■2014年3月20日,谢岗镇一男子周末带儿子和闺女爬山采摘有毒蘑菇回家误食后住院病危。图为误食蘑菇的刘某所住东莞市人民医院重症室(本报资料图片)

■毒蘑菇(本报资料图片)■毒蘑菇(本报资料图片)

  我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发出预警

  市民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郑俊彦 通讯员 谢伟光)毒蘑菇离我们有多远?目前雨水充沛,是毒蘑菇事件高发季节,市食药安办、市食药监局近日发出预警,东莞曾发生过多起毒蘑菇事件,市民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毒蘑菇外观难以分辨

  有些市民采集野生蘑菇时很自信,认为根据经验和民间一些鉴定方法就可以判断采集到的蘑菇是否可以安全食用。但市食药安办、市食药监局特别提醒,野生蘑菇的形态各异,老百姓很难仅凭肉眼就区分出野生蘑菇有毒与否,专家们也只有通过分类鉴定确定是哪种蘑菇,才能知道其特性。因此,预防毒蘑菇中毒,就是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东莞多次发现毒蘑菇

  有些品种的野蘑菇只有经过特定处理和烹饪后才能食用,一不小心就会中毒。如见手青,如果没有被炒熟煮透,食用后就可能发生中毒。此外,一些野蘑菇虽本身无毒,但若其所生长的地方存在污染,食用后也会导致中毒。

  根据既往发生在东莞市中毒事件中毒蘑菇来源分析,毒蘑菇离我们并不远,疾控调查人员在大岭山镇马鞍山曾发现毒蘑菇裂皮鹅膏,在谢岗镇银瓶山发现了毒蘑菇白毒伞等。

  避免误食毒蘑菇要做到这四点

  为了预防毒蘑菇中毒,市食药安办、市食药监局提醒广大市民:不轻信、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

  一是不轻信,即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二是不采摘,即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很难鉴别其是否有毒,市民最好也不要轻易采摘。三是不买卖,即不要在路边购买野生蘑菇,即使是在正规市场上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不认识或没吃过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易买来食用。四是不食用,要想避免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安全。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

  由于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难以区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蘑菇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食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伤等严重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提醒,如有市民食用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症状,要立刻进行催吐,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催吐后,务必立刻到医院诊治。

  相关链接

  鉴别毒蘑菇要注意五大误区

  常见的民间鉴定毒蘑菇的误区有以下五种: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浅淡的蘑菇没毒

  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可取。因为野生蘑菇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的很多种类颜色都很鲜艳,却是美味的食用菌;剧毒蘑菇种类最多的鹅膏菌属中的红黄鹅膏,颜色也很艳丽,但同样是美味的食用菌。

  而大部分剧毒蘑菇,如鹅膏属中的剧毒种类如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等,还有红菇属中的亚稀褶红菇,其颜色都是纯白色或者灰色,但是这些种类恰恰是我国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蘑菇毒素种类繁多,目前已知剧毒蘑菇的毒素并不与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发生反应。经过实验验证,我国的几种剧毒蘑菇并不会使这些物质变黑。

  误区三: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和人不一样。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将其喂养小白鼠,小鼠也不会死。

  误区四: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蘑菇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但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五: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蘑菇的有毒与否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例如,生长于松树林或者阔叶混交林中的蘑菇大多属于共生菌,牛肝菌、红菇、乳菇、口蘑等大部分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很多有毒蘑菇也是共生菌,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也都是生长在松树林或者混交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