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颂汤倡议成立的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13年间,帮助了两万多名孤贫学生和过千名重症儿童

  人物简介

  王颂汤,1938年3月出生,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代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工作13年。曾任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正厅级)、省政协委员,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证书,是广东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今年3、4月,中央文明办发布了“中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榜”,王颂汤获评。

  6月10日,一场暴雨突袭廉江市。在经历了7个多小时车程后,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恤孤会”)志愿者对贫困学生的家访工作才刚刚开始。泥泞的乡间小路上,一位老人步履蹒跚,他拄着拐杖,每到访一户贫困学生家庭,都拉住孩子的手细细询问。这位高龄志愿者就是王颂汤。

  79周岁的王颂汤不久前开刀切除了两个突出的腰椎间盘,腰上还绑着护腰带。但自恤孤会成立以来,只要是下乡家访,不论多么偏远,他大多会坚持前往,13年间,他的脚步踏遍了广东的许多村庄。而作为恤孤会的“掌门人”,他不光从没拿过一分钱报酬,还节衣缩食,把自己的退休金捐出来。如今他即将退任,他笑言自己仍是志愿者,是公益路上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梦人。

  文/图 记者 符畅

  为何发起成立恤孤会

  谈到为何与慈善结缘,王颂汤一下回忆起好多故事来——

  1995年起他在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发动的船员家庭大慰问活动,算是萌生慈善念头的开端。“当时公司有16000多名员工,其中13000多名海员常年都在海上。于是他带队组织总部员工,用四年时间走了26个省份,去慰问海员家属。”在慰问过程中,他发现,不少船员家庭其实都深陷贫困的泥淖中。于是,他倡导成立了公司解困基金会、困难职工子女助学基金会等,还设立了24小时热线求助电话,让海员及家属随时随地“求助有门”。

  后来,王颂汤又通过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项目,每年认捐一名农村孤儿,每名捐2200元,在他看来,这笔钱能给一个孩子带去希望。

  还有一件事让王颂汤深受触动。当时,他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到少教所视察,走进劳教工厂,他关切地问孩子们:“出去之后打算做什么”时,不少人都缄默不语,空气像一下子凝固了。“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贫苦家庭,如果他们能接受正常教育,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会去偷去抢。贫穷是犯罪的土壤,失业是犯罪的后备军。”他痛心疾首地说。

  2002年,临近退休的王颂汤找到一些老朋友,说起做慈善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于是,12位当时已经退休或仍然在位的省、厅级领导和社会名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恤孤会,由王颂汤负责筹备。苦跑一年多办手续,恤孤会终于诞生。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型、草根助学公益组织,到现在拥有11名专职人员和2838名在册志愿者的慈善组织,恤孤会走了整整十三个年头。

  两万多孤贫学生受益

  自成立之初,恤孤会就以帮助孤贫儿童为己任,走上了漫长的助学之路。

  第一年走得还算顺利,一共筹款102.91万,帮助了东源、龙川地区的56名孤儿,用王颂汤的话说,全靠“朋友捧场”。

  到第二年靠“朋友圈”捧场做公益的方式似乎行不通了,那一年恤孤会面临着筹款的寒冬:第一个季度过去了,募捐收入才十几万。

  艰难,并没有成为退缩的借口。王颂汤将恤孤会定位为“现代慈善事业的探索者”,确立“好事做好”的指导思想,建设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希望能够早走一步,这样在争取捐赠资源时才会有足够的竞争力。他设计“透明办会”:每月公布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项使用明细表和汇付一览表,具体到每名捐赠人和受助人,甚至主动申请审计并公布。恤孤会的办公室里,还开辟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专门用来存放每名受助人的档案,以备查阅之需。

  “我一直都对捐赠人说,你把钱捐给我们,我们唯一能给你回报的就是把钱用来帮助你想帮助的人。”王颂汤说,为了让捐款落到实处,恤孤会每次助学都会组织志愿者下乡进行点对点逐户家访,直观、真实地反映受助者的家庭情况。十三年来,他和队伍里任何一名志愿者一样,吃自带干粮、住普通小旅馆,走进一间间破旧的泥砖茅屋,看望穷苦家庭。

  探访中,不少孩子的悲惨遭遇深深刺痛着王颂汤的心。他时常挂在嘴边的,是一年内连续失去父母和妹妹的六岁孤儿小文才。当时,在一无所有的暗屋里,小文才就睡在连稻草都没有铺的泥地上,每天自己捡柴生火,靠邻居接济的粮食果腹。后来,通过恤孤会及媒体的干预和传播,小文才终于被好心人收养,并送往当地的文武学校就读。一晃七年过去,回忆初次见到小文才的情景,王颂汤的眼里仍是噙满了泪。“我的脑袋里装了这些孩子的名字,忘不了。”他说。

  有过艰难、有过感动,更多的是坚持。就这样,恤孤会一步一步将助学之路越走越宽。

  数字说明了一切,仅去年一年,恤孤会就募集了1721万捐款,新资助了2738名孤贫儿童。截止到2016年底,恤孤会募捐收入总数超过1.25亿元,24346名孤贫学生因此受益,每名获得资助3000元。

  让重症孩子求救有门

  除了助学,自2012年起,救助病童成为恤孤会的第二大资助项目。而恤孤会之所以将大病救助纳入工作重点,源于2011年发生的几件事。

  王颂汤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工,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七岁的儿子航森患有先天性足内翻。当时,他带着孩子来到广州求医,医院表示,可以治,但要先交七万块押金,如果完全治愈,估计得花费十几万元。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走投无路的父亲抱着儿子从医院七楼跳了下去,父亲当场死亡,而被护在怀里的儿子重伤休克,抢救两周后也不幸去世。

  “哪个人不怕死啊?不到彻底绝望的时候,人不会走上这条路的。如果他知道哪里可以求助,能帮孩子治病的话,他是不会跳下来的。他们付出了两条生命的代价来唤醒我们的良心,我们应该回应他们,不能再让这种事发生了。”王颂汤说。因此,恤孤会在2012年进行了病童项目试点。那一年,恤孤会救助的病童数达到40名,比该会成立前八年救助的病童总数还要多。

  不过,目前救助的情况还不容乐观。王颂汤算了这样一笔账:“2012年我们投入105万,救助了40个小孩,人均救助金是26250元;到2016年,救助的病童有407名,救助款为568万,但平摊给每个孩子,每人只有13000多块。这说明求助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资助的资源。”为此,恤孤会确定了“急需、适度、及时、不介入医疗”的救助原则,给予每个个案3万元以内的救助,让有限的捐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争取惠及更多重症贫童。而为了筹集更多资源,除了结善缘救病童义拍义卖慈善会等常规项目,还探索了一些新的募捐方式,如与企业、媒体、医院合作,还搭建更多的募捐平台。

  据悉,截止到今年5月31日,恤孤会共发放2137万元,救助了1434名患先心病、地贫、白血病、癌症等重症疾病的贫困儿童,多个绝望的家庭因此获得重生。

  退任后还要做志愿者

  让我们将时间倒回到2004年5月15日,在恤孤会成立大会上,王颂汤郑重宣布了对社会的四项公开承诺:“所有捐款和物资全部用于符合本会章程、宗旨的慈善公益事业;财务收支完全公开,欢迎和接受捐赠人、社会各界人士、新闻媒体和政府主管部门查询、检查、监督;不从事任何营利性经营活动,确保所有捐款的安全;创会领导不领取工资、津贴等任何报酬。”而今,站在即将退任的节点上,王颂汤毫不犹豫地说:“这四个承诺我们都兑现了。”

  年近八十的他,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不看剧,每天按时去办公室“报到”,坐班8小时,十三年来累计29224个小时。而他闲暇时间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读读报纸、听听歌,他最爱的歌是幼时学唱的《毕业歌》、《五月的鲜花》等,能把每一句歌词都记得清清楚楚,就像他能记下关于恤孤会收支的每一串数字一样,令人叹服。

  一个人在家时,他的日常饮食也很简单,每顿煮一块面,加点油盐酱醋,或者开个罐头,就能让王颂汤很满足。看似“小气”,但对孤贫孩子们,王颂汤却很大方。家访时看到有家庭特别困难的,他总会从兜里掏出几张“毛爷爷”塞到孩子手中。“同样的钱,在不同人手中的使用价值不一样。这笔钱对孩子来说,能解决他几个月的住校伙食费。”他说。

  谈到退任后的打算,他笑得像个孩童:“我还是志愿者呀!”

  做好事做了大半辈子,王颂汤还意犹未尽,在慈善路上,他仍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