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艺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

  文 / 魏 华

  2016年我开始担任广州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及工艺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公共艺术课程。如何跨学科、专业的教授公共艺术的课程是一个挑战。学生的构成有建筑、环境、园林、工艺美术、陶艺等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必须兼顾造型与设计学科多个专业的角度思考公共艺术的相关问题。我要求同学们组建小组,把偏造型的手工艺艺术与偏设计的建环专业同学跨专业的组合起来。希望他们完成一份跨专业的综合性公共艺术作业。

矿区废料、场地改造方案 矿区废料、场地改造方案

  同学们建构一个宏观的公共艺术的观念非常重要。希望他们回到最初始的问题去思考,何谓公共?何谓公共空间?让他们认识到自由交流的精神空间比理解物理空间更重要。只有在破除空间的自由交流禁忌,公共才就有了实际的意义。理解了这一种关系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公共”的艺术。我们也比较容易理解物理性的公共艺术,就是能看得见的、是以视觉或听觉等为主的,以公共空间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而精神层面的公共艺术,则需要我们更多的理解虚拟的空间,可以明白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的是完成一个公共艺术的前提。但这种发表意见的权利是有所限定的,特别是今天网络空间,谁能发表意见,什么意见能发表,什么意见不能表达都有限定。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空间即权利。

矿区废旧钢材改造方案公共空间 矿区废旧钢材改造方案公共空间
 矿区雕塑作品方案 矿区雕塑作品方案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公共”观念,强调民主政治的前提,强调公民具有公共空间的基本决策权,强调具有一套民主讨论的系统与权利作为公共艺术的保障。在今天的现实中泛政治化的解读对于空间的理解确实具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泛公共艺术”的状态。权利的多元化、规则制定、空间的泛化、思想表达的泛化、让“公共”呈现一个多权利、多话语语境下的多元的状态。泛泛而谈的公共艺术就是在公共空间中的建筑、雕塑、壁画以及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传统的造型与设计学科转化成为公共艺术表达的首要条件,必然要更多的考量它的公共特性、空间特性与互动参与特性。今天的公共艺术的边界的不确定性、跨学科性、多元性已经让我们无法用单一的学科与专业来认知与统筹这一概念。特别在今天公共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介入社会的属性。是艺术连接社会、设计连接社会具有高度社会连接性的文化艺术方式。公共艺术不单纯是解决空间环境问题,而更多的是从社区、园区、城市发展、乡村改造以及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提出艺术的解决方案。公共艺术的特征、表达方式、介入方式、意义价值及公共艺术的最新趋势等等都应该是课程中最需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有型的空间的视觉的、也包括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对社会的介入的新的方式与手段。

矿区废旧钢材改造方案矿区废旧钢材改造方案

  信息扁平化、同质化、一体化,话语权的高度集中必然导致艺术文化被“公共”的可能性,必然加速强化公共艺术的“标准统一”的过程。除了权利意志促使统一的艺术的公共化,艺术家的所谓独特个性也必然迅速通过数字化传播,必然导致公共艺术的价值统一的可能性。从这一端口,我们看到了权利并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恐惧”。全球艺术被单一的价值“公共”,艺术家的独特创作与个性必然成为这个时代奢望。我们的公共空间被一种公共的意识所取代,人不再是一个独立包含个人私密情感的行为的个人,他成为了公共意识的一部分,或必被权利的公共意志所取代。

矿区创意改造矿区创意改造

  我不主张一味地抹杀艺术家个性而合符所谓“当代”“后现代”的观念,艺术家的独具个性创造仍然是优秀公共艺术创作的保障。皮道坚先生以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区域公共艺术的切入点的观点,也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思路。特别是在今天城市更新“千城一面”的大潮中,通过一个充满地域文化文脉的公共艺术建构是保留一个城市的肌理与皮壳的重要手段。所以,公共艺术课程要因地制宜的根据具体的问题、空间制定相对应的方案。我们选取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南风古灶、国家级创意小镇陶谷、佛山创意园、三水禾安村等具有独特文化背景与自然资源的园区作为我们课程的实践对象。为园区升级改造做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提案。

矿区雕塑作品方案 矿区雕塑作品方案

  矿山生态修复一直是中外矿山开发重要的课题,以艺术介入矿山修复改造是我们公共艺术课程与尚榕美术馆一次跨思维的创想。把课堂移至从化的顺兴石场,从景观生态恢复、园区艺术创建、工业废弃物的再创造、到矿山废料的加工再造,特别是运用陶艺的方式使矿山废料再生,让矿山废料又回到泥土最初始的状态,通过艺术家的手艺使他们变成我们生活日常的用品,使之又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循环是矿山的“取”与“用”多了一条充满温情的循环路径。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在公共空间创作艺术作品,进入日常生活的循环也是公共艺术恢复生态最理想的表达途径之一。

无极之外展览海报无极之外展览海报

  展览前言

  文 / 韩 亮

  如果说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倒不如说是人类始终存在着的社会性越来越整体,关联性越来越复杂。从5.5万年前冰河纪后期的人类大迁徙,到古代贸易的出现,再到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的产生,人类空间距离与精神交互的链接在加速,但社会整体关系是始终存在的,正如福柯在《其它的空间》中对“乌托邦”与“异托邦”的描述,认为“我们并不是生存于虚空之中,而是生存于一种关系整体之中,这些关系决定了彼此不可还原和绝对不可重叠的位所。”

  公共艺术所关注的,正是对人类关系的艺术介入,或者说是基于社会整体性的精神探究。

  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公共艺术的概念最初被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城市雕塑首先是西方公认的最早的公共艺术,随着社会形态的持续演变,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但“公共性”也在不断自我更新,学科观念、生产力、政治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无不影响着“公共”的定义与性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公共空间延伸出物理现实世界之外,网格虚拟世界同样存在着“公共性”;疫情的爆发令看似完美的社会运转模式瞬间崩塌,人类不得不适应全新的生活方式;持续存在的地缘政治更是将公共关系变得微妙而扑朔迷离,人们似乎一直在虚虚实实的薄雾中穿行……社会正是由这些交织的变量整体构造而成,每个人既是变量本体,同时又被整体变量所影响着。因此,参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深入探究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议题。

  广州美术学院公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教授于2016年接手学院“公共艺术”课题以来,凭借其丰厚的公共艺术实践经验,如南风古灶景区、佛山创意园、三水大地艺术节等案例给教学起到重要的参照意义。2020年10月底,在魏华教授的倡导下,工艺美术学院将课堂搬出教室,由35名学生深入大山实地调研,围绕国家级绿色矿山示范单位广州从化顺兴石场生产高品质机制砂所产生的尾泥产品、设备更换零部件、场区自然景观等在地元素展开一次产学研密切链接的公共艺术课题教学实践活动,生发出了一批可喜的教学成果,本次展览籍由此展开。

  “无极之外”语出自《庄子》之《列子·汤问》,“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庄子通过对极限与尽头的阐述,认为“有”与“无”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共存,始终处于彼此对位转化的构成关系之中。

  展览基于一次小而具体的案例,呈现的不仅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与从化顺兴石场包容创新、坚定推动社会生态建设的行业担当形象,同时使企业与院校、教学与研究、资源与产业等多维度形成深度联结,也是一次对社会整体关系与公共空间的再视与探讨。当各种关系与空间的界限不断被突破、延展、渗透,艺术成为此间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粘合剂、催化剂,更是引路的光,赋予无用之用以意义,揭示无极之外,复无极。

  展览背景

  展览“无极之外——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的教育与实践”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教授与其研究生团队,围绕国家级绿色矿山示范单位广州从化顺兴石场生产高品质机制砂所产生的尾泥产品、设备更换零部件、场区自然景观等在地元素展开的一次产学研密切链接的公共艺术课题实践,共有35名学生参与,共收到27组创作方案及部分作品实践。这些来自年轻艺术家的方案和实践充满朝气、创意,以及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思考。在将近一年的实地考察和探讨实践的过程中,年轻的艺术家对于公共艺术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化顺兴

  广州市顺兴石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兴石场”)成立于1999年,是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部颁省级优秀绿色矿山,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以及全国绿色高质量发展二十佳矿山,目前拥有10余项矿山开采专利及著作权。

  联合主办:尚榕美术  东升实业集团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支持单位:东升实业慈善基金会 

  指导单位:尚天河文化季组委会

  学术主持:魏 华

  项目策划:常 芳

  策  展 人:韩 亮

  媒体统筹:谢丽沙

  

  艺 术 家:魏华、常晓琼、陈圆、陈志荣、方枫钜、郭仕鹏、何昕为、胡馨、胡玉瑶、李蕙伦、李苒兮、李若明、李燕、李昭欣、梁碧琪、林世芳、林雪凤、刘宝怡、刘兵、刘玮、罗美云、罗莹、彭志豪、邱笑敏、王镓炜、王建、王妍、吴秖町、肖威、徐华章、岳立志、赵淋、张紫芸、钟培旗、周倩玉、周文尧、周颖琦

  开     幕:2021/09/19 15:00

  展     期:2021/09/19-2021/11/10

  地     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程介西大田基南10号(员村二横路与临江大道交叉口东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