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刘钰峰,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兼党支部书记。走进影院之前,他已在手机上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的预告片,“感觉到震撼。”刘钰峰很欣赏片名,“一是很接地气,二是体现了所有中国人对于国家建设的赞赏。”
等真正坐在影院里看到正片,刘钰峰被两种情绪击中:回忆,感动。
联系到自己的工作经历,刘钰峰说,他们所在的这台机车,也见证了国家铁路的发展历程。“我们这个机车从1946年到现在已经有72年的历史了。我们走过了三个时代,蒸汽、内燃、电力。三个时代,使用了6台机车。”
除了技术一直实现革新,刘钰峰感叹,火车的职能也在随着时代变迁悄然发生变化。“我们以前拉的是货车,现在拉的是客车,开始服务旅客了。从北京到长沙,这1593公里,运送的旅客都是旅行团。这代表着什么意义?大家正在享受美好生活!旅客从北京到长沙感受红色文化,从长沙到北京感受首都的历史文化,进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看完电影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李素萍感叹:“当看到有些镜头,音乐响起的时候,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来,因为几十年的经历,我看到了国家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我们铁路。我年轻的时候‘跑’的都是绿皮车,像现在高铁‘复兴号’是我们那时候不敢想象的。”
《厉害了,我的国》除了展现恢弘的大国气象,影片的后半部分,从“小家”的角度切入,讲述平凡百姓的生活变迁。
李素萍回忆,以前火车站过于拥挤,旅客必须努力挤上去、被推进去,“现在这个镜头已经没有了,旅客要走得好走得舒服”。
李素萍看到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很大,从前每逢春运,所有人必须提着大包小包赶车,而今年轻人过年回家,只需提着轻便的行李上火车,因为传递亲情、表达孝心的载体不再繁琐如旧,“手机给父母转个账就行了”。
“看了《厉害了,我的国》,可用八个字形容我的心情——振奋、震撼、骄傲、压力。”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河北指挥部副指挥长、高级工程师李彦博表示,高铁是中国的一张漂亮名片,中国的高铁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作为一个高铁的建设者,我们经历了中国铁路发展的阶段性的历程。我1986年第一次坐火车去上学,从北京到宝鸡站了36个小时,感觉国内出行太难了,所以很害怕坐火车。而到现在,我们很乐意坐火车,视其为一种享受。”
平凡细微处更见发展成效。李彦博欣喜地发现,高铁建设沿线的一些贫困山区、村庄,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比如有些村庄已经实现了垃圾的集中收集、清理。
“大国”与“小家”息息相关,无数个体的温暖日常,凝结成大国气象。这是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所聚焦的家国关系。
民生是大国叙事的基础。该片导演卫铁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电影要“让人物贴近群众,让观众直观地听到人物本身在诉说他的经历、他的情感,让片中人物和观众建立直接的交流。”
在影片中,从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生活状况,到筑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再到细致做好入户工作的健康管理员和保家卫国的威武之师,影片通过细腻、温情地刻画微观个体影像,折射出我国在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体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李东晓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中国铁路人队伍里的年轻面孔日益增多,当下年轻人愿意投身铁路行业,并且干劲十足,“特别是我们的火车司机,都是恨不得早日成为一名高铁司机”。
“我们机车组现在平均年龄才31.3岁,80后90后是主力,年轻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还要有创新和发展。”刘钰峰觉得,年轻一代中国铁路人应以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为自己的奋斗动力,认真完成每一趟列车的牵引任务,“让旅客平安舒适,体验到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