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的童年

  翟惠玲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是搞建筑的,是个手艺不错的六级工,妈妈则是一位家庭妇女。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给翟惠玲带去了最初关于美的熏陶。翟惠玲父母亲喜欢粤剧,每逢他们去剧场看戏,只有四五岁的翟惠玲都要跟着前去一睹古装人物的风采。

  她还记得那时看戏的场景:天色晚了,父亲抱着她在怀里,懵懂的她还不懂得欣赏粤剧的艺术之美,但是每当剧中的“公主”“小姐”一出场她就很兴奋,“她们的头饰闪闪发亮,非常美。” 翟惠玲为粤剧中人物穿着的长袖宽袍所吸引,看完戏回家就穿着妈妈的大衣服、挥动着两条长袖子,自己玩起了水袖舞。

  如今回忆起来,翟惠玲依旧对那段美妙的时光津津乐道,她很感激当年父母给予她最初的美的熏陶。而她家隔壁的一群小伙伴则带给了她美术的启蒙。

  翟惠玲家隔壁那时候是一群年轻人的集体宿舍,他们身份各异,有高中毕业生、大学生和老师等,而这些人都“身怀绝技”,有人会拉小提琴,有人喜欢弹琴唱歌,还有人会打太极。翟惠玲感觉到“很浓的文艺气息”,也很喜欢跟他们在一起玩。会画画的那位大哥哥叫郑志刚,他在翟惠玲家隔壁住了很长时间,与她家的关系挺好,更时不时地指导翟惠玲画画,有时翟惠玲也临摹他的作品。就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她对艺术有了一种朦胧而微妙的感觉。

  进入中学后,学校虽没有开设美术课,但仍为翟惠玲的美术能力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老师发现翟惠玲爱画画的长处,所以学校很多的黑板报美工都由翟惠玲负责。“学校每一期的墙报都是我负责最多,还有班级的黑板报,从编写到设计再到描画都是我做的。” 虽然那时候的工作量让她感觉力不从心,但她骨子里有不服输的韧劲,“你不能让别人小看了自己。”她知道“机会很难得,必须把握好”,所以她逼着自己去学,她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其实人生都是这样子,如果你放弃了,那你永远就没有这个机会,人真的是要努力,要不断地激励自己。”经过几年时间的打磨,她的美术综合能力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从学徒到精英

  对于翟惠玲而言,1972年是难忘的,那年8月,她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市织金彩瓷厂(以下简称广彩厂)。

  进入广彩厂,翟惠玲正式开始了她的广彩生涯。当时广彩厂采取的是类似于学徒制的方式,由师傅和组长分组管理学徒。管理翟惠玲所在组的师傅是老工艺师谭炎。

  翟惠玲学习广彩是从磨颜料开始的,“在广彩厂做学徒,不会磨颜料是根本不行的。广彩对颜色的要求很高,颜料磨得细,填色才会漂亮,做出来的广彩效果才好。”虽然磨颜料是一件很累也很枯燥的事。但翟惠玲深知,她要从这里打好基础。

  当时工厂的学习氛围浓厚,大家上班时学技艺,下班后,美术功底较好的年轻人会组织大家学习。当时开设了花卉班、人物班等课程,大家一起学素描、学画画,翟惠玲选择加入了人物班,这是因为她从少年时便钟情于古装女性人物造型,对于画人物有着特别的喜爱。

  一年后,翟惠玲迎来了另一次人生转机。广彩厂决定在学徒班中举办一次作品展,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翟惠玲当时创作的是一幅仕女图。其实,厂里的这次活动另有深意,旨在挑选一些优秀员工,跟着老师傅去制作更高级的东西。翟惠玲凭借这幅作品,与另外14名工友进入了这个“精瓷班”,“当时自豪感是有的,但又担心自己会掉链子,所以我内心一直鼓励自己,起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由此,翟惠玲开启了她广彩创作生涯的新篇章。

  白天复制、临摹师傅们的作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翟惠玲并不满足于此,她在工作中感觉到业务上的不足,工作之余便一直琢磨着如何拓宽眼界。于是一到周末,她就和工友们坐着公交车满城看别人的作品,无论花鸟鱼虫还是琴棋书画,她都会聚精会神研究半天,努力从中揣摩出绘画技艺。

  她还曾跑到美术学院看学生们学画画,“非常羡慕他们,无奈自己没这个机会,所以就偷偷地去看他们怎么上课。”在那段时光里,翟惠玲也如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着知识。

  虽然现实不允许翟惠玲进到美术学院里学习,但到了1975年,翟惠玲又迎来了另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机——厂里派她参加由广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开办的工人大学进修。

  进入到工人大学,翟惠玲真正地接受系统的工艺美术知识教育,“收获非常非常大”。那时,翟惠玲的学习状态也是前所未有的投入,每个课程对她来说都很有吸引力,无论是素描、白描、工笔、国画还是美术史等知识,翟惠玲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了忘我的学习状态。

  这段大学时光从1975年到1976年,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翟惠玲把能上的课都上了。“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通过工人大学的系统学习,我的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1978年,广彩厂安排翟惠玲到技革班。技革班有十来个人,个个都是技术骨干,学成归来的翟惠玲得以独当一面,专门负责刻人物。

  工厂生产广彩的那个印是通过刻玻璃刻出来的。翟惠玲说,刻玻璃就是在一块玻璃上涂上黑色的颜料,然后用针把那个图案刻出来,在灯光照射下那些线条就显出来了,这块玻璃相当于一块照相的底片。

  翟惠玲率先直接在玻璃板上刻人物图案,这样可以省去很多麻烦的工序。以前主要是在玻璃上刻花鸟,翟惠玲的尝试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