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套正规军服诞生在福建长汀。

  “1929年3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赣南进入闽西。”长汀县博物馆党史办原主任王其森介绍,随后,毛泽东将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3个纵队(团),每个纵队1200人、500多支枪。

  此时,制作统一的红军军服被毛泽东提上了议事日程。

  “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苑洪山说,他们只能穿缴获的敌军军服和沿途打土豪得到的衣服,有穿工人、农民服装的,甚至有穿土豪长袍马褂的,导致部队服装各式各样,着装相当混乱,且大部分服装已很破旧。

  为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部队服装显得十分必要。一个有利的条件是,红四军接收了一个服装厂,有12台缝纫机和一批布匹。

  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红四军有钱了。

  当时,长汀县城人称“小上海”,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红四军一下子筹集了5万大洋。

  毛泽东决定利用这笔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红军统一的正规军装。

  苑洪山介绍,为购得足够的优质布料,红四军军需处领导杨至成找到许多布店老板。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很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军需处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和接收的服装厂组织起来,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即后来的中华苏维埃被服厂)。

  “决定要做统一军服,但军服到底该如何设计,定什么样的色调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王其森说。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第一套红军正规军服最终确定: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

  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被服厂实行两班倒,日夜加班赶制。军需处还找到20多家私营服装店老板,委托他们帮助加工军服。

  终于,红四军首次配发了统一制式军服: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领到了一套灰军服、一顶军帽、一只挎包、一副绑腿以及两双胶鞋。

  换发新军服后,红四军在县城南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以整齐威武的军容接受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检阅。

  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着装的军服基本趋于一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换成八路军的土黄色军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自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经历了55式军衔服装、1965年建立军种服装系列装备的65式军服。此后,解放军军服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12次军服改革调整,目前配发的是07式系列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