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国家速滑馆建筑模型。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资料图:国家速滑馆建筑模型。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万淑艳)冬奥会已进入“北京周期”。未来4年,中国如何呈现一届高标准冬奥,并落实“3亿人上冰雪”目标?

  跨界选材、场馆可持续利用、冰雪运动推广……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体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

  跨界选材:冬奥项目已全面组队

  相比夏季项目,中国冬季运动项目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缺项多、短板明显等问题;平昌冬奥会102个项目,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不到50%。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冬季项目处于“冰强雪弱”局面;不过,从平昌冬奥会雪上项目成绩取得突破来看,发展潜力很大。

  分管冬季运动项目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12日参加全国政协大会体育界别小组会议时介绍,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通过跨项、跨界选材等措施,冬奥项目已全面开展;这几年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102个项目目前都有了队伍。

  如何加快提升运动水平,高志丹表示,中国冬季项目正面临人才、场地、器材、思想认识等系统性短板。

  李颖川透露,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备战计划,“我们正在跨界选材、场馆建设、队伍训练、科技助力等各方面加紧筹备,引进外教、改善训练条件、加大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争取全面实现冰上项目有金牌,雪上项目有突破的目标。”

  场馆建设:“赛时”“赛后”统筹考虑

  在北京、张家口,训练场馆、比赛场馆、奥运村等正加紧建设,“全部场馆建成后至少要有1年的试用期,举办一些热身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冯建中介绍。

  “冰上项目比赛将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场馆,雪上项目场馆规划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全国政协委员、北京2022冬奥组委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部副部长沈瑾介绍,延庆将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雪车雪橇中心,张家口将建设自由式和单板滑雪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

  “冬奥筹备工作分‘赛时’和‘赛后’两方面考虑。”沈瑾说,所有场馆都要考虑赛后可持续利用问题,让更多的冰雪爱好者能参与进来。

  以2008年夏季奥运会为例,冯建中说,规划部门在设计之初就对赛后转型、文化传承、遗产留存进行了系统安排。奥运场馆在赛后都进行了改造和社会化管理,对公众开放。

  面对冬季项目设施单一、兼容性差等问题,沈瑾表示,雪车雪橇、高山滑雪等属于小众项目,场馆运行要求严格,且普及程度低,赛后可设计一些兼容性的大众运动项目,或开发旅游。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滑雪场教练员、学员展示多人滑“三角方阵”。刘占昆 摄

  “3亿人上冰雪”:大力引进社会资本

  “举办冬奥会的意义不仅是比赛,更重要的是让更多民众参加冬季运动项目。”冯建中发现,身边喜欢冬季运动项目的人越来越多,家中3岁的小孙子已经开始学习滑雪。

  2016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2025年要实现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人并带动3亿人,产业总规模将达1万亿元人民币。

  冯建中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将和旅游、教育等多部门联合,全面推广冰雪运动。比如开展“校园冰雪计划”,将冰雪运动纳入中小学体育课,加快冰雪场地、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器材的生产。

  “全面发展冰雪产业,政府投资只占一小部分,主要以引进社会资本为主。”冯建中说。

  “3亿人上冰雪,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全国政协委员、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卞志良表示,将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环保安全的产品,比如滑雪机、人造冰、移动滑雪跳台等。他也呼吁国家加大推广力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冰雪项目更多地在学校和社区“落地”,同时做好冰雪运动的人才培训、安全防护知识普及等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