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快投诉|网站地图|手机版
东莞

新浪广东>东莞>正文

艺术给予的启迪:走进记忆中不朽的故乡

2017年08月17日 11:25 新浪广东  评论(人参与
老屋老屋

  我生在东莞的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黄姓村落。相较于爸妈这一辈的人来说,我这一代算是赶上了所谓的好时代,起码有了砖头和水泥,放学后也不用去放牛。小学那些年,我不时会走进爸爸出生长大的“旧围”:穿过两三巷人家,踏着满是石砾的小路,绕过墙壁已经被香烛烟熏黑的小土地庙,路过一片会开满凤眼蓝的废弃水塘。两边都是猪圈或菜地的小泥路,通往一片竹林,竹林后边是我们称之为“大塘”的鱼塘,我还隐约记得,爸爸曾经和人一起承包过这口塘一段时间养鱼。从鱼塘再往前行就是旧围,而旧围后面不远就是我们村落的一片墓地。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旧围的村口长着一棵老榕树,树下有一间颤巍巍的泥房,曾有一位老爷爷在里面住过。而不知怎地,我心中的鬼故事的标配便是以榕树头下来做开端的,也许这就是认知与风景或者说环境无法割裂的一个小小的佐证。一切就如帕慕克回溯他的童年时的感触,别人讲述的记忆,有时和自己模糊的印象混杂一起;又在画笔油彩的调和下,以陌生而又熟悉的颜色浮现了出来。

农庄农庄

  近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常居东莞的职业画家涂强先生的多幅东莞油画写生作品,又把我带进了朦胧的少年时期。

  画家笔下的乡村风景,并非我曾居住的东莞村落。这些理应是我从未踏足的村落,却和我生活过的土地重叠在一起。《老屋》的确是老了,画家用斑驳厚重的笔触,沉稳的色调,准确表现了历史空间,乍看到那些棕黑色瓦片屋顶,黄泥和石灰的墙,还有开着不知名小花的野草丛,我的记忆就回到了小时候村里的“旧围”。除了村口附近一个大概是生产队时代留下来的废置工场,旧围大多是平房,还有简陋的柴房牛圈或者猪圈,记忆的天空中偶尔还会响起凄厉的鸟叫。听长辈说,那时爸爸还在那里养过鸽子,姐姐曾经在那里被人用石头砸伤了头,我亦记得自己似乎去过竹林折过竹子,在路边爬过一些树(有可能是怕一些猪圈附近的狗),尝过美人蕉花蜜。

待拆的旧屋待拆的旧屋

  然而,这十几年来,田地越来越少,工厂倒是快把我们包围了,虽然老旧围尚未被拆迁,高架桥却已修到了大塘边上。进出村里的交通日益方便,外来人口增多,再加上挣钱的方式和机会多了,资源和利益冲突就不再是长辈记忆中的和隔壁村打架划地盘那么简单。村里的人亦陆续开始“第三次”相对大规模的搬迁,要么去了镇上市里,要么在更靠近主干道的地方,盖起没有了瓦顶的大房子,不再是那种在家就敞开木门拉开铁栅、既方便采光又方便串门拉家常的屋子了,《多彩的乡镇》就是这样的一种记录:现在看起来很土很落后的民居,当时却是异常的让人兴奋,跳跃的笔触、醒目的色彩,对称大胆的构图,仿佛画家有意要为许多的东莞人留下曾经美好的回忆。留下的老房子,要么出租给外来打工者,要么就空置在那儿,偶然回去走走,熟悉的脸孔多是几位年迈的长辈,或者是不认识的小孩童。自己长大的那条围亦将会变成我这代人新的“旧围”。就如自己念过的小学业已荒废,变成人口中的旧小学,玉兰树尚在,杂草早丛生。

彩色小镇彩色小镇

  好些年前,我试过梦见或者可能只是幻想过,自己站在神似老旧围的草堂上,前面就是鱼塘,对岸则是枝叶繁茂的树丛和竹林,而我仿佛是在寻找那个记忆中会鸣叫的鸟一样四处张望。而最近这几年,也不时梦回破旧的老房子,仿佛那条小巷里,依旧有好些人在忙忙碌碌过日子。

田野小屋田野小屋

  在《小巷子》画前,我站立良久。我无法确定,和这些画作重叠在一起的,究竟是自己的记忆还是梦境。画中的空间,和记忆或者梦境同样虚幻,又同样真实。在这些画家从对故乡的观察所提炼出的形象中,仿佛在视觉中糅合了一层对乡土的感知。我仿佛又闻到了老房子墙角发霉的味道,泥土和草的味道,所谓“猪饭”的味道,牲畜和鱼的气味,又听见那些打破乡村静谧的,偶然的人声和动物叫声。哪怕今日的乡村不再是那个人们安家立命的乡村光景,但是至少,在那些色彩和线条之间,我感觉到一种温和的凝视。

小巷小巷
秋林人家秋林人家
山坡山坡

  艺术将我们的目光重新引回乡土,思索着乡村的生命将何以在这个所谓现代化的潮流中自处,而城市又该如何掂量自身与乡村的关系的问题。而在这两者之间游走的人们,又何以调整他们的观看切入点——乡村是否只能崩败为废墟,成为现代生活消费的堆田区,工业区,或者打着生态名义的风景区?我这代人甚少再以耕作为生,但是并非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去否定过去的生活方式,也并非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推崇往昔,毕竟乡村从来不是乌托邦。但是乡土情绪不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情怀,因为身体铭记了某片土地上的水、空气、色彩、生命融合在一起的方式,哪怕那里面有暗涌,有戾气。怎样让这种情绪得到安放,也许重新审视何为“美”的角度——这个牵连着身体感官的角度来思考未尝不是一个法子。即,不再是抱着一种现代城市的视角去衡量美,不仅落在自然的实用主义,不仅落在与文化经济资本脱不了干系的建筑布局之美,亦回到也许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乃或自然生息。

  这是画家给予我的启迪。

  文/阿黛

  (注:本文的“我”为作者阿黛)

  涂强:职业画家,国家级美术骨干高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毕业,本科学历,文学士学位。1998年起一直在东莞从事艺术策划推广与教学工作,曾经担任东莞市美术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东莞画院特聘画家,现在东莞市第一中学担任美术高考指导及教学工作。油画作品《明朗的天》获广东省二等奖,入选全国群星奖;油画作品《攀》获广东体育美术展览优秀奖,油画作品《他们》获全国九届美术作品展览广东区优秀奖。部分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及省市级美术馆展出或获奖。2000年9月至2001年10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高级研修班学习,聆听了尚杨先生、史国良先生、刘秉江先生的教诲;2005年在东莞举办个人画展《走过西藏——涂强油画展览》,2006年在宋庄埋头架上油画,2013年9月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艺术中心研究员,珠海炎黄画院画家,2013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组办的《中国美术家》报头版及四版刊登了本人的专题介绍及11幅油画作品。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