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山间存浩气榴花浴血红
广州抗战始末
第四篇
日军培植下的傀儡政权
日军在侵占广州后,即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与此同时,汪精卫曾先后5次窜到广州,与日本华南派遣军司令长官安藤利吉会谈,筹划建立广东伪政权。1938年12月10日,伪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成立。由彭东原、吕春荣分任正副会长。一般在日军占领后的中国城市经常能迅速成立起来的汉奸组织治安维持会,在广州则在拖延了50天之久才组织起来。该会一成立,立即遭到广州民众的唾弃。
广州沦陷期间,在日本海军的支持下,组织了一个所谓“民船公会”,管理水上船只,在行政系统上归“治安维持会”管辖。在番禺一带有敌伪组建的护沙大队。日伪当局为了全面控制广州,还胁迫各行业建立了各种“公会”,如米业、轮船业、航运业、酒楼茶室业等公会。还成立了各种伪组织,企图通过这些组织,使广大民众成为服服帖帖的“顺民”。
1939年冬汪精卫派其妻陈璧君以党政军特派员身份从南京到广州筹建伪政权。1940年5月10日,伪广东省政府和伪广州市政府举行成立典礼。至此广东建立了以陈耀祖为代主席的伪省政府;以彭东园为伪市长的广州市政府,建立起为日军侵略服务的伪政权。伪广东省、广州市政府建立后,极力强化其统治,进一步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控制、金融控制等。广州伪政权充当了日军军事侵略的帮凶和日军经济掠夺的工具。 官丽珍编写
目击遗址
青山有幸忠骨长存
车近石榴花山,尽管从化市委办公室新闻秘书邓嘉乐一再指手示意,我还是没能透过行进的车窗,看到掩映在绿树后的公墓碑身;直到在当地80岁老人叶鉴洲的陪同下,上到山腰,才得以看见与树木齐高的公墓真面目。光阴似箭,当年醒目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墓前墓后的许多树已长得跟碑身一样高了,忠魂在处,如今一片林木葱葱。
六十余载风霜模糊旧面孔
石榴花山位于105国道旁,国民党陆军第6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就建在半山腰,同行的叶鉴洲老人对记者说:这里埋着63军历次抗日战役殉难将士忠骨3000多具。
我们顶着烈日从山的南边上山,从公路到公墓几百米的距离竟无“路”可循,必须沿着村民踩出的山路慢慢走。有一段路是坡度较大的土路,当地村民说:“好在今天天气好,如果碰上下雨,就很难通行了。”
该公墓坐东北向西南,背靠大山,面临粤赣公路。视野开阔,一望可见良口今昔发展,右前方有一棵大树,种于公墓修建之初,后方是高大的联通塔,相信地下英魂不会寂寞。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目前公墓毁坏情况仍十分严重。整个公墓除了高大的纪念碑外,其它建筑几乎被齐腰深的荆棘和荒草遮挡,公墓原有的几块石碑,不是文字被风化、油漆脱落,就是早被荒草掩没,纪念碑墓基地面裂痕长达四五米,部分地面凹陷,护栏出现断裂,甚至有随时倒塌的危险。两块刻有“县、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也同样被荒草遮挡。而在公墓的下面,就是清澈美丽的流溪河和沿河近年来修建的一处处高档漂亮的度假村。两者产生的强烈对比,令每一个瞻仰者感到心酸和难过。
香火不断自有后人慰英灵
在公墓前,记者还看到了一些被雨水打湿的香火和花圈等祭品。据当地群众讲,每年的清明节都有大量村民自发前来拜祭,这些供品就是他们留下的。预计今年的抗日战争胜利日,还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拜祭。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每逢清明节,常有粤北会战将士后人来此凭吊,近年远道而来祭奠的有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李沛辉(国民党政要李济深的侄子)、原62军前任军长黄涛之女黄曼、后任军长张光琼之子张宗锷、将军何宝松之女何思颖等。
据悉,公墓落成于1943年。198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从化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此公墓,于1986年春竣工,并举行了纪念碑落成仪式。199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再一次加以修补,1991年被列为从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广州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广州市列为重点抗日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公墓的保护与维修,以告慰牺牲的将士们。与记者一同上山的良明村委民兵营长裴凯荣也说:“早该修一条通往纪念墓碑的山路了,可村里没钱啊,希望你们报纸呼吁一下,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修好路后,维修公墓和后人凭吊也就方便了。”
数字公墓
墓分三层,第一层正面宽13.9米、背面宽7.9米、长11.65米,东、南、西三面有石阶,由外围横9柱、纵6柱组成;第二层长宽均为8.95米,横6柱、纵3柱围绕;第三层为墓碑,碑座为正方形,长宽均2米、高1.08米。碑为锥形,高9.65米,正面刻“陆军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下刻“端州余汉谋题”字样,碑顶上还装有避雷针。纪念碑右后侧为“六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之铭”碑,“民国三十五年张发奎敬题”,碑高2.3米、宽0.95米。在第一层石阶两旁还有两方碑石,各为0.95米×0.62米,左边的为“陆军第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墓碑记”。
历史再现
两次粤北战役日军落花流水
BR> 从化市文化局的李剑波主任和从化市委办公室新闻秘书邓嘉乐曾多次来到良口,对粤北两次会战的遗迹进行勘查,对历史进行还原。据李剑波对记者称:“七七”事变后,广东军政当局表示了坚决抗战的态度,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决策失误,日军入侵广东的步伐惊人的快速。
许多广州人可能不知道,从化曾有一段堪称“广东之最”的抗日大捷。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军队在广州沦陷后被迫退到粤北一带。原国民党陆军第62军、63军先后两次奉命在从化境内及以北一带抵抗日本侵略军,史称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粤北战役。其中第一次粤北战役发生在1938年冬,是当时广东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的战役,历时近一个月,最后以日军的败退结束。
第二次粤北战役起于1940年5月14日,当天,侵占广州的日军集中3个师团约2万余兵力,分5路由增城、从化的神冈及花县向良口、翁源等方向北犯,妄图陷我曲江,打通粤汉线。国民党第62、63、65军等部队3万余兵力依托既设阵地组织防御,展开第二次粤北会战。开始时,陆军第63军152师抵挡不住日军进攻,撤出从化良口,转到亚夷山、石榴花山的第二线阵地坚守待援。63军186师和65军158师奉命增援,先后在石榴花山顶和鸡笼岗等地歼敌数百,又在良口、温泉等地歼敌一部。经过近一个月拉锯式的激烈战斗,打退日军进攻,取得战役胜利。两次粤北战役粉碎了日军北上曲江、韶关,打通粤汉线的侵略计划,保卫了粤汉铁路和粤北地区,挫败了日伪逼降的阴谋,支援了桂南的抗日作战。将士们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歼灭日军两万多人。
据称当年的战况相当激烈。当时敌人受不住我军各方面的夹击,从吕田、牛背脊溃退下来,在鸡笼岗附近又展开了一场血的争夺战。大约七百多日军步骑,要占领猪牯岭,掩护他们的退却部队。守住猪牯岭的我军不足一百人,兵器又不占优势,但凭借高地和杀敌精神,却使敌人无法攻上,不可一世的三十八师团终于狼狈奔逃,日寇的阴谋又一次宣告破产。战争是残酷的。在杀敌的同时,我军也有重大伤亡。战后,第63军军长张瑞贵令各师搜集本军历次战役殉难将士忠骨约3000余具葬于石榴山之阳。民国三十二年秋,余汉谋令张瑞贵在此修建公墓,以“览战争之遗迹,悼逝者之以往”。
民间记忆
斩荆棘抬担架埋忠魂
从化良口镇良明村,是第二次粤北会战所在地,村里的几位老人争相告诉记者,1940年5月,63军在石榴花山与日军交火十分激烈,村里的几十个年轻人都参加了抬伤兵、埋阵亡将士的工作。老人们回忆,当时的死伤特别严重,他们已在那里挖出一条条很长的坑,并倒进水泥灰浆,等到凝固了就把尸体一具一具地放进去。“那可是一层压一层地搭着放的!你可以想象死了多少人啊!附近都是尸体,总得把他们掩埋起来,让牺牲者得个安宁呀!”
遗址地理
退敌咽喉要地
从化是北方先民迁徙南粤连通粤北珠矶巷和珠三角的重要通道之一,而良口地区是从化咽喉要地。抗战年间,良口也是日寇数次妄图打通北侵通道而招致惨败的地方。1939年12月和1940年的5、6月,中国抗日军队在从化良口的牛背脊和石榴花山痛击北侵日军。中国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利用高山峻岭天然屏障,使用奇袭和拦腰截击包围等战术,打得日寇丢盔弃甲,大败南窜。
对话历史
日本人撤退时把民夫全杀了
对话人:叶鉴洲老先生。
叶老今年80岁,在第二次粤北会战时,他才15岁,但已经开始参与支前的抬担架行动。老人的精神状态很好,抽烟、喝酒、爬山,爽朗的个性与年轻人有一比。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65年前的那场战争,你还有印象吗?战争激烈吗?你们在不在前线?<
BR> 叶鉴洲(以下简称“叶”):有,有时做梦都会回到战争场面中去。从飞机、坦克不分昼夜的轰炸,从不断有伤残的兵从前线抬下来,从层层叠起来的尸体,你就可以想象当时的战争多么激烈。
记:当年是谁通知你们去抬担架的?
叶:保长通知甲长,甲长再就来做动员了。
记:你们抬担架的工作具体要怎么做?
叶:抬的担架都是士兵从前线拉下来的,他们抬一段路,交给下一站人,继续抬,直到战地医院,这个过程要走几个小时。
记:抬的主要是伤员吗?
叶:是啊,死的在山下就被统一埋掉了。伤员一般都是被打伤了手或脚。
记:这一仗打了多长时间?谁赢了?
叶:打了7天7夜,在我的印象中是日本兵赢,因为政府军后来撤退了。(注:国民党后来认为撤退是战略部署,虽然此次战役最终是日本赢,但这次战役却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往北进发的速度,消耗了日本的主力部队力量,为我军布防赢得了时间。) 记:相比之下,谁的武器先进些?
叶:日本兵先进,他们在太平的从化机场有飞机,也有3、4部坦克,机枪等常备武器都比较多了。
记:在你的印象中,日本兵是怎样的?
叶:我们没正面见过,因为他们一来,自卫队就护送我们躲到山里去了。但日本兵很坏,我是知道的,他们最喜欢抢村民的猪和牛。不过对于被抢的牛,国民政府每头牛补贴30元,让村民有钱买牛耕种。
记:日本人的伤残兵怎么解决的?
叶:他们也抓我们的村民去抬伤兵或武器等。但我听说如果日本兵被打死了,能运走的运走,不能运走的就地焚化,用这方法来“抚慰军心”。而被日寇拉去的民夫,在他们撤退时,他们竟会把这些民夫全部枪杀了,以免妨碍他们退走。这也就是日寇的残暴面目!
记:日本兵来时,你们靠什么维生?
叶:我们本来是靠运木材维持生活的。日本人来了,就无法谋生了,所以生活很困难。直到日本投降后,又可以撑竹排了,从流溪河口出发,记得第一次到的是广州的如意坊码头。
战地黄花
热血谱就《良口烽烟曲》
经过粤北两次大捷,我军士气大涨,战争也被写成歌曲,四处传唱。其中《良口烽烟曲》就是63军政工队于巡回前线演出时,根据搜集材料创作的,该歌由何芷写词,作曲者黄友棣。歌曲规模颇大,全曲有开场曲和七个乐章,即《良口颂》、《魔爪揉碎了村庄的和平》、《破路歌》、《粤北的铜锣响了》、《石榴花顶上的石榴花》、《血战鸡笼岗》、《怒吼吧珠江》。歌曲的高潮在《血战鸡笼岗》。人马声,枪炮声,血和火的迸发,动人肺腑,震撼心灵,这确是一曲感人的战斗之歌。
人物志
钟芳峻俊才流芳
钟芳峻,别字秀峰,河源黄村人,国民党63军第153师旅长,少将。1938年10月于从化县良口与敌激战,弹尽援绝,自杀身亡,坚贞不屈精神,可歌可泣。因此,在国民党陆军第6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的后面,还有一块小小的碑石,就是为了纪念他。碑石上刻“钟旅长芳峻”字样,两旁刻有“精忠报国,百世流芳”对联。
为封锁中国的海上交通线,配合武汉会战,日本侵略军于1938年10月发动对广州方面的进攻。10月12日起,日军第十八师团在惠阳大亚湾下涌、盐灶等处强行登陆,15日惠阳失守,16日博罗沦陷。17日18时,日军进入增城以东的湖镇,与守军对峙。18日拂晓,日军先遣队包围攻击显岗、石坳,守军官兵伤亡甚大,本来一五三师第四五九旅、第一五一师林君勋团、第一八六师叶植楠团协同截击该敌,可惜援兵未至,一五三师第四五九旅旅长钟芳峻也于此役牺牲。由于其誓死抗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染了很多将士,在其事迹传到家乡河源时,河源人在县忠烈祠专门开追悼会,会上有人撰挽联如下:
气吞河岳,日寇长蛇遭痛创
长留忠骨,槎城各界奠英灵
碑文撷英
陆军63军抗日阵亡将士墓碑记
……军成立于二十六年八月。张君统之时,倭寇已犯上海,乃分部驰援,遣师北上,由沪渎转战苏州南京,捣抗批坚,前赴后继者逾三阅月。洎翌年春,奉命援南浔,则仅余一团,盖已掷千万人之命,以争尺寸之土矣……二十八年冬十一月,广州倭首安藤利吉防我反攻,固守非计,乃图大举。率第十八军第一零四师团,益以新援之近卫混成旅团数逾六万,分道北犯,声势甚凶。我初以一军逆战于粤汉路,一军攻敌于广从路,而张君则率部分防新丰从化迄龙门。鏖战匝月,屡挫屡捷,正不常其得失。十二月十八日,敌突以十八师团经增城掠永汉而出地派圩,迂道新丰,谋围歼我军于翁源南。……苦战七昼夜,至二十七日,黄君克从化之牛背脊,张君亦克新丰之梅坑。深入之敌被截数段,粮仗不继狼狈南奔。是为粤北会战之役。
……二十九年五月,敌以去岁不逞再谋蠢动,调名古屋新锐师团合台湾后备旅团逾二万人,附以第三十八第一零四两师团之一部,向花县从化增城三路窜犯,凶焰视前尤张。我则预为部署,先击破花县敌之左翼,而遏敌右翼于派潭中路,则俟敌深入然后合围。张军任前锋与各军同规协力,苦战匝月,旋破敌于新从路之鸡笼岗温泉鸭洞围脑顶黄牛山,遂克良口而获全胜。是为良口之役,厥功伟矣,而死事之烈不逊于前也……
注:碑记主要概述从大鹏湾以来的抗战历程,记录包括第一次粤北战役和第二次粤北战役中国抗日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事迹。描述张玉麟军长率陆军第六十三军作战情形,也写到为国自杀的钟秀峰旅长事迹,字里行间对我军兵抵御外敌的英勇行为,作了很大的褒扬,同时亦有勉励其余将士之意。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张御临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邹卫(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