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左侧墙上书写的人名:林森主席、总司令蒋委员长、田玉珍师长、谭天主席……
阁楼后墙的铅笔画,画的是敌机轰炸广州,我军机关枪痛打敌机的情景。
提起当年的抗战,老村民都热血沸腾(坐沙发上的老者为罗水养)。
如今破败的村落,当年却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地方。国难当头,新联村村民在这里表现出的大国民风范,令人神往(右墙上标语“大家一条心杀退敌人”)。
德庆第战地医院旧址,窗框上有“陆军一五三师”字样。
这个现门牌号为“新联村石坝社40号”的屋子,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战地医院。
广州抗战始末
第十七篇增城抗日武装根据地
抗战爆发后,在增城的广东民众自卫团仙村大队和雅瑶大队于1938年10月合并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共100多人,由阮海天任指挥,开展抗日斗争。28日,日军数十人沿东江河经仙村一带骚扰群众,三区常备队、雅瑶常备队和仙村、雅瑶抗日自卫队等数百人截击敌人,毙伤日军约20名,大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军心民心。
1939年4月,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改称为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第四挺进纵队直辖第二大队,大队长王作尧,下辖两个中队。5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称为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第三游击挺进纵队新编大队,大队长曾生,下辖两个中队。阮海天所率增城抗日武装,编入新编大队。曾、王部队改编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东江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12月,增城中心县委为加强对广州外围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成立沦陷区工作委员会。翌年2月,东江特委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组织小分队挺进增城和广州外围,开展游击战争,于4月初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
独立大队以油麻山为基地,在增城、永和、福和一带活动,并伸展到广州市郊的罗岗及从化的太平场。1942年8月,该部由增城移至东莞,编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主力大队。增城抗日武装发展为东江纵队的一部分。
官丽珍编写
寻访之旅
标语村是活的史书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们走进新联村。在80岁的当地老人罗水养的带领下,我们进入罗姓族人的老宅院——罗文钜大院,在院子里的青砖墙上,“灭绝汉奸、抗战到底”这样的大字,以及其下的落款,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65年之前,这些由一五三师卫生队写于中华民国29年1月1日的标语,“当时没多少宣传工具,标语是最有效的方式了。记得当时我们村的自卫队抓过一个汉奸,马上就给枪决了。”罗水养说。
出了罗文钜大院往东行,约一公里左右,便是“德庆第”的客家大围屋,这个院落约1300平方米,如今的门牌号为“新联村石坝社40号”,布局、结构和外观均采用从化吕田地区的客家围屋形式。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当年抗战时赫赫有名的战地医院。陪我们采访的从化市委办公室新闻秘书邓嘉乐称:“当年战事频繁,德庆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六十三军的后方医院。前年文物普查时,我市文化局的李剑波发现了房子内藏着的不少战地画,因此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里,这个地方是必到之处。”
记者看到:如今在建筑上保留下来的标语大部分是繁体行书,书写顺序从右到左,其中保留较好的有以下标语和字画:左路外墙书有“大家一条心杀退敌人”;中路天井左侧前墙毛行草书“林森主席、总司令蒋委员长、田玉珍师长、谭天主席……”天井左侧有一排人名:吴超、黄球、薛旺军、吴友、龙英、浩士申、黄绍彬、刘荣、梁义菊等,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一月,一五三师卫生队。”其下绘海战图,在海上以铅笔绘军舰数艘,其中画的主体为一艘上书“同光”的战船,署名孟淑淑画;天井左侧阁楼后墙留有铅笔画,左一幅是描绘日军机轰炸一铁桥,天上数架敌机向铁桥两端投炸弹,地面将士以机关枪向飞机扫射,图上书“日本战斗机被我空军痛打”、“广州大炸”。从图上文字和铁桥的外貌观之,图画所描绘的战事是日军机轰炸海珠大桥,因为当年日军在广州落弹最多的地方是天河飞机场和海珠桥南北桥脚一带;右面图是日军机在轰炸一高层建筑时被我国民党军队击落,从建筑的外观和左侧有券拱柱廊判断,此建筑为爱群大厦,如今的天河广场和海珠广场一带,原是军机频繁投弹的地方,今天却变成了繁华的广场。天井右侧阁楼前墙以毛笔竖写:“发扬钢军荣誉”;右下方用铅笔绘一戴钢盔手持冲锋枪射击的日军。这些重要的抗日战争史迹,对研究粤北地区抗战历史有一定的作用。
天井游廊北墙有毛笔题写的标语“抗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天井右廊二楼有“为了胜利153师卫生队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一月一日”。右门楣上有斗大的标语“再立战功”。
罗水养告诉我们,那时他还是个小孩子,战地医院也给当地老百姓免费看病,他也曾到此看过病。据他观察,这里有六七个医生和十来个护士,他还记得有个主治医生,名叫王灿,因为这个人永远都是一副乐天的模样。这些留下来的标语应该是部队宣传队做的,而那些铅笔图画应该就是伤病员们所作的了。因为当时重伤员在一楼,轻伤的就安排在阁楼,也有时间写字。
目击遗址
罗文钜大宅院:一五一师驻地旧址
罗文钜大宅院位于从化北部的吕田官洞新联村。大宅院又名肇基围,是罗姓族人的大宅院建筑。大院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院依山傍水,良田环抱。设计布局独特,整体为院中院方案,四周围屋包串,四角均配有一座小楼阁相互依托,形成一个犄角之势,防盗击匪。大院的中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楼层分别为四层、五层的炮楼两座,以及以“德垂第”、“嵩龙围”、“和乐地”等多间房屋,整个院落的所有楼阁间间相通、户户相连,独特的设计形成外人进宅院,内部疏散井然有序,相互贯穿,每幢的大门口都预留有枪眼防止劫匪撬门,门上方有三至五个出水口,上面有蓄水池,一旦有人入屋放火,便可以放水灭火,所有房屋厅堂前均有天井小院,种花养鸟。大院的结构,以砖木石结构为主,墙体大部分采用泥石夯砌而成,大院有东西两个出口,西门楼立旗杆夹,碑曰:“军功后补分州罗文钜清道光二十七年成立(族谱记载:罗文钜曾到直隶(河北)任官职)”。进入门楼一条长61米,宽5米用鹅卵古铺砌大道贯穿东西门楼,楼与楼之间地面为麻石铺砌,设排水系统,墙头灰塑瑞兽、花草、书卷的吉祥图案,玲珑浮凸,门楼及多间大院门口的门神保持较好。巷门额分别有“竹苞”、“松茂”、“藏辉”、“蕴秀”,左一路角楼及中路第一进建筑为人字硬山顶,右路角楼,中路碉楼的屋顶形式则与之有异,为镬耳风火山。
1938年—1941年,国民党六二军一五一师一旅驻守肇基围。现年89岁原从化县北十八乡抗日自卫队神枪手罗继平介绍,1938年12月,日军为了摧毁一五一师一旅驻军,曾先后两次出动轰炸机,投下多枚重型炸弹,炸毁大宅院里的房屋5间,其中五层的炮楼因周围炸弹威力的震动而裂缝。1939年冬日军入侵粤北经过吕田水楼围时,由于两扇大门紧闭,不能入屋,正当日军企图撬门入屋时,被埋伏在附近山岭上的抗日自卫队队员连发数枪,被子弹击中的大门和周围的墙壁,门上至今依然留有弹孔和子弹擦伤痕迹。
让罗水养最不能忘记的是:当年大宅院的入门处的墙上,还写着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文革期间,这些守则被连夜擦除了,可他天天回家都看到的12句话,至今仍然能够一字不拉地背诵出来:“一、忠勇为爱国之本;二、孝顺为齐家之本;三、仁爱为接物之本;四、信义为立业之本;五、公平为处世之本;六、礼节为治事之本;七、服从为负责之本;八、勤俭为服务之本;九、整洁为强身之本;十、助人为快乐之本;十一、学问为济世之本;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
整个大宅院虽然历经风雨岁月,战火洗礼,部分建筑已经坍塌,但现存的建筑仍相当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德庆第:粤北第一、二次会战战地医院旧址
“德庆第”现为潘姓及罗姓村民所居,德庆第群山环抱,枕山际水,左对青山,披翠微而分立;右临澄水,府良田而列坐。建筑坐东南向西北,距广三路32米,中间一路为主体建筑,隔横巷,后建三层“永安楼”;整体深三进,42米,占地面积1344平方米。建筑全为砖、木、石结构。左右两侧门楼连前围墙,以房间相连的四个楼角和“永安楼”炮楼把中路建筑围在中间,三路建筑以两个天井相间,中路的第一、二进又以天井相邻。四个楼角高两层,歇山顶,在人字顶下挂木制悬鱼,古典意韵甚浓。其余建筑为悬山顶,建筑的墙体涂以白色石灰,在正门上方、各处墙壁、阁楼等多处留有抗战时期的军队在墙上写的大蓝标语和战士绘画的纪实铅笔画。
据曾经历抗日战争的罗水养老人说,德庆第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第二次粤北会战,第四战区第十二集团军、六十三军第一五一师、一五三师和一五四师的战地医院。当年战事频繁,德庆第独特的理位置使之成为六十三军的后方医院。据村民讲,到农忙时,这些驻军还帮忙插秧和收割庄稼。而村民们至今提起还称颂不已。
亲历回忆
不断有伤兵从前线抬下来
罗水养是新联名人罗文钜之后人,现年80岁,在新联村开始抗战之初,他才13岁多。但他至今都无法将那段历史从记忆里抹去。
记:对65年前的那场战争,你还有印象吗?
罗:有,记得的太多了,我家当时很大的,六十三军当时就驻扎在我家。
记:你家住着部队?是因为你家的房子比较利于打仗吗?
罗:应该是吧。我们家的房子比较结实,而且在房子的几个角都建有炮楼,便于防守。
记:你对那些当兵的有印象吗?
罗:我当时年纪小,与他们没什么交流。只记得他们一来就开始在房子边上挖战壕,然后跟我们说,日本鬼子快打过来了。
记:后来日本人真的打来了?
罗:没过两天就来了,先是轰炸,把我家东南墙角的炮楼炸掉了,有个女人还被炸伤了。
记:日本鬼子进你家了没?
罗:哪里进得来?主要是我们这边也来了增援的部队,听我在黄埔军校的大哥说,开始来的只是先头部队,因为判断日本兵要往这边打,所以要先来准备,后来就是大部队了。
记:你的印象里,主要是哪些部队在你们那里打鬼子?
罗:当时我们只知道是广东军,还有后来支援的西军,西军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部队。
记:战斗激烈吗?
罗:飞机、坦克不分昼夜地轰炸,不断有伤兵从前线抬下来,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战争多么激烈。
记:你怕不怕?
罗:不怕。我爷爷花钱买了不少武器,还成立了自卫队,鬼子来了他们会保护我们撤到山里去。
记:你看见他们写过标语吗?
罗:见过。应该是部队一到就有专人写,先是刷墙,然后就开始写,一般有几个人一起干的。
记:听说你在战地医院看过病,有见过那些伤员画画吗?
罗:画画没见过,是他们走后才发现的。有一个人还写了一首诗,应该是夸老家的女朋友的,因为他说她是一枝花什么的。
历史重现
村民奋勇杀敌
1937年,157师驻军当地,在罗山楼背后山开凿1500米的战壕一直到麻风顶。1938年冬,当时出身于黄埔军校的本村人罗友仁在151师当排长,他动员乡亲保家卫国,村民就用当时宗祠太公的款项购买了15支步枪、几支驳壳枪,加上村里人打猎用的沙枪、清朝的老式装药火炮,组成30人的抗日自卫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抗日力量。
1939年12月18日中午,两个日本鬼子进村来,想用木棍撬开肇基围的大门,自卫队神枪手罗继平(今年89岁)和罗前(前几年去世)刚好在对面山头看家,就端起七九步枪向鬼子射击。刚好鬼子撬门把头一低,子弹射中原来鬼子头颈所在位置的木门上,就把木门厚木板打穿一个弹孔。鬼子吓得屁滚尿流,慌忙翻身滚进门旁水沟逃跑了。现弹孔还留在肇基围的大木门上。
1945年5月11日,日寇最后一次进攻新联村。下午1时左右,新联村自卫队员们组织村民向后山疏散,最后的一名自卫队员不小心掉进深沟里摔伤了,追来的日本鬼子拿刺刀刺,但沟深够不着。鬼子刚要扳动枪机之际,神枪手罗前在800米外端起枪打去,打死打伤日军各一名,掉沟的自卫队员得救了。随后,日军大部队赶来,村民都安全撤到山上去了。鬼子们再也不敢追上山,只好在山下胡乱打枪。这一仗打死打伤日军各一名。村民有三人负伤。
相关链接
存理李公祠的抗战壁诗
民国28年(1939年),日军主力部队进犯鳌头,潖江沿岸各乡自卫队协同国民党62军157师官兵,痛歼来犯象新村、白兔村、鳌头村的日军,敌我激战一昼夜,歼灭日骑兵450多名、步兵700多名,缴获各种枪支3000多支和一大批军需品。此役的胜利受到蒋介石的嘉奖。在日军入侵时,鳌头镇象新村中一座知名的祠堂——存理李公祠被烧毁近半,当地村民于1943年对其进行了重修。
存理李公祠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8年),集中了清朝中后期中国建筑的精华正脊的灰塑、渠架檐板要雕、窗花砖雕、墙头彩绘、题诗等,都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其中墙头壁画尤为精美,内容为中式绘画技法和以西方的焦点透视和中国散点透视结合。由于墙头的壁画、诗词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记录了祠堂的历史和日军侵华的史实,更是非常珍贵。
现在的建筑三进皆为镬身山墙,三进的布局是拾级而高,通过三级踏步进入各进。第一进抬梁式梁架,11架,上设博古正脊,门联曰:“存心正直,理路光明。”墙头壁画书:“重新民叁十年,清邑邹积业绘。”第二进穿斗式梁架,13架,龙船脊,堂号“亲逊堂”。第三结构为穿斗式梁架,11架,龙船脊,隔架科横梁上阴刻重修时间:“中华民国十二年岁次仲秋重修吉立。”各进的木柱皆为梭形柱,下承柱櫍,柱础为覆盘形。在祠堂前晒场立旗杆夹两对,上刻李门中举之事:“大清光绪十七年卯科中式第四十五名举人李伯兴,第四名副榜李宗汗仝立。”(1891年)
在建筑墙头的词赋中,有数段诗记录了祠堂历史,其中有日军入侵烧祠后重修祠堂的,第一进石山墙墙头为一打油诗,字体行草,曰:“德意日三国共盟,鲸吞志在侵略。德侵我境占优胜,日向华疆到处行,谁知天意反侵略,竟被民心耐久征:意败俄攻日失地,华强日弱枉争城。”第二进左侧:“倭冠来候民国廿八年,来岁清明日,祠焚火半天,迄今三十二。腾利非必然,重新仍旧样,喜庆酒筵宾。秀平偶书,民国癸未孟冬。”
随想录
标语的宣传作用不容低估
不独新联村,在从化的其他一些地方,我们也发现了不少抗战标语,“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大家一条心杀退敌人”这样的话,在和平年代听起来也许感觉没那么深刻,但假如把你自己置身于当年民族存亡的关头,看见这样的话语,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也不由得你不热血沸腾。
要宣传抗战,除了标语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海报、漫画、战士画的战地图等,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此外抗战歌曲、抗战电影也是宣传抗战的好工具,“一寸胶片,一粒炮弹”,《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等故事片,还有一大批反映抗战内容的新闻纪录片和卡通片如《抗战特辑》、《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抗战标语卡通》等,都是很有名的抗战影片。而与从化有关的抗战歌曲,名气大一点的应该就是《良口烽烟曲》了,该歌是六十三军政工队于巡回前线演出时,根据搜集材料创作的,歌曲规模颇大,全曲有开场曲和七个乐章,即《良口颂》、《魔爪揉碎了村庄的和平》、《破路歌》、《粤北的铜锣响了》、《石榴花顶上的石榴花》、《血战鸡笼岗》、《怒吼吧珠江》。歌曲的高潮在《血战鸡笼岗》。人马声、枪炮声、血和火的迸发,动人肺腑,震撼心灵,这确是一曲感人的战斗之歌。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张御临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邹卫
下期预告
“一二八”凇沪会战虽然发生在上海,但十九路军是一支基本由广东籍子弟组成的军队。落叶归根,十九路军的将领蒋光鼐、蔡廷锴不仅用各地和华侨捐款修建了十九路军凇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而且还修建了一个供伤兵疗伤的疗养院,就在今天的广州市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