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中共广东省委临时委员会旧址示意图。 制图:张丹萍
在香港参加地下工作时,梁广就因为领导工人运动而常常遭到跟踪。 资料图片
广州抗战始末
第二十篇
以广州为中心的院校内迁
广州沦陷后,市内各类学校纷纷停办。广州市内仅有小学13间,中学1间。据当时伪警务处统计,全市学龄儿童共有5万多人。但这个时期内,广州全市小学生最多时也仅得6000余人。在广州的各大专院校同样遭到日军的严重摧残。
为免遭战争破坏,保存抗战之民族文化教育的根本,国民政府着手进行高校内迁的工作,濒于战火的几十所国立、省立和私立的高等院校络绎内迁,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次自东向西的院校大转移。
以广州为中心的高校内迁方向和路线大致是:
1、向北进入粤北山区,向西或西南进入粤西或粤西南山区,走这两条路线的高校较多,如广东省艺专、私立广州大学等。
2、少数高校从粤西进入广西,有的甚至远涉云南,如中山大学、广东省文理学院。但后来这些高校基本迁回到粤西、粤北。
3、南下避乱于香港,或在香港设分校,香港沦陷后迁往广东内陆,如私立岭南大学和国民大学等。
1938年广东省政府北迁。广州的学校纷纷迁往港澳或内地继续上课,岭南大学附中、培道女中、广州大学附中迁到香港九龙,知用中学、培正中学、协和女中迁到澳门,女子师范、执信女中、仲恺农校迁到西樵(执信和仲恺两校后来迁到湾仔)。部分大专学校搬到偏僻的山区或安全的地方上课。1944年,日军进犯粤北,迁至粤北的大专学校又搬到兴梅等地复课。
官丽珍编写
目击遗址
一幢白色小楼内的战争风云
文昌北路耀华东街是荔湾区最普通的一条小巷,49号是一幢二层的小楼,白色外立面,有些西方建筑的元素,但没什么特别,与旁边的民居连成一体,街道上有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代都住在这里的老广州,也有外省人,在这里租房子,在不远的玉器街做生意。
小楼二楼的窗子下面,有一块小小的牌子,写着“中共广东省委临时委员会,1943年为中共广东省临委委员梁广从事地下工作的秘密地方”。没有记载梁广是谁以及1943年他如何在这里工作,如果你不注意看,会和我们一样,在这条小街来来回回几次才找得到这个小牌子。
一个没留下线索的旧址
也许当年在沦陷区工作的梁广,就是故意找这样一间闹市中的普通房子的。
有关广东临时省委的这个旧址,资料记载不多,直接相关的,是说1943年梁广从香港到广州,将敌后城市工作的重心转移放在广州,并且在广州设立领导机关。在十三行,他的公开身份是华昌京果药材行的合伙人之一。而实际上,这间药材行,正是地下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
梁广的秘书姚明瑞介绍说,梁广曾经到苏联学习,他对学习俄语不是特别感兴趣,倒是对一些实战经验颇感兴趣,他有丰富的地下斗争的经验,梁广曾经描述过地下党员如何挑选隐身之所,最好是二楼,户户相通,便于撤退,最好是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信息的传递,最好是有一个公开的身份掩护,这样也便于多交朋友,多获得信息。
记者采访了荔湾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阮桂城,他说,走访了不少老同志,才确定这里是梁广工作的地方,当年的梁广是在党组织最困难的时候,在沦陷区最危险的地方工作,正因为隐蔽得好,组织成员才没有一个暴露,党组织也得到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这个旧址的史料并不多。
就是这样,这幢白色小楼,没为我们的采访留下任何线索,只是让我们感受到战争岁月的风云变幻。
旧址背后的故事
这座二层的小楼是地下党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而地下党的组织在1943年的广州,并不限于此。
1943年到广州之前,作为临时省委委员的梁广已经陆续派遣了十几个人从香港或者珠三角的游击区进入沦陷的广州。
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其中的一名党员叫肖泛波,他与人一起开了一家杏仁饼店,自己还掌握了制饼和炒饼的技术,自己制作,自己出售,饼店数易其址,肖泛波表面上是一个知足安乐的小手工业者,他的小饼店其实却是党的一个秘密机关。
一名叫做何琼的党员通过亲戚关系在市伪法院做书记员的工作,将一些文件藏在法院的档案柜里,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他还在教育路开了一家文具店,后来这里成了党的印刷所。
党员冯平在江伪政府中考取了职务,并且利用职务之便掩护领导同志开会,搞通行证和刻印与散发传单。
梁广与这些党员单线联系,在党组织遭到破坏的广州,一个新的网络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在他的领导下,地下党在广州建立了一批交通站、联络站,为东江纵队的战士们购买医药用品,搜集情报,同时利用各自的身份宣传抗日,不断发展党的组织,为游击区输送人才。
从表面上看,梁广的药材行是在战乱的年代勉强支撑的一桩小生意,药材行刚刚开张,资金不足,梁广还亲自到东江纵队借了12万国币,但事实上,这家小店却和其他几间文具店、杏仁饼店一样,在这个已经全面沦陷的广州,坚守着一方不肯沦陷的阵地。
战争逸事
抗战期间的梁广颇有几分传奇
上世纪八十年代,党史研究人员刘子健多次采访了梁广,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听起来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广州讲课找到爱情
1938年广东省委成立,为培训党员干部,梁广在教育路93号主讲工人运动,产业工人出生的梁广在苏区工作过,又曾到苏联留学,因此斗争经验丰富,理论基础好,讲课深入浅出,很受欢迎。在一次为新党员开办的党课上,他认识了在省立广州市第一女中读书的进步女学生徐华淑,后来组织上调徐华淑到省委秘书机关跟随梁广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两个人对外假扮成夫妻,到1939年春节前,他们结为夫妻,共同战斗与生活了半个世纪。
捡枪和造枪
1938年,东江抗日武装逐步建立,抗日武装需要的枪炮从哪里来呢?梁广想尽办法,据说国民党撤退,不少军人跑过中英街到香港,但必须放下武器,所以不少枪就扔在那里,梁广就组织人,把这批枪捡回来。
枪支不够,恰巧梁广找到了红军长征时留在地方的原苏区兵工厂的周玉庭,周拿着梁的亲笔信,动员了十几个当年兵工厂的主力,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兵工厂。当年梁广回忆,兵工厂最初六七天才能造一支枪,后来一天就可造三五支,造好的枪对着水井射击实验,连发百颗子弹,枪膛也不会变热发红——可见当时的兵工厂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实力。
成功的秘密营救活动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这时几百位因为遭受国民党的迫害而聚居香港的民主人士以及文化名人非常危险,梁广和南方局驻港负责人刘少文,接受了党中央的任务,负责营救工作。
先后被抢救出来的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国际友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工商界人士达数百人,没出现任何差错,后来这些人士都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最有趣的是,日本特务机关曾在当地敌伪报纸上登出招降启事,点名请茅盾、邹韬奋等人出来参加“大东亚共荣圈”,其实这时他们已经安全回到了游击区,诱捕阴谋枉费心机。
“扫街”也不怕
到广州之前,梁广在香港开展地下工作,当时香港百业凋零,大部分党员都失业了,党组织活动的经费也得不到保障。梁广提出“以党养党”,号召党员们互相帮助,介绍工作,找不到工作的就做小贩。当时他就找了一份“扫街”的工作,没有工钱,一天只能够领六两米,但即便如此,也仍旧和同志们互相鼓励,尽量维持香港、广州、澳门三个城市的工作。
主角
工人将军梁广
梁广(1909-1990),广东新兴人。产业工人出身。1925年6月参加省港大罢工,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主任,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老前辈,广东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工会活动家,同时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位将军,曾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政治委员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梁广因此有工人将军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副市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型机械局副局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广东省总工会主席。
回忆
老革命从不摆老资格
讲述人,姚明瑞,深圳东宝拍卖公司经理,他在梁广逝世前的最后几年,一直担任梁广的秘书。
梁广身材不高,面容清瘦,在我印象中,他性格沉稳,不爱说话,但却是个很热心的人,梁广是老革命,资格很老,据说在苏区的时候,梁广还经常管主席要烟抽,主席也乐呵呵地给他。梁广总说“受毛主席教育很多”,有创造性地开展地方武装斗争也是向毛主席学来的。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为自己争名争利。去世前的几年,梁广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还是很热心地参与撰写党史、工运史的工作,去世前不久,还接受了电视台有关省港大罢工的采访。
和许多老一辈的革命者一样,他很少考虑个人的得失,为了革命工作,也没能好好照顾自己的家庭。1945年抗战胜利,梁广从游击区回到广州时才发现,自己一个6岁的女儿和一个出生几十天的孩子已经病逝了。解放后,他的四个子女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惟一受父亲影响的是,梁广一直有“学工”的愿望,他的理想就是造船,所以他的四个孩子都是学理工科的,但全然没有其他高干子女优厚的生活条件。
1989年,我曾经和梁广回新兴老家,他家里的祖屋几十年没有修,已经破败不堪,只剩塌了一半的房子,乡下亲人生活也很一般。
梁广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又是单线联系和使用化名参加秘密活动,再加上他自己不求名利,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出色的革命家。但他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梁广去世后我到了深圳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己开了这家叫“东宝”的公司,公司名取自“东宝人民抗日游击队”,这也是梁广曾经参与工作的一支活跃在东莞、宝安的革命队伍。我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记住历史和革命前辈。
历史重现
抗日时期广东党组织机构的变化
1943年的广东临时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如何,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官丽珍,她介绍说,1942年,广东党组织受到破坏,当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指示,党员干部要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梁广领导的粤南省委由于组织严密,没有受到破坏,他仍然带领广州、澳门、香港的地下党组织开展活动,1943年1月,根据南方局指示,广东党组织成立临时省委,梁广负责城市地下工作。
而耀华东街的临时省委旧址,就是这一时期梁广在广州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官丽珍也为我们梳理了抗日时期广东党组织机构的变化。
中共南方工作临时委员会
1936年9月,广东各地抗日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临委”。
南方工作委员会
1937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撤消南临委,正式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张文彬为书记,薛尚实负责组织,饶彰风负责宣传,梁广任委员。
中共广东省委
1938年成立中共广东省委员会。梁广任省委常委。
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
1940年12月,为避免某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时牵连其他地区的组织,广东省委和闽西南特委被撤消,广东党组织被分为几个互不相干的系统,即粤北省委、粤南省委(梁广任书记)、琼崖特委、潮梅特委。
广东临时委员会
1943年1月成立,尹林平、梁广、连贯为委员,梁广负责城市工作,临委决定将部队与地方组织严格分开,地方党组织除临时工委外,县市党组织改特派员,采取单线联系,不发生横向关系。
广东区党委
1945年春,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华南敌后抗战的领导,更加健全的领导机构——区党委成立了,广东的新局面逐渐打开。
记者手记
许多细节正被岁月湮没
采访中我感觉到,还原一个级别高、在历史上地位重要的人物,要比还原一个普通的人物更困难,梁广去世15年了,有关他的生平的记录,大部分出现在党史、地方党史、工运史或者解放军的有关文件中,而出现在这些历史文件中的梁广,都是被历史的口吻叙述的,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记录这个人,那些文字特别冷静。
甚至他的子女对他的了解也并不多。因为这是一个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革命家,就是在临去世前的几天,他还在接受电视台有关省港大罢工的采访,八十多岁的时候,对有些历史资料,他还在逐字删改,他对别人生活的困难、别人子女的工作比自己的更关心。
所以,还有许多不被了解的东西正在被岁月淹没。我们找到他的秘书、采访过他的党史研究人员,在他们的叙述中,梁广是一个可爱的老人,他的一生多精彩啊:战争岁月,他有很强的实战能力,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强大的领导力,是个天生的革命家,所以被称作是福将,他的梦想是造船,他曾经办过兵工厂,为抗日武装提供了大量武器,他曾大海捞针打救出几百位在沦陷的香港的抗日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而做这些工作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气,有许多有趣的细节,远远不是历史书中那些评语性的文字所能够传达的,却也是历史书不愿记录的。
虽然细节更有趣,但历史不会还原细节,就好像文昌北路耀华东街的那座小楼上挂着的小牌子,时间、地点与人物,历史只能记忆这么多了。
下期预告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翌年1月,广州组建八路军办事处,地址在广州德政北路7号2楼(今德政北路375号)。3月,办公场所改在东山百子路(现中山二路)8号和10号。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张丹萍 实习生 许颖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吴伟洪(署名图片除外)
图:
中共广东省委临时委员会旧址示意图。 制图:张丹萍
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让梁广选择了便于传递信息且便于撤退的二楼继续党的活动。
在沦陷区最危险的地方,这幢白色小楼使得被破坏的党组织重新逐步建立起了新的网络。
在香港参加地下工作时,梁广就因为领导工人运动而常常遭到跟踪。 资料图片
就是这样一个丝毫不起眼的小街小巷里的小楼,曾在广州沦陷期间为党组织的活动起到了掩护作用,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光明阵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