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这是当年拍摄的广州市儿童剧团成立时的诞生地及团部旧址。
如今,原址所在地已变成水产市场,建筑风物全不见当年痕迹。
1941年9月18日,剧团在南宁举行成立四周年纪念大会,图为全体团员合影,前排中坐者为团长谈星。
1938年11月在广西柳州市街头演“放下你的鞭子”。图为小演员在给观众表演武术。
广州市儿童剧团团徽
除了地址未随岁月变迁,如今这里的一切已与当年毫无关系。
杨永洪,曾用名杨红,78岁,现居广州
何学熙,曾用名丁文,81岁,现居广州
广州抗战始末
第二十三篇
战时粤省工厂的内迁
粤省工业集中在以广州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各省营、民营工厂颇具规模,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抗战爆发后,为避免集中于我国沿海地区的工业毁于战火,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工业内迁。
随着战区的南移,广州新式工业有毁于战火之虞。当局曾一度集议迁移。但由于意见分歧,省营工厂直至日军大举进犯时,仍未迁移。1938年10月12日,当日军在大亚湾登陆,除有外债关系的市头糖厂、顺德糖厂及纸厂附属的电力厂外,其他省营工厂如新造糖厂、士敏土厂、肥料厂、硫酸苏打厂、饮料厂、纺织厂、纸厂等仅能将轻便而贵重的机件运走,其余机器设备按照“焦土抗战”政策,将纸厂、饮料厂、士敏土厂、纺织厂炸毁。由于时间仓促,各厂的破坏并不彻底,其后为日军所占夺。
因日机轰炸,1938年5月,当局和商会曾分别劝令广州各大民营工厂向外迁移。因迁移的费用等问题,至广州沦陷时,仅有为数不多的工厂迁至香港和西江流域的德庆。虽然,民营工厂迁移的厂数相对要比省营工厂多,然而就整个民营工业来说,迁移的工厂仅占少数,大部分民营工厂未迁移,处于鼎盛时期的民营工业随着广州的沦陷而遭受严重损失。
抗战期间,由于在广州的工业无论是官营工厂或民营工厂多未迁移至安全地带,致使近代工业随着沿海地区的沦陷而遭致命的打击,战前较好的工业基础被日军摧毁,已很难恢复战前水平。
官丽珍编写
下期预告
1985年,在冼星海逝世40周年、诞生80周年之时,广东音乐家协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筹资于当年4月12日在麓湖公园内专辟场地兴建星海园,12月1日建成,并举行冼星海骨灰迁葬仪式。
遗址背景
这里曾孕育中国儿童的光荣史
抗日战争刚开始,在具有反帝光荣传统的广州,抗日民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1937年9月18日,正当全国人民一致努力抗日的时候,由广州市立第五十四小学130多名学生组成的广州市儿童剧团诞生了,他们中年纪最大不过14岁,最小的才8、9岁。虽然剧团的战斗历史只有短短6年,但剧团的孩子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抗日救亡的重担,在广州、广东西江和广西的村庄、街头、前线、后方,他们演出过将近10个大小戏剧,几十首救亡歌曲。他们用自己激情澎湃的歌声和戏剧艺术,吹响了民族的战号,唤起了人民的斗志,动员了千百万抗敌的民众。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有四个著名的儿童剧团,其中3个先后被迫解散,只有广州儿童剧团坚持到最后。1943年11月26日,该团全部团员被捕入狱,在狱中和后来的斗争中,3个孩子和团长谈星献出了生命,最小的孩子夏云牺牲时只有12岁。
根据《广州红色史记寻踪》记载:作为当年广州市儿童剧团的诞生地及团部旧址,广州市立第五十四小学后来改名为梯云东路小学,地址在广州市梯云东路44号,该校于1993年1月因改换教育机制而撤消,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水产品贸易市场。
遗址目击
鱼虾岂知曾经的岁月峥嵘
根据资料记载的地址,记者寻找到了梯云东路44号。呈现眼前的是喧嚣吵闹的水产市场。水产市场刚好在梯云东路和清平路的交界处,门前车水马龙,拥挤不堪。暴雨要来临了,闷热的空气中充满着刺鼻的腥臭味。车声、小贩的叫卖声、过秤的磅声不绝于耳,心中不免生烦。
梯云东路小学的主建筑依然健在,但已找寻不到墨馨纸香、读书授课的感觉。原来校舍面向梯云东路的那堵墙经改建成为了两档水产店的门面,门牌号多了46号和48号。二楼和三搂的教室成了一楼水产档主和小工的住所,破旧的窗户上晾挂着住户的衣物,斑驳的墙皮见证着岁月的久远。曾经的校门现在成了水产市场的大门,穿过大门走进市场里面,灯光昏暗,当年的操场痕迹已经找不到了,地面坑坑洼洼,污水横流,一筐筐水产品凌乱地堆放在地面上。记者好奇地凑近一看,除了鱼、虾、蟹、甲鱼,几筐密密麻麻、鲜活的蝎子让记者毛骨悚然。
没错,眼前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广州市儿童剧团成立的地方。但是,眼前的一切却根本找寻不到一点有关儿童剧团的痕迹。
寻访之旅
要不是一次庆典,谁会想得到这里是遗址
广州市儿童剧团的遗址随改建而消失
广州市儿童剧团这样重要的剧团,其诞生地为什么会从一所小学演变成今天的水产品贸易市场?带着疑问,我翻找了很多资料,关于广州市儿童剧团的光辉抗战历史,很多报刊杂志都相继有报道,尤其在每年的“9·18”左右,都会出现广州市儿童剧团老团员感慨话当年的报道。但是,关于这个剧团诞生地的演变记录却几乎找不到相关资料。
带着疑问,我又寻访了一些专家。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的胡主任热情地为我找到了很多关于儿童剧团的资料,但关于广州市儿童剧团的诞生地及团部旧址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水产品市场的疑问,胡主任表示不清楚这段历史,他给我的建议是应该到荔湾区教育局了解这段过程,因为曾经的梯云东路小学属于荔湾区教育局的管辖之内,或者还健在的儿童剧团老团员应该也会清楚团部旧址的演变过程。
打电话到荔湾区教育局,无论是基建科还是档案室,都称教育局的这套新班子对广州市儿童剧团遗址的变迁历程不清楚。于是,在荔湾区教育局办公室杨主任的推荐下,我联系上了曾经担任过梯云东小学副校长的王增和校长。
“广州市儿童剧团成立时的团部旧址其实早就不存在了。”王校长直接对我说。因为解放后,儿童剧团的诞生地——广州市立第五十四小学被改建过,成为了后来的梯云东路小学。在梯云东路小学里,根本找不到有关广州市儿童剧团的任何痕迹,更不用说小学撤消后变成的水产市场了。
王校长坦言,如果不是1992年在梯云东路小学举办的那次庆祝广州市儿童剧团成立55周年的庆典,也许,包括他在内的学校领导会一直都不知道梯云东路小学的前身是广州市儿童剧团的诞生地这个历史事实,因为在之前的40多年时间里,基本没有任何部门过问过广州儿童剧团与梯云东路小学的关系。
筹建纪念馆的愿望随小学的撤消破灭
广州市儿童剧团成立55周年庆典举行之后,梯云东路小学的校长刘曼斌对小学的前身在抗日期间有过的光荣历史很重视,她很快向教育局提出请求,希望能在梯云东路小学竖立广州市儿童剧团的纪念碑,筹建剧团的纪念馆,建成一个面向全广州的儿童教育基地。但是,荔湾区教育局没有任何表示,并因为教育体制改革,于1993年1月撤消梯云东路小学。就这样,为广州市儿童剧团筹建纪念馆的愿望随着小学的撤消而破灭了。
遗址的消失令老团员伤心、气愤
数日的多方寻找后,记者终于联系上了当年的老团员杨永洪。提起儿童剧团的抗战历史,兴奋的杨老先生滔滔不绝。但是,当问及剧团旧址消失的问题时,杨老先生既气愤又无奈。他说:“像广州市儿童剧团这样的爱国团体,其成立时的旧址本可以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但是,旧址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旧址随小学的改建而消失,后期连一个纪念性的建筑也不建立。更难以忍受的是,荔湾区教育局居然把儿童剧团的诞生地出售给水产公司。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令人伤心,也是对儿童剧团所有成员的不敬,对历史的不敬。”
烽火回忆一
你可曾听到那稚嫩的童音
如今,68年过去了,当年广州市儿童剧团的小团员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杨永洪和何学熙两位老人是剧团的第一批团员,1937年加入剧团,此后他们随剧团走南闯北演出宣传抗日,一直战斗到剧团解散的最后一刻。
“誓死不做亡国奴”
高唱“中国不会亡”告别剧团团部旧址
杨老先生约见我的时候,身穿运动服,头戴鸭舌帽的他显得分外活力充沛。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杨永洪是1937年9月18日加入广州市儿童剧团的,他是当年团里年纪最小的团员。他告诉记者,当年为了蒙蔽敌人,几乎全体团员都用化名,那时他叫杨红。
杨永洪说,广州市儿童剧团的成立大会是在当年的广州市立第五十四小学的操场剧团举行的,随后在广州和广州附近的城镇、乡村和工厂展开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出墙报,演街头剧,到电台播唱抗日歌曲,到伤兵医院和难民营慰问,为他们写家书,缝补衣服,参加义卖献金,支援抗日前线。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誓死不做亡国奴!誓死抗战到底!”
1938年9月前后,日军对广州实行大轰炸,广州形势危急,那时广州市儿童剧团已经是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儿童救亡团体,为了让这面旗帜保持下去,剧团决定撤离广州。10月21日,广州沦陷当天上午,他和另外18名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孩子自愿离开家,冒着敌机的袭击,带着满腔悲愤,在校务室写下“中国不会亡”的横幅,高唱着“中国不会亡”,告别了剧团成立的地方,随团长谈星挤上开往三水的火车。
表演话剧唤回工人革命信念
1939年4月,广州儿童剧团来到柳州融县,那里“四一”兵工厂邀请他们到厂里为工人演出。“四一”兵工厂前身是广州石井兵工厂,广州沦陷后迁到柳州,来自广州的工人们来到柳州水土不服,许多人的家属还留在广州,因此情绪不安定,在汉奸的唆摆下,他们很想回到沦陷区,但回去就要到被日本人占领的兵工厂为日本人干活,他们的内心异常矛盾。于是,团长谈星连夜执笔赶写了活报剧《爸爸不要做汉奸》。
工人们被小团员精彩的演出感动得一边看一边擦眼泪。演出结束后,几个老工人拉着年纪最小的杨永洪聊起来,他们问:“你们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不想家人吗?”,小杨永洪说:“当然想,但是日本鬼子占领了广州,家园回不去了,只有打走日本鬼子,我们才能回家。”工人们纷纷称赞杨永洪等小孩真是有志气!小杨永洪继续说道:“你们当年读私塾时也听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吧?连我们小孩子也有责任保卫国家,何况叔叔你们啊?”工人们被小孩子的一席话感动。临走的时候,工人们特别给剧团做了一根不锈钢指挥棒,这根指挥棒在以后剧团每次合唱的演出中,都会用它来指挥,直到1943年剧团全体被逮捕,指挥棒才在特务搜查行李时被掠走。
烽火回忆二
歌声成为斗争的武器
辗转南北苦中作乐
何学熙老人告诉记者,辗转各地避开反动势力,深入群众中间演出的日子虽苦,但一群孩子走在一起,欢乐总能被找到。
1939年底,剧团到广西前线做巡回演出。有一次,小伙伴金风在台上演汉奸,何学熙演群众,当他捉到“汉奸”时,“汉奸”还在抵赖,台下的观众站起来大喊:“就是他!就是他!”,何学熙急起来,一拳把“汉奸”金风打重了。台上的金风不敢吱声,一进后台就咧开嘴,苦着脸,说什么也不再当“汉奸”了。学习委员海风看到他那副狼狈相,故意逗他说:“你这是因公‘受伤’,明天给你加个鸡蛋,补一补。”金风哭笑不得。何学熙安慰金风:“今天观众对汉奸很气愤,说明你演得太成功了,下次还该你演。”大家随即一齐鼓起掌来,金风也笑颜逐开。他这个“汉奸”是脱不了身,当定了。
抗战歌声给牢房带来春风
1943年广州儿童剧团,除杨永洪因患伤寒病住院外,18名团员被关进国民党秘密政治监狱韶关曲江“基庐”。从此,一场更艰苦的特殊斗争开始了。他们被监禁了16个月,进出过好几个集中营,直到1945年才在共产党的营救下脱狱。”
“我们被关进监狱后首先碰到的是频繁的刑讯,”何学熙回忆道:“牢房外有一座四层楼,四楼就是刑讯室,那是所有的孩子都到过的地方。特务们首先用恐吓的口吻盘问:‘我们早在广西就注意到你们这帮红小鬼,老实供出你们的组织!谁给你们经费?’虽然是分别审讯,但我们的回答却不约而同:“我们小孩子自己组织抗日宣传活动,抗日无罪!”接下来对特务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都一概回答不知道。时间长了,我们在监狱里特殊斗争的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我们相约用唱歌来传递信息。特务来了我们就唱《大刀进行曲》,审讯过后没出问题就唱《在太行山上》,新难友来了就唱《囚徒歌》、《国际歌》……因此,工地、菜园、操场角落、树阴下、牢房里、浴室内,集中营里不时传来南腔北调的抗战歌声,这些歌声给集中营窒息、阴沉的政治气氛带来了阵阵清爽的春风”。
人物图鉴
一颗闪耀的流星
——记广州市儿童剧团团长谈星
谈星原名何承蔚,广西合浦人(当时属广东省),生于1916年。谈星于1935年毕业于廉州高中师范科。当时廉中的校长比较开明,还有一批进步教师,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谈星的思想受到熏陶,和他的两个同学都接受了进步思想,奠定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基础。
1935年北平发生“12·9”爱国学生运动,广州也掀起了抗日风暴,他们迅速投入抗日洪流中。1936年9月,谈星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协”,进行抗日文艺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被安排到市第五十四小学当教员。从此,他既同文艺也同少年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组织成立广州市儿童剧团时,他只有21岁。他写了不少抗战歌曲、儿童歌曲。儿童剧团成立后,写过话剧《忠义之家》、歌剧《松江之恋》等等。
谈星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他为广州市儿童剧团历尽艰辛,心力交瘁,带着一群热情可爱的孩子,转战华南许多城市与农村。在曲江又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了牢房,遭受了非人的酷刑折磨,以致积劳成疾。1946年,年仅30岁的他过早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范文瑶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资料图片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