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在荔湾湖公园的“海山仙馆”打牌的老者中,很多是不知道盐商潘仕成的, 对于附近重修的“海山仙馆”也是可有可无。真的让人不禁想起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记者手记 彩云易散琉璃碎
世事变迁,广州的风华胜迹、风流人物正在很多广州人的记忆里淡漠。虽然提起名字来,许多人还有所耳闻,但是曾经的风流早已是雨打风吹去,即使我们再有想象力,也只能在脑袋里画空中楼阁。 在荔湾湖公园的“海山仙馆”,打牌的老者中间,很多是不知道盐商潘仕成的,对于附近重修的“海山仙馆”也是可有可无。真的让人不禁想起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看着曾经的史料和附图,看看眼前的海山仙馆,我无以言语,曾经的烟雨园林、亭台楼榭,现在竟然啥都没有了,真是不得不感叹人的破坏力。不过撇开这园林不说了,想想这潘仕成还真是个能人啊,谈不上惊天动地的伟大,但是从一个世俗者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厉害,典型的多面手,哪里都能吃得开,在商界无所不能,就看他捐出来的钱,都是够吓人的,如果当时有什么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话,我想他肯定能上。政界里,虽说大官没有,但是那个结交的圈子已经决定了他的权力,而且据说连道光皇帝都对他感恩有加。在文化界,刻石、印书,结交文人雅士,风风火火。慈善事业上,也是大洒金钱。只是,他晚年的命运让人感觉有几分戏谑,曾经的一代达人,竟会如此而终,不得不让人感叹世事多变……
大事记
1657年正月 清廷以满人流于文弱,对满人参与科举考试严加限制,并严禁冒充兵役。四月,清帝流放郑芝龙于宁古塔。十月,孙可望降于清。十二月,清帝命吴三桂攻云南。 1658年正月 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 1659年正月 清军入滇都(云南省会),二月,永历帝奔缅甸。三月,清命吴三桂镇云南。闰三月,明臣入缅甸求见永历帝者,多被缅人杀害。郑成功率师入长江,连破清军,攻至南京近郊。七月,郑成功攻南京,大败,退归厦门。 1660年正月 清禁官吏私交、私宴,禁士人结社。 1661年正月 清世祖死,子玄烨(圣祖)嗣位,索尼、鳌拜等辅政,明年改元康熙。三月,郑成功入台湾,驱逐荷兰人,驻赤嵌城。七月,缅人杀永历帝随从官四十余人。十月,清杀郑芝龙。吴三桂攻缅甸。十二月,清军入缅,永历帝被俘。南明亡。 谭伯牛
遗迹介绍 荷花世界,荔子光阴
岭南园林的芳踪倩影裹挟着悠远悠长的古韵古风,几可溯源到南越国与南汉小王朝。而历史上构筑于荔枝湾内的园林建筑,规模就更为“大观”了。如南汉王朝花园,“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昌华苑,明代兵部右侍郎黄衷的晚景园等……到了清代,又相继出现了广州绅士丘熙的唐荔园(虬珠园),蔡廷蕙的环翠园,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园。而其中最为著名、在清代号称为全市私园之冠的,则是广州富商及文化名人潘仕成建于道光年间的“海上神山、仙人旧馆”——海山仙馆。 海山仙馆建于清道光年间,馆门有“海上神山,仙人旧馆”对联,故名“海山仙馆”。馆园是一座艺术园林建筑,从俞庆洵《荷廊笔记》的记载可见其园林景色之美,文中说:该园占地面积辽阔,园中有一小山,山上松柏苍郁,拾级而登,石径曲折迂回,俨然苍岩翠岫矣。山旁有一大池,广约百亩,与江水相通,隆冬不涸,微波荡漾,可以泛舟。在池塘之旁,又有一堂,迥廊曲径,雕花栏杆,十分精致,离堂散步之外,为娱乐场所,每于台中作乐,则音出水面。缥缥缈缈,有如仙山琼阁,令人为之陶醉。在堂之西面,接着小桥为水榭,轩窗四开,一望空碧。三伏天时,藕花香散,清风徐来,暑气全消。在宽敞的花园里,遍种荔枝树,绿阴处处,丹荔垂垂,高阁层楼,曲房密室,掩映在绿树丛中,仿如世外桃源,人间之仙境。不少文人雅士面对如此秀丽景色,情不自禁挥毫作联,有题联云:“荷花世界,荔子光阴”。“荷花深处,扁舟抵绿水楼台;荔子阴中,曲径走红尘车马”。何绍基留别海山仙馆题联云:“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今太早;又从苏舫去,主人不醉客常醺”。 潘仕成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抄家,馆园及财产被抄没入官,于是官府招商投标,以每张3两银发行彩票,中奖者得此园。据传,中奖者是一位教书先生,后因得此园无用,只好拆料变卖。有人将“海山仙馆”四字拆成“每人出三官食”六字,讽喻潘仕成最后抄家破产的窘况。 曾经的海山仙馆早已不在,其确切馆址所在地也是众说纷纭,据有关资料介绍,范围大致在荔湾湖一带。南至蓬莱路,北至泮塘,东至小画舫斋,西至珠江边这一范围之内。现在荔湾区为了弘扬西关文化、发展商贸旅游已经在荔湾湖公园中重修了海山仙馆,只是现在的海山仙馆已经没有多少曾经的神韵了,就是形貌上都有着不少的差距,更别说那内里的东西。
金石仙馆 海山仙馆曾经拥有大批珍贵石刻
“海山仙馆”石刻,自晚清迄今150多年来,久为文人墨客、金石专家和方志学者所津津乐道,却以当年馆址湮没无存、石刻支离散失而深感惋惜。当年的仙馆石刻主要有《尺素遗芬》和《历代名人法帖》两个门类,由于几次变故,现在的《尺素遗芬》系列很多还保留了下来,而《历代名人法帖》系列则存留无多,现在所遗留下来的石刻大部分都在广州美术馆碑廊。 《尺素遗芬》简介 《海山仙馆丛帖》中的《尺素遗芬》四卷共刻石五十八版,所镌刻的书迹是潘仕成集历年故交知友的亲笔信札,由他的儿子潘桂、潘国荣校勘,选择其中已辞世的摹勒上石,从咸丰丁巳(1857年)至同治甲子(1864年),历时八年完成。在这部分的石刻中,能够欣赏到众多晚清名人朴素无华、笔法各异、自然纵逸的尺牍真迹,更可以通过书札的内容求证当时的史实。这部分石刻是《海山仙馆丛帖》中最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 石刻手书作者初计113人,全是清代鸦片战争前后的名宦显贵、地方政要和科第才子。他们大多与潘仕成有公私交往,过从颇密。 著名的如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荣为殿撰以后成为植物学家的吴其浚,代表清廷签署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的相国耆英,镇压太平军首领石达开的骆秉章等等。高官显贵之多,科第才人之众,为一般碑林、碑窟、碑廊所不及。 石刻文字共计130余篇,主要是书信短文、旧体诗和对联等。当年潘氏对这帮贵交的书信异常珍爱,特选出“归道山者”(即死去的)拓木行世,美之曰《尺素遗芬》。一般每人一篇,也有两篇以至九篇的。每篇数十字,数百字,或近千字,其约四五万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虽然其中掺杂有馈赠往还、祈福祝吉的常见词语,却也不乏真情私交和自我表白。尽管在书信中叙事论人往往是三言两语,详述无多,可是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均有涉及,不失为填补广州近代历史空白的地方文献。 石刻书法有楷、行、隶、篆、草五体,以草书、行书为多。每篇文字一般为指头大小,也有蝇头小楷。由于这百余手书人多属舞文弄墨的文人,所以石刻中不乏文采与书法兼优的佳作。据潘氏在《尺素遗芬》的序言所说:“当年海内麟鸿,投赠宝翰如林,为用式遗芬,珍藏秘笈,永寿贞珉”,所以长期专雇工匠精工(如梅州邓焕平等人)细刻而成,铁画银钩的神工妙笔,亦能基本再现。 《历代名人法帖》简介 《海山仙馆丛帖》,共刻石一千版左右,从1829至1866年,历时三十七年,所使用的石材是有“紫云”之称的广东肇庆端石,无论勾摹或刻工都极精妙,很好地保留了原帖的风貌。 “从帖”中的《海山仙馆藏真》十六卷、《海山仙馆藏真续刻》十六卷、《海山仙馆藏真三刻》十六卷、《宋四大家墨宝》六卷,由潘仕成取自己收藏的历代法书和法帖,择优摹勒上石:《海山仙馆摹古》十二卷,是取古拓本重刻;《海山仙馆禊叙帖》一卷,则汇辑了潘仕成搜集到的十六种王羲之之《兰亭序》版本。 多年来历经劫难,这部分《历代名人法帖》中的许多石刻都已遗散流失,残缺甚多,现保存在广州美术馆碑廊的海山仙馆原刻石共有一百一十八版,共八十九位名人的书迹二百余帖。其中有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李邕、颜真卿,“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虞集、赵孟頫,明代的唐寅、董其昌,清代的吴荣光、阮元等名家的笔迹。书体包括真、草、篆、隶、行等。
“海山仙馆”石刻名声在外。 从现在的遗址里,我们还能隐约感受到当初仙馆“荷花世界,荔子光阴”的风姿。 刊印仙馆 《海山仙馆丛书》是当时粤出版业的标杆之作
清嘉庆至同治年间,各地编印丛书丛帖进入鼎盛时期。私家出版的粤版丛书,首推南海伍崇曜《粤雅堂丛书》和潘仕成刊刻的《海山仙馆丛书》。这两套丛书均请各家谭莹校订,雕版极精,校核严谨而以善本著称,把广东的学术和出版事业推向新的阶段,为日后富商名宦私刻丛书作了一个好开端。 《海山仙馆丛书》刻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该书共五十六种四百八十五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有的书未可全,共一百册,难得的是,潘仕成在丛书自序中提到,要选择前人著作中有益于道德修养,探讨学问以及刊本较少的印行于世,除收入经史笔记著作之外,“收入其术数、医药、调燮、种植、方外诸家者流,亦有可观不妨兼采,惟游戏无益之作,文虽精妙,多从刈爱”。因此,丛书中还收入西洋译著《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勾股义》等等。这套丛书讲究实学,博采中外,体现了岭南开风气之先的文化潮流。
陶艺仙馆 小小紫砂壶彰显潘家地位
紫砂陶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西关人都喜爱用紫砂壶泡茶。用壶泡茶、怡情养性。西关人对收藏玩赏宜兴紫砂壶更是情有独钟,风气自古及今,流行不衰,故有“紫砂壶源于宜兴,藏于西关”之说。 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字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 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功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现在的海山仙馆已经没有多少曾经的神韵了。 仙馆诗词 文人墨客仙馆题赋
曾经的海山仙馆,风景秀丽,地位显赫,来此做客的人包括两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达官贵人、名士文人、著名的收藏家、书画家,他们到海山仙馆赏荷尝荔,文会雅集,游玩消遣,留下了许多赞誉海山仙馆的诗歌。 满庭芳 何绍基(清) 岭外名园,海山仙馆,好景无数包藏。主人沈古,蠹间发奇光。往岁飞楼宝界,宴天上,持节星郎。今重到,蓑衣散笠,渔父入鸥乡。 商量先占得,黎明盥漱,消受晨凉。看眉宇写黛,雪阁凝霜。一片荷花涨晚,有无限,绮丽悠扬。重携酒,慢摇苏舸,休为荔枝忙。 海山仙馆诗 潘恕 万卷书藏最上头,墨庄文囿足风流; 有时抛卷看山色,诗思远随云水浮。 石家金谷习家池,镜里楼台画里诗; 最好平章管风月,碧纱笼处句争奇。 一重花木一楼台,窗牖玲珑透座开; 影浸绿波流不去,太湖移得绉云来。 半爱豪华半野闲,又添余地买青山; 菜畦稻陇斜阳外,少个牧童驱犊还。
专家论道 在为商、为官、为文方面,潘仕成成就不一
同治十二年,潘氏被抄家,“海山仙馆”被拍卖充公,一代名园就此湮没。但是对于潘氏怎么会被抄家一直是个谜。荔湾区志办的胡文中副主任认为主要有两种可能: 一是潘仕成经济上无法支撑,导致家产被抄,拍卖充公。 二是潘仕成在政治上受到牵连,鸦片战争时期,潘仕成曾积极支持抵抗外国侵略,但是后来投降派又逐渐占上风,当时两广总督耆英就是主降派的代表,潘仕成与他过从甚密,直至耆英被查办,潘仕成自然就受到排挤、牵连,终了免不了抄家。 记者:你怎么评价潘仕成? 胡副主任:从商人的角度说,潘仕成是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有责任的商人。成功的方面,基本不需要说了,你看他在十三行行商里面的地位,你看他修建的海山仙馆,你看他向官府捐出的钱财,一目了然。而社会责任方面,很多商人不一定能够做到,潘仕成至少尽了力,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为百姓算是做了不少好事。 从为官的角度来说,潘仕成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在很多政治事件中,他没有决定的权力,甚至建议的权力都没多少,某些事情他也是无能为力的。 从文化的角度说,潘仕成虽然参加科举,也取得了功名,但是毕竟商务繁忙,也就很难著书立说,不过在文化传承上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不仅收藏了众多珍贵的金石、古帖、古籍、古画,还将众多藏品刻石刊印,同时编订《海山仙馆丛书》等,把广东的学术和出版事业推向新的水平。 记者:怎么看待潘仕成买官? 胡副主任:潘仕成买官,无可厚非,在封建时代,商人地位低下,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花钱来改变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同时,清朝政府政策上也是允许买官的。潘仕成有了官衔之后,对内地位提高,不用见官就拜。对外,潘仕成有官衔在身,在同洋人做生意时也有着诸多便利。 记者:怎样看待潘仕成捐钱镇压广东连山的瑶族起义? 胡副主任:时代局限性,这个我们不能苛求他的,你像林则徐在这类事情上也有份啊,但我们就没有去追究了。
关键人物 潘仕成:十三行路的红顶商人
潘仕成(1804~1873),字德畲、德舆,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是晚清享誉朝野的官商巨富。潘仕成先祖以盐商起家,他继承家业后继续经营盐务,以至洋务,成为广州十三行的巨商。潘仕成一生主要在广州度过,他既经商又从政,既好古也学洋,既是慷慨的慈善家,又是博古通今的古玩、字画收藏家。 潘仕成耗费心血修建自己的奢华庄园海山仙馆。今天风景如画的荔湾湖公园,事实上就是当时海山仙馆的一部分。海山仙馆极尽奢华,修建时花费了大量资金。别墅初具规模后,长期在馆内服务的杂役有30多人、婢女80多人,潘仕成带着他的50多个老婆在海山仙馆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潘仕成是一个痴迷于收藏、热心文化教育的有识之士,他将所收藏的古帖及时人手迹,分类为摩古、藏真、遗芬,镌刻上石;同时选择了藏书中一些坊肆无传本的古今善本,编为《海山仙馆丛书》,珍藏于馆内。因为当时广东石刻作坊、印刷作坊的水平和效率都不高,潘仕成索性自办工场,自刻自印。海山仙馆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物,但在主观上,这私人豪宅的修建可能只是潘仕成转移财富的苦心使然吧。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今太早;又摇苏舸去,主人不饮客常醺。十三行的风光人所共知,红顶商人的苦与痛,却随着尘封的历史一起老去。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蒯威 实习生 李刚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