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左一)术后恢复良好,昨日回来医院复诊。  病人(左一)术后恢复良好,昨日回来医院复诊。

  通讯员供图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 昨天,华南地区第一位由机器人做心脏手术的患者、35岁的赵先生回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诊,气色很好、行动自如,恢复良好。

  奇!心脏5个洞30多年没症状

  35岁的赵先生是海南人,去年12月,他持续半个月咳嗽、咳痰,到医院一检查,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需要做心脏修补手术。在病友介绍下,他来到中山一院治疗、手术。

  在海南本地和中山一院术前拍摄的片子中,都显示赵先生的房间隔上有一个洞,没想到医生手术中才发现,是5个洞,“2大3小,两个大洞直径分别是1.5厘米和1.2厘米,其余几个洞比较小,直径0.3厘米左右,所以其实是房间隔多孔型缺损。”主刀医生、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区景松介绍。

  而据赵先生表示,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心脏病,“从小到大体检都没检查出来,之前跑步、打球都很正常。”

  区景松表示,“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人,本该在7岁前就接受手术,拖延到30多岁,很多病人已经病情严重到无法手术,而像赵先生这种之前基本没有症状、不影响生活的病例,医学上还没有解释。”

  机器人优势:更安全更精准

  2016年12月20日,区景松为患者施行了达芬奇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手术在麻醉科、体外循环、手术室等多学科配合下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安返监护室,生命体征平稳,当天晚上顺利拔出气管插管,第二日即转回普通病房,住院半个月后康复出院,昨天回来复诊。手术在患者胸腹开三个洞,最大的洞不过3~5厘米,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要打开患者胸骨胸腔造成至少12厘米刀口的巨大创伤,有利于患者恢复。

  区景松介绍,手术是医生操纵机器人进行的,而相比人手直接手术,通过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在于,“为医生呈现三维立体高清影像,而且放大10倍以上,看得很清楚;医生毕竟是人,手会抖动,手术器械则可以模拟人手腕的灵活操作,滤除不必要的颤动,超越了人手的精确度;机器人有7个可旋转540°的手术器械,即使在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也能精准操作,超越了人手的局限性;同时,机器人有实时监控系统,如果出错会提醒,就杜绝了医生犯错的可能性,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此外,机器人手术避免了主刀医生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也可减少手术医生的感染风险。

责任编辑: GD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