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秀丽 通讯员 粤卫信
“体重正常就与超重无缘”“运动的功效只是减肥”“每周运动时长累计达标即可得好体质”……这些偏颇、错误的观点有待纠正了。近日,2017年全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发布,广东省卫计委组织有关专家对国民体质概念、科学健身核心信息进行解读。
居民体质合格率上升1.5%
2017年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省国民体质水平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百分比(简称“合格率”)为91.6%。
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研究员周卫海博士表示,从近几年的监测结果看,全省居民体质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3年至2017年,5年间广东省居民体质合格率上升了1.5个百分点,其中幼儿和老年人体质水平提高较为明显,而成年人上升幅度较小。
从区域分布来看,珠三角地区居民体质水平明显高于粤东西北地区,其中粤东地区居民体质水平相对落后。
体重正常者也可能“肥胖”
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省人群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增速却明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成年人超重检出率,在2010年广东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在2014年仅低于2.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以上(数据)说明广东省超重和肥胖人群增长比较明显。”周卫海介绍,“男性BMI均值各年龄段增长较为明显,女性仅在60-69岁呈现明显增长。”
“体重”与“国民体质”之间有什么关系?专家解释,当人的BMI值为18时,可以认为是人体质健康的“峰值”。当BMI值大于18时,人的体质趋弱。
另外,一个人肥胖与否,不能只看体重。此次发布结果显示,不少体重正常的人群当中,有不少“隐形肥胖者”。周卫海介绍,对BMI界定为体重正常(18.5≤BMI<24)和超重(24≤BMI<28)的人群进行体脂率分析发现,根据体脂率评价标准(男性>25%,女性> 30%)对人群进行肥胖判定,男性体重正常的人群中有14.1%为肥胖,超重的人群中有46.5%为肥胖,女性体重正常的人群中有37.0%为肥胖,超重的人群中有71.4%为肥胖。
通过台阶实验测试心肺功能,结果显示,全省成人心肺功能监测对比2016年呈下降趋势。
35-39岁年龄段运动最积极
运动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但监测显示,“懒”于运动的居民还是很多,经常运动的人群占比仅为23.2%。2017年广东省各年龄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来看,35-3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积极运动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34%。
此外,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在全省调查显示,广东居民对运动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的。省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汤捷介绍,2016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对“剧烈活动时大量出汗丢失体内水份,最好补充淡盐水”的知晓率为62.25%,对“运动对健康的好处包括:保持合适的体重、预防慢性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睡眠”知识的知晓率为32.93%。
两天不动
肌肉能力会下降
对于科学健身,专家们一致认为,每周要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达到中等强度以上。
有些居民喜欢每周运动一次,每次运动两三小时以上。对此,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副研究员王云涛表示,这样的运动方式效果并不理想。“隔天运动是最好的。在上一次的运动效果没消退的时候给持续的刺激,这样能够保持运动效果。”如果将每周三次运动改成每周一次,延长了单次运动时间,身体一下不习惯大强度运动,反而会给肌肉等造成损害。
“人呆着两天不动,肌肉能力都会下降,再花上一周运动都难纠正了。所以,运动还是要讲究规律。”周卫海补充。
另外,成人运动要保证一定强度,每周至少有2天进行所有主要肌群参与的抗阻力量练习。一次完整的运动应当包括准备活动、正式运动、整理活动,这三个环节不可或缺,一周运动健身应当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这三种方式不可偏废。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徐晓阳表示,有效运动就是“气要喘起来,心跳要快起来”,让血液循环到全身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