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吴珊、实习生王重心摄影报道:所谓“临期食品”,是指即将达到食品保质期的食品。早在2016年,广州就出台了《广州市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对临期食品的陈列、退货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以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如今三年过去了,广州各大超市执行的如何呢?

天河区一家沃尔玛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区。(摄影吴珊)天河区一家沃尔玛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区。(摄影吴珊)

  临期商品不“临期”或为吸引客人手段

  消费者黄女士说,她经常乐呵呵地往家里搬鱿鱼丝和乌龙茶。令她“上瘾”的不止是美食,还有这些“临期食品”所带来的低廉价格。不过,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各大超市发现,临期食品种类多、价格低,但“坑”也不少。

  在棠下村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里,醒目地设置有“临近保质期商品”专区。《办法》第九条规定:“大中型食品超市应当设置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将临近保质期食品分类集中陈列出售。”

  不过,仔细一看,记者发现了猫腻。两三排“临期食品”货架上几乎难看到“黄色”标签打折商品,大部分都为“白色”标签正价商品。随手拿起一盒“脆谷乐”,生产日期为2019年3月保质期1年,距离过期还有半年。再拿起一袋焦糖味瓜子,生产日期为2019年6月,保质期8个月,距离过期也还有半年。而这些食品的价格全部为正价。

  根据《办法》第八条规定,不同食品进入“临期货架”的时间不同。比如,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30天;保质期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满之日前20天;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期满之日前10天。显然,这些“临期食品”并不符合“临期”规则,实属“新鲜货”。

  正当记者有些看不明白时,消费者刘阿姨解开了谜团。“放在临期货架上,会让人觉得是便宜货,其实一点也不便宜。货架上经常摆放一些正常货架上的商品,或者利润高的商品。比如,进口食品就是‘常客’。”刘阿姨说,一些粗心消费者很容易掉进“坑”里。

  网购临期商品风险大、投诉多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虽然《办法》已执行多年,但不少超市依然没有设置相应的“临期食品”货架或者嫌弃“临期”两个字而改换其他。相比“临期”,“清货”会让人感觉更便宜。

  让人眼花缭乱的还有“临期食品”定价规则。走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只知道“临期食品”价格会便宜但具体打多少折无从得知。记者问了几家超市的工作人员,都无法说出所以然。某超市主管倒是讲出了该超市的规则:公司规定,食用油提前3个月下货架打5折,差1个月打2折;盒装牛奶提前1个月下货架打2.5折,还剩1周打2折等等。

  与实体店相比,网售“临期食品”问题多多。记者打开某平台搜索“临期食品”,看到了大批进口零食,包括进口饼干、腰果和糖果等等。月销量从几十到几千不等,大多是到今年年底过期。记者留意到,许多商家标注了“不支持7天退货”的字样。有消费者在点评中写到,收到的临期巧克力和蔓越莓都已发霉,却被商家拒绝退货。在一款销量较大的印尼饼干点评中,也有许多“吐槽”:盒子开口、饼干受潮、外表不干净。

  此外,“临期食品”价不廉的情况在网购中也很突出。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估,全球食物浪费如算作一个国家,它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能达到世界第三。专家认为“临期食品”市场不单为消费者带来优惠,也符合保护环境的全球趋势。记者了解到,在美国、丹麦和英国等国家都有专售“临期食品”的超市,因价格实惠和环保理念倍受欢迎。在美国,食品包装上印有的“Best Before” (最佳使用期)实际上只是一个建议。如适当储藏,该日期之后的数月甚至数年,依然可安全食用。美国超市Daily Table(日常餐桌),商品大部分由当地的大型供应商捐赠,低价售卖“临期”和过了“最佳使用期限”的农产品、乳制品、面包等食物。在加拿大,有一款名为Flashfood的免费手机软件,用户可以收到他们所选定的商户发来的“临期食品/食材”的推送信息,并得到五折以下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