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到来,告别了飒爽金秋,我们正在走进,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天,这是冬季第二个节气。“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时天气已经渐渐寒冷,但也还未到严冬漫天飞雪时,所以称为小雪。

  小雪时节,西北风会成为我们的常客,南方的湿冷初现端倪,宜适当添衣保暖,忌“不穿秋裤”。“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是南方的谚语。家家户户开始忙活起来,风干腌制各种蔬菜,以备过冬食用。在家乡饶平,一说腌菜,您定然会想起我们的畅销内外的高堂菜脯。

  高堂菜脯,是潮汕地区有名的土特产小菜,历史悠久,驰名国外,其质酥香甜可口无渣,盛产于饶平县高堂镇。高堂镇耕地土层深厚肥沃,得天独厚,种植的白萝卜肥大汁多清甜,在同类菜中名列前茅。所谓菜脯,就是白萝卜,经菜农尊古法制而成。萝卜适时收获拔出土后,除去茎叶就地曝晒,在旁边挖几个直径约二米左右宽,深一米左右的土坑,垫下稻草,日落把曝晒的萝卜放在坑里,逐层加上盐腌,再盖上稻草,用大石头加压,缓慢让其收缩,天亮掀开取出分排日晒,如此晚入坑压,早出坑晒,反复多次直至成脯(成品)。若天气连续睛朗,晒出的脯质量最好。当年脯称新菜,味淡清香,可口酥甜无渣,具有消除油腻,增进食欲之功效。隔年脯味最佳,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磷、铁等矿物质,也有保质储藏几年者称老莱脯,储藏十年以上为珍品,老莱脯其药用价值为消食化积、健脾和胃。

  据有关资料和老归侨的传说,潮汕最先经营出口高堂莱腊者要算高堂“裕盛””宝号,大约清嘉庆后期,高堂“裕盛”号向当地菜农收购菜脯,再经过挑选、复制,用特制的简陋木桶垫上竹叶盛装,桶外扎牢着竹篾索,有两耳可手提,每桶50斤(老秤),由水路四肚木帆船驳运至汕头埠,转由大轮船销往东南亚、暹逻(泰国)、新加坡各国和港澳地区。

  清末民初至今,潮汕侨胞回乡探亲、谒祖返航时,不少亲朋挚友,送顺风礼品中少不了精选的一两斤高堂菜脯。俗语说:“胡椒过洋会加辣”。高堂莱脯在暹逻(泰国)成为珍品,是客宴中的小菜,由于特别可口而引出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潮汕人过番(泰国)的老华侨称新到者为“新唐”(唐人),那时唐人过番大体都是家穷所迫,传说有一潮汕人潜在船仓随大火船到暹逻,上岸适遇“贵人”(家乡老侨胞)招雇为火砻杂工。三餐也与“贵人”同桌用餐,桌上虽然摆满各种鱼肉,但每餐都少不了一小碟切成骰粒状的高堂菜脯。“新唐”在家时,三餐是咸菜、菜脯,视鱼肉是佳肴,所以他对桌上所摆的鱼肉敢看不敢举筷,老是“进攻”小碟菜脯。几天后,“贵人”当桌指责道:“鱼肉你为何老是不食,这碟菜脯是我自己要食的。你可知道,在这里我这碟菜脯比桌上的任何鱼肉都要珍贵”。新唐这才恍然大悟。

  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往暹罗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轮船正常往返汕头市,国内外贸易物资交换也转入常期化,高堂菜脯成了商家赚钱的抢手货而过洋营销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由此,潮汕高堂菜脯也日益盛名海外。

  解放后,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高堂菜脯由当地国营部门下达计划生产任务,实行统购、统调、统销。

  改革开放后,高堂“裕盛”宝号的裔孙后代承接“金鸡牌”,继承先祖事业出口经营高堂菜脯。在尊古法制的同时,发扬光大和加以创新:有整个、切片、切丝、切粒等各种规格、品种、定量,并使用透明包装。使菜脯保持了原汁、原味,增强了作为一种特色商品的竞争力,是当前国内外酒楼、餐馆、居家不可缺少的小菜。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雪时节,聚上亲人,约上好友,围坐在一起吃羊肉或牛肉火锅,配上一碟高堂菜脯,喝上一杯小酒……围炉夜话,共叙衷肠,家的感觉,不外乎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