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静/文 本报记者 杨泽彬/图 小小的器皿、鲜活的人物故事……通过“食事演义”这个小窗口,展现十余年来东莞餐饮界的传奇、发展和变化,展示东莞城市巨变和海纳百川的胸襟。

  美器配美食,随着时代的变迁,餐具也在使用的过程中呈现时光特有的光泽。鸡公碗便是几代东莞人的记忆。

  鸡公碗——童年不可或缺的记忆

  手捧亚光质地、精致花纹,流露温润温度的鸡公碗,童年就仿佛掬在手中。冬季时,从鸡公碗里捞面条吃,蒸汽升腾,温暖整张脸——这是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道滘人卢庆球的童年记忆。他说,儿时的鸡公碗,与其说是碗却更似盆,直径约有20厘米。

  讲求实用,厚实、容量大而著称的餐具,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即“物美价廉”,让售价仅为几分钱一个的鸡公碗、勺、茶壶等成了当时家家户户的厨房标配,一般的餐馆也都乐于使用,只为在碗被不小心摔碎时,不至于太肉痛。

  清末民初开始在岭南流传

  其实,鸡公碗早在清末民国初时就开始在岭南地区流传,尤其在东莞,目前的寮步旧镇府一片,当时便开始生产、兴起使用鸡公碗的热潮。

  出生在寮步的凤姨回忆说,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形象深得主妇欢心。但是受限于早期的工艺,当时的鸡公碗常常会闹出大公鸡的鸡冠被印漏的笑话,于是粗心的小孩总会因为买到没有鸡冠的鸡公碗而被母亲狠狠责备。在物资有限的年代,哪怕是一只日常使用的鸡公碗,也会被视为珍宝。

  曾经退隐江湖

  随着改革开放,流露雅致情怀的青花瓷碗取代了鸡公碗,随着西餐的引入,刀叉又进入了人们的餐桌。

  鸡公碗逐渐从东莞的餐具江湖退隐,但是这不意味着它传奇“碗生”的终结,因为人会喜新厌旧,但又时常怀旧。就如同不能餐餐吃牛扒一样,回到家,还是希望能用上实用又有情怀的餐具,哪怕简单煮上一碗面,也希望将面盛在鸡公碗里,那才更对自己口味。

  重回市民餐桌

  在餐饮百花齐放之势的当下,纵有万千碗具可供挑选,鸡公碗餐具也在东莞人心中占有独特地位。这股大众怀旧的情绪,早被商家嗅到商机。消失于东莞餐饮江湖多年的鸡公碗再次隆重出场,出现在超市、餐厅和普通家庭的厨房里。

  只是这回,经受时光洗涤的鸡公碗不再担心鸡公没有冠,带着时代特有的时髦外在美——汽油烧制出特有光泽度和精致度的“潮州制瓷”碗身,耐人寻味。至于内在美,除了能“蒸个面”还能做什么?它的故事由你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