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刘志斌 通讯员 黄伟英)拔苗、播种、插秧……这些田间耕作的情景,被“搬”到了大朗鸣凤小学校园里,而种水稻的主角,正是满脸稚气的小学生们。

  近日,大朗鸣凤小学顺应四季农时,在校内的“开心农场”播下了黄豆的种子,并组织全校师生在水稻田里开展拔苗插秧的劳作体验,填补学生食农和田园教育上的匮乏,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生活、思想教育。

  鸣凤小学“食农教育”课程负责人陈玉莲告诉记者,该校一直注重“食农教育”,从今年开始,变成了学校的常设课程。学校有500多名学生,其中1~2年级每周一节课,3~6年级每周两节课。除了教会孩子如何种植农作物外,还会在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将农作物做成可口的食物。

  为什么要开展“食农教育”?

  “食农教育”是一种强调“亲手做”的体验教育,通过劳作体验建立学生与食物、学生与土地的关系,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养选择食材的能力,寻求拓展孩子们的种植视野和烹饪视野,并且对农业生产者有更丰富、立体的认识。

  鸣凤小学为了给学生提供开放个性的发展天地,通过自然、生物、体验学习、综合领域、团体、课外生活等领域课程,在各个年级推动“食农教育”,并引入专业老师、农民,依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进行教学。

  教育内容包括农耕教育、饮食文化教育、食品安全教育和保护环境教育等几大块。

  教学重点包括观察、认识、记录校园资源,学习做自然笔记;按节气学习种植农作物,获得劳动技能;研究各种农作物与自然、与人的关系;研究校园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寻求拓展孩子们的烹饪视野。

  请来农民伯伯教学生插秧

  当前适逢春耕时节,4月4日,记者走进鸣凤小学校园内的“开心农场”,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地映入眼帘,油菜、韭菜、大蒜、胡萝卜等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农场里还有一块水稻田。

  记者在现场看到,艳阳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围在稻田边,认真地听着学校请来的专业老师讲解拔苗插秧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学校还专门请来了一位农民伯伯,带领学生们在田里体验插秧的乐趣。

  拔苗、播种、插秧……这些平时在田间才能见到的耕作情景,被“搬”到了小学的校园里。

  “我觉得农民伯伯都很厉害,他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插秧是需要一些技术的,我们不会插,都是那个伯伯手把手教的。”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这样的课程非常有意义。“我感觉以后吃饭就应该‘光盘’,因为每一粒米饭都是他们洒下的汗水。”这位小学生说。

  产出的菜大多供学校食堂

  鸣凤小学的“食农教育”深受家长与学生喜爱,不少家长还发朋友圈点赞。学校还会不定时发一些种子让学生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过把“耕种瘾”。

  “这种做法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创意无限,多接触自然放松心情;一方面又能增长知识,特别是食安知识,非常好。”陈老师告诉记者。

  “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也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鸣凤小学校长谢慰意表示,现在学生饭量增加了,“光盘”率也越来越高,基本没有剩饭剩菜。“尤其是蔬菜,以往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吃,但现在大家都想多吃一点,多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谢校长说。

  据介绍,该校500多名学生中午都在校午托并用餐,“开心农场”产出的蔬菜大多在学校饭堂加工。

  “食农教育”成学校常设课程

  “‘开心农场’是我们学校开展‘食农教育’的综合实践劳动基地,大约有5亩地,划分成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小农田,让学生们依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深耕浅种,掌握更多农活知识,尊重自然,珍惜粮食。”陈老师告诉记者,让学生亲近土地,实际参与耕种,亲身感受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会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深刻的收获。

  陈老师介绍,学校从今年开始对“食农教育”进行了规范,将其设为常设课程。其中1~2年级每周一节课,3~6年级每周两节课。以后的课程还将让学生学习如何对种植农作物进行管理,以及每一种农作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将农作物做成美味可口的食物。

  陈老师表示,“食农教育”就是通过劳动、探究,体验人与自然的彼此关联,让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也关注土地健康、地球健康,让健康饮食和食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