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年,明万历年间,一个叫张乔的女孩在广东出生。三年之后,1618年,柳如是在浙江出生。

  16岁时,张乔成为歌伎。再往前倒推800多年,来到唐朝,16岁的薛涛入乐籍,成为乐伎。

  柳如是活了46年,嫁给了钱谦益,留下不少诗集;薛涛去世时64岁,著有《锦江集》;而张乔19岁便香销玉殒,在短短两年多的歌伎生涯里,留下一本《莲香集》,收有100多首诗。她若有更长的寿命,经历更丰富的人生,她的诗歌必定更为成熟,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探秘广州脊之白云山

  大洋网讯 在白云山上,过广州碑林牌坊,拾阶而上,中间有处《白云山历史人物浮雕》,浮雕图中共雕刻有十九位历史人物,他们都与白云山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有一位明末奇女子——张乔。

  张乔与白云山的联系,在梅花坳。300多年前,年仅19岁的张乔病殁,其情侣彭孟阳将其安葬在白云山东麓的梅花坳。当日,羊城诸名士前往送行,各执一花,环植其墓并各赋诗一首,以寄哀思,由是张乔墓被百花环抱,名曰“百花冢”。

  “百花冢”三字乃彭孟阳所题。

  提起张乔,人们常常说起她与彭孟阳的凄美爱情。然而,很多深入研究张乔的人却说,张乔的故事并不止爱情这般“狭隘”。白云区干部李洪斌评价张乔“家国情怀、人间挚爱”,广东青年作家黄剑丰则说,“张乔不是广州版祝英台,她是广州的张乔。她不趋炎附势,不奉承权贵,是个气度旷达、心性高洁的女子。”

  张乔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小组再次出动,寻访百花冢遗址,并记录跨越两代人的“护花”故事。

  传奇事

  二八少女煮雨为茶、举杯成诗

  张乔,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死于崇祯六年(1633年),年仅19岁,短暂一生恰好处于风雨飘摇的明末。

  工于诗词歌舞妙绝

  目前,网络上流传的张乔生平资料多脱胎于其友人黎遂球所作的《歌者张丽人墓志铭》,其载:“丽人,体莹洁、性巧慧,小即能记歌曲,尤好诗词”,“既工于诗,复美颜色,歌舞,妙绝一时”。

  一位歌伎,为何会被历史眷顾,列入云山历史人物?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本传世诗集。张乔病逝后,彭孟阳把其130多首遗诗编为《莲香集》,该诗集也是明末清初广东唯一流传下来的女诗人诗集。今年,由广东青年作家黄剑丰历时4年校注的《莲香集(校注版)》出版了,说起这本诗集,黄剑丰说,其诗风清丽秀媚,除酬和之作,与孟阳交游所记最多,“题名‘莲香’二字也喻其出污泥而不染。”

  广东青年作家黄剑丰对张乔的故事情有独钟。

  画兰无根美人心事

  《莲香集》为后人了解张乔打开了一个窗口,以诗读人最为客观。“张乔琴棋书画样样皆通,这些在其诗作中都有迹可循。”黄剑丰说,诗集张乔画像中,她手抱古琴,诗作中也有即兴合诗、对弈的记录。比如,《席上赠陈使君》中,张乔席间即兴赞陈子壮“绝代词人美丈夫,豪吟帘月挂珊瑚。”

  “张乔尤善画兰,且是无根之兰。”黄剑丰说,无根之兰既是她对自己命运如浮萍的嗟叹,也是她心志的写照,“兰花乃花中君子”。

  张乔是怎样的人,可以从她结交之人看出一二。陈子壮是明末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在朝中遭排挤罢官之后,回到广州白云山辟云综别墅,集结羊城文人名流黎遂球等十二人,修复南园诗社,以诗言志,史称南园十二子。张乔虽为烟花弱质,但是因其才貌与学识,南园十二子对她非常敬重,经常邀其唱酬,奉陪笔砚。

  这些诗作中,流传最广的是陈子壮在张乔所画的墨兰题的那首诗:“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后来,有“牡丹状元”美誉的黎遂球北上应试,张乔也以诗相赠,以表离愁。

  客居云山与豪杰游

  “她短暂的一生去过广东很多地方。比如肇庆、宝安、东莞、增城(时称东洲)、英德(七星岩)都出现在她的诗作中。”黄剑丰说,常常客居白云山的张乔,也记录了云山生活,“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暗有闭门谢客、高出流俗的萧散之意。

  黄剑丰说,“能与南园十二子唱和的女子,应该不只有美,她还需要很有才情、相投的志趣。张乔虽身陷烟花巷,却洁身自爱,不趋炎附势,不奉承权贵,其平生结交多是爱国忧民、风骨铮铮的文士志士,在精神层面,他们是一致的。我认为她是一位气度旷达、心性高洁的女子。”也有研究者指出,“张乔作品张扬了女性的才华”“可以看到当时的士林风气、男权社会中对女性价值的肯定、中国人文精神的最深刻的内容。”

  护花人

  百花墓前雅士云聚、蝴蝶蹁跹

  百花冢深藏白云山脚梅花坳,如今此处已成梅花园。近日,记者在白云区京溪街道办、梅花园居委会人员的带领下,寻访百花冢。沿着一条僻静小径,进入一个荒芜小院,一块青黑大石便出现在记者眼前,“这里就是百花冢了!”梅花园居委会主任王翠红说。

  眼前的大石与想象中的“百花冢”相距甚远,不仅无百花环抱,还显得很荒凉惨淡。只在石前埋有一块刻有“‘百花冢’摩崖石刻”字样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制铭牌。

  一起前来探访的黄剑丰说,据《莲香集》附图可知,张乔墓前原立有石碑,上刻“张丽人墓”四字,还有墓志铭。今墓与碑皆不知所终,只剩下这块妆台石。

  张乔的墓已遍寻不见,只有风化的妆台石留在原地。

  黄剑丰绕着石头走了几圈,十分惋惜,“破坏有点严重了”。这块大石约3米高,已被风化成三块。大石正面顶部刻有“百花冢”三个字,背面刻“稳心”两字,这是彭孟阳的道号。“据说,这些字都是彭孟阳亲笔所书。”

  记者看到,在大石头周边,生长着薇甘菊,开着小花,300多年前,羊城名士环冢而植的近百种花木已不见踪影。虽然花不多,蜂蝶却不断。看到眼前有蝴蝶起舞,黄剑丰若有所思,“我每次来,不管春夏秋冬,总有蝴蝶。”

  “过去,很多知道张乔的人会前来拜谒、献花。现在大院上了锁,市民想进都进不来。”王翠红说。

  第一代“护花人”:

  用30年美好青春去追寻

  百花冢在清代曾三次修葺,后毁于战乱,归于沉寂。是谁将百花冢从故纸堆找了出来,又是谁重新发现百花冢?面对这个问题,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会提起两个名字——叶恭绰与郭纪勇。

  据了解,1956年,原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叶恭绰先生从北京发来专函,建议广东文史部门重新修建百花冢。省、市文史部门曾经专门派人到白云山寻访,可惜云山茫茫,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找到百花冢。

  “寻访无果,叶恭绰就将此事托付民间考古爱好者郭纪勇。郭纪勇是龙洞小学教师,他30年如一日,踏遍云山找古迹,每到假期就进山了。”黄剑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夏,郭老师在某单位招待所内的探梅堂发现一堆长满青葱苔藓的石山。慢慢剥去苔痕后,露出了“百花冢”三个大字,经过反复比对,确认这就是百花冢遗留妆台石。

  郭纪勇出生于1928年,他生活清苦,终身未娶。寻访百花冢的这30年,他从20多岁的青年成为50多岁的老者,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百花墓主。2012年郭老师因心肾衰竭病逝。

  而叶恭绰先生则将珍藏的《莲香集》赠给广州市文物部门。2002年,百花冢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进入政府文物保护的视野;2015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红线。

  第二代“护花人”:

  诗歌剧重新演绎张乔人生

  “2008年,我找到张乔一两首诗词,就拿来读,写下感想发在互联网上,很多知道张乔故事的人跟帖问,我因此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黄剑丰说,当时自己实地去走访,发现百花冢损坏严重,为了呼吁更多人保护百花冢,2009年6月,黄剑丰与广东数十名文化人发起“护花行动”,大家手挽手,环绕古冢一圈,以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发出声音。

  “后来,我了解到,张乔所著诗集《莲香集》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馆,就借来复印本,花了四年时间做校注,出版了这本《莲香集(校注版)》。”

  除了注诗,还有更多年轻人以各种形式传诵张乔的故事。

  西风吹熄了祭烛几对,

  卿卿渐渐淡淡成明月。

  又见百花冢处,鲜花笑婵娟。

  从来情深有憾到头铭碑一处。

  2006年,由东山少爷演唱、黄毅成作词的这首粤语歌在网络上传唱,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张乔。2008年9月,广州本土原创音乐剧《冢爱——云山凄迷情千古》也曾在南方剧院公演。

  有研究指出,近年编排的粤剧《血染越王台》中,张乔被描述为策反李成栋的义女子,虽然实际上她早已于崇祯六年逝世。

  “我概括张乔有八个字:家国情怀、人间挚爱,而这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价值。”曾推动发掘“百花冢”文化的白云区干部李洪斌说,张乔作为一介女子,“在明末局势中,她与仁人志士交往,是有思想共鸣、文化观念认同的,她是有气节、有骨气的女子。”

  “此外,张乔其人以及张乔与彭孟阳的故事,真实存在,有据可考,这一点高于梁祝。”

  李洪斌说,希望广州文化保护部门珍视这份宝贵文化资源。“一是腾挪空间,保护好百花冢遗址,让更多市民可以走近它、了解它。二是不用刻意拔高,好好挖掘百花冢背后的文化资源,围绕这个真实故事,用芭蕾、粤剧、音乐剧等更多形式去好好演绎,擦亮广州的文化名片,讲好广州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撰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摄影/广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视频/广报全媒体记者郑洪达、郑婕

  统筹/广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