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开春第一网:5万斤
历史上一网捕捞过30.5万斤,这些鱼24小时就能出现在香港餐馆
本报记者 黄伟芬 杨一凡 首席记者 鲍亚飞 通讯员 孙梦婷 郑家平 文/摄
“嘿唑……嘿唑……”,昨天下午1点左右,杭州淳安千岛湖上,一处湖面的宁静被嘹亮的号子声打破,一张一百来米的张网在二十几位千岛湖汉子合力使劲下,从三个方向收拢,数万斤鲢鱼、鳙鱼受到了惊吓,争相跳出水面,溅起一片片浪花。
这就是千岛湖难得一见的“中华一绝——巨网捕鱼”现场。
几公里的大网撒下去,数万斤的鱼儿聚拢来,呈现在钱报记者眼前的,正是“巨网捕鱼”整个作业流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收网。
昨天作为狗年的第一网,情况怎么样呢?“这一网大概有5万斤吧。鳙鱼比较多一点,它们性格比较温和,不太起跳,不像白鲢,受到惊吓会跳得很厉害,起网的时候观赏性弱了点。”捕捞一队队长叶志清看着这些鱼说。
这些鱼儿,最快24小时后就能出现在最远的香港餐馆,而诸如上海、杭州的市民,当晚就能喝上热气腾腾的鱼汤。
忙上一周才能起网
每条都有20斤左右
在捕捞的最后一个环节,钱报记者看到二十几位渔工不时地调整渔网,持续了十五分钟左右,“这个过程叫‘筛鱼’,是为了让8斤以下的鱼能够从网眼里游出去。” 叶队长说,现场看到的渔网,网格间距19厘米,8斤以下的鱼是可以游出去的。
虽然现场收网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不过千岛湖上的这开春第一网可是从一周前就开始准备了。到收网环节,又忙活了三天,侦查、赶鱼、布网,直到昨天起网。
负责昨天作业的是千岛湖有名的捕捞一队,正月十八那天,已经在鸣笛声中离开了千岛湖渔人码头,几天后,从西南湖区传来好消息,千岛湖第一网鱼已经入网。
虽然有经验的船老大已经估算这次在网的鱼比去年会更多,不过正式起网之前,大家还是略显紧张。
在巨网捕鱼的历史上,曾经一网捕捞出30.5万斤的“高产量”,捕捞到的最大的鱼是一条75.5公斤的青鱼,是目前为止捕获的最大淡水鱼。
昨天,随着小鱼陆陆续续离开渔网,在渔网里翻滚跳跃的鲢鱼和鳙鱼,每条都有20斤左右,较大的鱼在40斤左右,虽然鱼王没有出现,但这网的经济价值比较理想。
为了保证渔业的持续发展,千发集团每年会向千岛湖投放60万公斤左右鲢鳙鱼种,2017年,一共投放鲢鳙鱼苗116.8万公斤、1018.8万尾。随着天气渐渐变暖,鱼儿们开始活跃,新的捕鱼季即将到来。
工作在水里家在岸上
每个渔工都是千岛湖活地图
千岛湖捕捞队是由100余艘大大小小船只组成的硕大船队,浩浩荡荡行驶在碧波荡漾的青山绿水中,新安江流传的“九姓渔民”就是其前身。目前捕捞一队有一百来号人,吃住都是在船上,很多是当年“九姓渔民”的后裔。
寻找渔场是捕捞师傅们的一项独门绝活,一般天还没有亮,有经验的渔工就会去寻找鱼群。看、听、闻,通过判断鱼起跳的声响和水花,水面上飘来的鱼腥味,再结合具体的季节、不同的水温、鱼的活动规律来判断渔场的鱼群。
发现鱼群后,渔工们会迅速用拦网(长4000米,高65米)来包围湖中的鱼群,形成一个包围圈,然后在拦网上设置张网,张网又叫畚斗网,也是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渔网,前后装着两个八字网衣,鱼儿从八字网口进入,进得去出不来。设置完张网以后,会用丝网驱赶鱼群,让鱼儿进入张网。
张网后墙网周长能达到近40厘米,8斤以下的鱼儿会从大网目中游回千岛湖继续自然生长,达到“捕大留小”的效果,保持渔业资源持续发展。
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高难度的绝活,不过对经验丰富的渔工们而言,是基本的技能。
今年49岁的叶队长,从17岁开始捕鱼,已经从事这个行业32年。“别看千岛湖很大,其实底下很不平,有村庄、丘陵,我们传统的渔场就是靠口口相传下来的。”叶队长说,“哪里有暗礁、哪里有小岛,就像一张活地图放在渔工们的脑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