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叔华在顺德当代英才著作馆开幕式上致辞。叶叔华在顺德当代英才著作馆开幕式上致辞。

  她主持建立了“北京时间” 小行星以其命名

  91岁回到家乡顺德 与学子分享热爱的天文事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黄子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顺德乐从岳步村村口的木棉树下,91岁的叶叔华驻足端详。日前,这位主持建立“北京时间”的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第一位女天文台长、第一届全国十大“女杰”在时隔26年后再次回到家乡。她流利地用粤语与乡亲交流,与小学生分享“北京时间”诞生背后的故事,抛出“91岁还能做什么”的疑问,鼓励年轻人为祖国成为“科技强国”而奋斗……

  叶叔华的“北京时间”

  返乡后,在一场名为“我和天文院士有个约会”的交流中,叶叔华与东平小学的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从事天文工作的故事。

  叶叔华从中山大学天文学系毕业后,专攻科学事业,1951年进入上海的徐家汇观象台工作。她回忆道,在过去,他们这行最大的困难就是努力从事科学事业,却苦于“囊中羞涩”。“当时国家的天文事业刚起步。在观象台里,许多设备都很落后,专业人员也不够。”在叶叔华的印象中,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台里有空调,但不是让人凉快的,而是让设备保持恒温的状态,否则连实验都做不了。”她笑着回忆道。

  如今,当我们看着手表,能读出准确的“北京时间”,而这精确授时的背后离不开叶叔华的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徐家汇观象台开始着手筹建中国的“精确授时”系统,那时叶叔华主动挑起了这个重担。“当时条件艰苦,全国只有零星几个天文台。但我们还是历经万难,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

  经过多年完善,1964年我国标准时间测量精度便跃居世界第二位,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我国“精确授时”系统通过了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球发布,“北京时间”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当时中国科学界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非常难得的。尽管‘北京时间’被归功于我,但大家都有出力,我只是多出了一点力。”叶叔华谦虚地说。

  从1988年到1994年间,叶叔华当选为第20届和第21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副主席,此为中国天文学家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中担任的最高职务,她成为中国天文界进入国际天文组织高层领导的第一人。

  1994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有关委员会批准,紫金山天文台将新发现的3241号小行星命名为“叶叔华星”。

  叶叔华的“不老时间”

  “现在我已经91岁了,还能做什么呢?”叶叔华抛出了这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她坚定地说:“不管我能不能动,还是很想继续做一些事情。”

  记者了解到,虽然迈入鲐背之年,但叶叔华还是上海天文台的名誉台长,每天坚持到天文台上班。她坦言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养生“秘诀”,只是一直保持着工作和思考。在业余时间,她积极推广天文学知识,向上海市领导建议的上海天文馆正在建设中。该馆将成为世界级的大型天文馆,为广大群众普及天文知识。

  叶叔华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多个国际合作的天文项目,而自己最关心的是中国所参与的SKA项目。“简单来说,项目要做一个信号总接收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的望远镜,可是这太大了,所以就分成数千个阵列望远镜来建设。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探索大爆炸后,宇宙如何从黑暗时代走到有光的时代,是一个过程很长的研究,参与项目对中国而言是好事。”

  “喜欢科学,热爱科学,将一辈子投身在科学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叶叔华回忆说,昔日自己有从政的机会,但考虑到可能因此而舍弃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最终还是放弃从政。“看到国家科技进步这么大,我很开心、很骄傲。”她动容地说。

  尽管在家乡作短暂访问,但叶叔华每到一处,都会鼓励年轻一代要学会奋斗、投身奋斗,为祖国强大付出自己的力量。

  在东平小学,叶叔华为师生鼓劲加油:“祝愿东平小学师生继续努力,为国家育成更多的建设英才。”在这位顺德籍的天文学家看来,中国要真正富强,未来任重而道远。她以自己的经历勉励年轻人:“我们不过从天文的小角落开始,慢慢做到很大。年轻一代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叶叔华的“顺德时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1岁的叶叔华吟出这一诗句,来形容这一次的“返乡之旅”。

  3月29日,顺德举办了“乐从英才回乡系列活动”,叶叔华受邀返乡。在广州出生的她对顺德印象深刻。“我离开家后,只记得佛山、顺德、岳步这些地方。”叶叔华回忆道,她首次回顺德时才七八岁,记忆很模糊。“大约在1992年,我又一次回顺德,想寻找父亲居住过的地方。”但是,那一次她只是短暂停留,当天就匆匆离去了。

  如今再度返乡,已是26年之后。在乐从出席顺德当代英才著作馆开幕式时,极具南粤特色的舞狮表演还是一下子勾起了叶叔华对家乡的回忆。

  一来到顺德,叶叔华就操起了流利的粤语同乡亲们交流。她每到一处,由乡亲们自发组成的“粉丝团”都前来迎接。面对许多素未谋面的乡亲,叶叔华都亲切地向他们打招呼。

  来到岳步村,她连连感叹:“以前家乡没那么大,没那么漂亮。我很为顺德、为乐从而感到欣喜。我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顺德是走在全国之先的。”当来到村口前的一株木棉树下时,她停下了脚步,弯腰拾起了一朵红棉,“这是木棉花,我还记得!木棉花能用来煲粥。在上海,看不到木棉花。”随后,叶叔华主动提出,要在木棉树下合影留念。

  接连几天,随着叶叔华的到来,她一下子成了岳步村最热的话题。74岁的村民王顺富曾把几份报纸珍藏了二十几年。其中一份刊登的,正是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叔华星”的消息。“当时就觉得,她太厉害了,天上的一颗星都叫她的名字!我就收藏起来了。很久以后才发现,这位女中豪杰竟然是同村的乡亲。”在亲眼见到这位天文学家后,王顺富难掩兴奋之情,直呼“太有缘分了”!

  村民何炎玲特地请叶叔华为她的儿子写寄语。叶叔华为其在本子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努力读好书,为国家出力”。何炎玲说,儿子正在广州读大二,她准备把本子送给他,希望他以叶叔华为榜样,勤奋读书。

  尽管叶叔华在短暂访问结束后,就启程离开顺德,但她还为家乡留下了智慧“宝藏”。记者了解到,叶叔华为广东院士团队创新创业(佛山)驿站揭牌。未来,这一驿站将成为佛山“双创”发展的重要智库。而叶叔华也表示将支持家乡科技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