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潮汕大地已然深秋,六千多公里外的迪拜却依旧炎热。

  在阿联酋工作一年多的柴瑞对这种天气已经见怪不怪。

  “白天30多度,跟汕头夏天晚上的气温差不多,已经是这边最舒服的天气了。”

  在这片中东荒漠里采访拍片做项目,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土豪之城另一面 除七星酒店外还有这些

  说到迪拜,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一个富到流油的城市形象。正如汪峰《春天里》所唱的,“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送我去,迪拜捡垃圾。”

  捡垃圾发大财和豪车塞车现象只是段子,但迪拜有钱人的玩法还是可以突破我们想象的。养昂贵鹰隼当宠物是真的,住海中漂浮别墅是真的,出行打直升飞机也是真的。

▲漂浮海马别墅▲漂浮海马别墅
▲室内滑雪场▲室内滑雪场

  这座城市从寸草不生的荒漠,到今天豪奢的中东明珠的30年间,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

  世界最高人造建筑哈利法塔、世界最长的音乐喷泉、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世界时速最快的电梯等等。

  然而在迪拜工作,柴瑞更多体会到的,是这座城市普通的一面。

  “哈利法塔那些夜景是真的,但并不是全部。对我来说,它们只是我1%的生活。其实每座城市都一样,不论在迪拜还是香港,有钱可以过得很好,没钱也可以活着。”

 

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摩天轮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摩天轮

  柴瑞去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第二天便飞往迪拜。

  抵达时已是夜里十二点。车经过市中心时,老板跟她介绍,“这是市中心。”

  相比于繁华璀璨不夜天的香港,柴瑞不免惊讶,“啊???这就是市中心???”

  她日常居住的国际城距离迪拜市中心约40分钟车程,被调侃为“城市的尽头”。在那,她每天见得最多的是对她行“注目礼”的印巴人,看得最多的是日本车。

▲建设中的迪拜城▲建设中的迪拜城

  柴瑞靠体育特长加分考进大学,然而在国内她能专心地跑5公里,在国际城跑步时,却总有人搭讪,或者对她大喊“YOU'RE SO PRETTY”,这让她感到很不安。

  城乡结合部没有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污水处理厂。稀落的矮树和大片大片的黄沙土,才是她熟悉不过的自然景观。

▲一次采访途中的景象▲一次采访途中的景象

  事实上,迪拜的树也是绿的,但就蒙着一层沙,拍出的照片自带“黄沙滤镜”,让人“看着都觉得渴”。今年3月柴瑞回国休假,看到汕头的树郁郁葱葱,叶子绿得出水,对绿色有极致偏爱的她激动不已。

  除了景观上的反差,阿联酋对酒精和性的苛求也让柴瑞惊讶。“婚前怀孕的人可能被抓进监狱而且在新闻中播出;超市没有卖酒因为穆斯林不能喝酒;除部分酒吧和餐厅外,其他地方的莫吉托和马蒂尼都不含酒精……”

  这一切,都是她在踏入中东这片区域之前不曾了解的。

  “越是一个人工作生活,越要爱自己。”

  柴瑞目前在迪拜中阿卫视,当《中阿访谈录》栏目的编导。接触的采访对象涵盖政要、商业精英、学者、甚至酋长级别的人物。栏目的采访问题、主持人文稿、与摄像和公关沟通、现场控场、后期初剪、翻译审核到微信编辑,她都得做。

  在一家初创媒体工作,柴瑞跟很多90后一样,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脱发。

  尽管压力大,她还是乐在其中。新闻工作满足她的探索欲,让她有机会接触很多新鲜事物,发挥所长。

  她本科学习国际新闻,大学期间公费去过美国、新西兰等国家交流,拿奖学金到香港进修。走过的路让她发现,自己擅长的,是当中西文化间的桥梁。

  因为工作,她有机会去看整个房间沉在海里的别墅、体验沙漠中的人造滑雪场。因为工作,她第一次踩进真正意义上的沙漠、坐着加足马力的越野车在沙漠里驰骋。

赛马比赛赛马比赛

 

  “当时去拍摄赛马比赛。凌晨3点半就从迪拜出发,到达阿布扎比时大概早上7点,刚好看到红鸭蛋一样的太阳从沙漠中升起来,非常漂亮。”

  在接触过的人中,她最喜欢与中国的工程师聊天,“他们常年在外艰苦做大型项目,平易近人,思维靠谱,给人一种踏实舒服的感觉。”

▲柴瑞参加当地读书会,和世界各地的人讨论非洲文学▲柴瑞参加当地读书会,和世界各地的人讨论非洲文学

  她说作为编导,看得越多,就发现自己有越多需要学习,永无止境。每当她完成一期节目,伴随而来的,除了疲惫,还有成就感。

  常年在外,柴瑞渐渐懂得照顾和奖励自己。“仪式感对我来说很重要。”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资时,她给自己买了一瓶学生时期买不起的神仙水。

▲她周末喜欢去海边游泳 图为Kite Beach她周末喜欢去海边游泳 图为Kite Beach

  平时假期除了去海滩玩、坐热气球、逛逛老城区,她也会逛街买东西。她说,在工作忙、没时间旅行的时候,买东西是比较现实能让自己快点感到满足的方式。

  她觉得,有时会被工作掏空身体,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且独立生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许其价值在他人眼里并不大,对她来说却是莫大的满足。

 

  养不起的汕头胃 归依感不止来源于美食

  只不过,买的这么多东西,在一个汕头胃想念潮汕美食时,根本不值得一提。

  “说想家是矫情,其实是特别想念潮汕吃的东西。生在潮汕让我的恩格尔系数比常人高很多,对吃很挑剔。”

  看到别人发朋友圈吃牛肉丸、橄榄、肠粉、功夫茶之类的食物,柴瑞就会特别特别想吃。

  她曾采访一中国企业在阿联酋的项目,采访对象的同事从汕头带去牛肉丸,她有幸和他们一起打火锅。但这种幸运,一年也没几次。

▲ 迪拜老城区CREEK河畔▲ 迪拜老城区CREEK河畔

  今年初,柴瑞曾发一条朋友圈,配文“此刻只想吃一碗牛肉粿条汤,喝一口热茶”,定位是在迪拜机场。当时她买了一张从迪拜回中国的单程机票,只带一个随身的手提包,就回来。

  从研究生到毕业工作,大部分时间她都在大陆之外的地方度过。但在生命的前20年,柴瑞的足迹却几乎没离开过潮汕大地。

  小学中学大学,她一直在家乡读书。在汕头成长的记忆,也自然而然让她对这座小城有股浓稠的归依感。

▲穿旗袍在老市区行走▲穿旗袍在老市区行走

  金中海边球场掉落的紫荆花瓣、礐石轮渡上看到的海上夕阳、清晨睡眼朦胧时一边看海一边刷牙、穿格子短裙校服的女同学嬉笑经过、光荣榜上照片和喜欢的人放一起时的内心狂喜,是她高中的美好回忆。

  学生时期周末在家做作业,柴瑞的爸爸都到房间泡茶给她喝。如今在外生活,一闻到大红袍的香气,她也会感到闲适与安心。

▲柴瑞与她70岁的奶奶在清迈▲柴瑞与她70岁的奶奶在清迈

  潮汕文化之于她,除了美食的牵绊,还有优秀人物的启发。柴瑞说,在潮汕文化下,她总能看到很多优秀的人,“潮汕文化是一颗种子,在不同人身上生根发芽,继续传承。”

  提起李嘉诚,外人感兴趣的可能是他的财富、八卦以及语录。在汕大完成本科的柴瑞则不同,她直观受益于他,大学期间得以去很多地方采访和学习。“钱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本身就是被改变的人。”

▲柴瑞在香港读研时的宿舍▲柴瑞在香港读研时的宿舍

  工作之余,她喜欢写推文发票圈,把自身的经历、书评及臭美照与好朋友和一众小粉丝分享。有些事情看似不重要,但她就喜欢把它们美美地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

  也许正因如此,柴瑞才会说,自己偶像包袱重,是个活在朋友圈里的人。

 

  ◤ 关于潮汕青年说 ◥

  由新浪广东潮汕 推出的专访栏目。

  意在通过讲述潮汕年轻人的生活经历,

  分享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如果你有人物推荐或投稿,

  欢迎发邮件至city_gdcs_xjl@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