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部门支持银行进校园,体现了监管层对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用户需求与社会价值的认可,如今“正规军”重返校园,布局校园贷,应在严格审核、风险防控和信息共享上努力,让校园借贷服务真正实现双赢。

  近日,中国银行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可为高校学生量身打造小额信用循环贷款。据了解,考虑到学生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中行的校园贷推出了中长期贷款,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延长3年~6年,覆盖了毕业后入职阶段,贷款金额最高8000元。而在中行之前,建行广东省分行也宣布推出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给予在校学生1000元到5万元的授信额度。目前年利率按5.6%执行。(见5月22日《北京晨报》)

  针对近年来的校园裸贷风波,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出手,不合规的放贷主体逐渐被清除出校园市场,但驱逐劣币的并非“良币”,而是严格且规范的管理措施。事实上,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正规军”,也曾在校园借贷上施展过拳脚,但由于恶性欠账严重,终被银监会叫停。

  不可否认,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确实缺乏节俭意识和驾驭金钱的能力,便捷的借贷只能刺激其不合理消费。然而有些借贷却是合理的,比如因家境不好或需在学业上进行创新尝试等而申请的借贷都应获得认可和支持。眼下正规军提供的校园贷回归市场,值得点赞,而要想把好事做好,还须走好两条路。

  首先,走好校园贷的信息共享路。大学生是借贷风险的高危人群,因为他们是单纯的消费者,通常多数人都没有独自还款的能力。而之前的校园借贷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一个学生在一处借贷后,还可在另一处借贷。如此一来,大学生被借贷缠身,债台高筑,坏账风险陡增。因而银行之间做好信息共享,防范一人多处借贷,很有必要。

  其次,走好借贷审核之路。校园贷审核的门槛越低,风险就越大,堵上了“一人多处借贷”的漏洞,未必就万事大吉。比如,一个学生盗用他人身份信息,去申请多个网络贷款,就可以避开银行的“限贷”策略。现实中一些涉及校园贷的悲剧,正是因大学生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申请多个借贷再过度消费造成的。

  银监部门支持银行进校园,体现了监管层对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用户需求与社会价值的认可,如今“正规军”重返校园,布局校园贷,应在严格审核、风险防控和信息共享上努力,让校园借贷服务真正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