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财经>正文

梅州:三四线城市双创样本 发力“小而美”

2015年12月16日 09:18 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人参与

  导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有别于广州、深圳,梅州相当大比例的创业项目,是和本土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的。这包括梅州山区品类丰富的农产品,以及传承千年之久的客家文化民俗。有些创业者表示,一手“农业牌”,一手“客家牌”,甚至是“双创”之都深圳想学学不来、想做做不到的。

  本报记者 戴春晨 广州、梅州报道

  11月底的广州琶洲展馆内,梅州籍“90”后罗志杰吆喝着“免费试吃”,前来尝鲜的市民成群结队。掰开皮的金柚和煮熟的土鸡蛋,很快被争抢一空。

  不停到大城市为产品“拉粉”,罗志杰已经熟悉这样的工作节奏。半年前嘉应学院毕业时,他并未依照“惯例”到珠三角城市找工作,而是选择和同学留在家乡创业,组建名叫“禾田小农”的电商团队,担任市场总监。他们的法宝,是梅州特有的农产品资源。在罗志杰们的身后,梅州这座山区城市正追逐“双创”的浪潮。

  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一二线城市凭借资本、人才、产业集群等优势迅速集聚创业创新资源,成为耀眼的弄潮者。然而,在顶层设计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新动能的背景下,这股浪潮理论上没有缺席的城市。在一二线城市之外,欠发达地区如何创新创业,同样是当下值得关注的经济命题。近期,在地处粤东北山区的梅州,创新创业项目迭出,政策设计动作频现,为三四线城市政府和企业探索“双创”提供了参考系。

  广东社科院宏观所副所长、梅州分院副院长陈再齐认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梅州发掘经济潜力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梅州走访获悉,与一二线城市相比,梅州创业成本更低,嫁接当地的农产品、客家民俗等优势资源成为其一大特色。但另一方面,梅州“双创”需要面对“人从哪里来”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这也成了政策设计的重点。

  “小而美”的创业环境:深圳想学都学不来

  梅州,世界客家人的发源地,地处与赣闽交接的粤东北山区。在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珠三角城市贡献约80%的GDP,粤东西北地区被视为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的欠发达地区。统计数据显示,拥有430万常住人口的梅州2014年人均GDP仅为20567.22元,不及广东省平均值的三分之一。

  从往年经济数据看,梅州缩小与珠三角地区差距的主要手段是投资。2011年到2014年,梅州GDP由 733.18亿元攀升至885.83亿元,增加了约两成;而固定资产投资却从198.57亿元拉升至407.51亿元,翻了一番多。今年前三季度,梅州GDP数据为678.29亿元,而固定资产投资为356.05亿元,同比增长38.3%,投资数据已经超过GDP一半。

  陈再齐指出,粤东西北地区往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代表技术进步、生产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随着投资存量的累积,投资效率会变得越来越低,这将成为两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梅州发掘经济动能的重点和空间应该放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梅州显示出赶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冲动。今年前三季度,梅州新登记市场主体1.94万户,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387户,同比分别增长9.2%和26.9%,创历史新高。但是,深圳、广州等创新型城市和佛山、东莞等产业基础良好的城市近在旁侧,梅州有什么底气不被珠三角的大浪淹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有别于广州、深圳,梅州相当大比例的创业项目,是和本土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的。这包括梅州山区品类丰富的农产品,以及传承千年之久的客家文化民俗。有些创业者表示,一手“农业牌”,一手“客家牌”,甚至是“双创”之都深圳想学学不来、想做做不到的。

  在和梅州的“双创”角力上,“大而全”的深圳的确有稍逊风骚之处。比如,争夺像罗志杰这样的梅州应届生时,梅州略胜一筹。在嘉应学院创业导师余云珠的印象中,往年,大批毕业生到珠三角城市找工作,成为梅州高校嘉应学院的“惯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梅州创业。而2014年年中前后“禾田小农”团队的出现,正好是第一波高潮的缩影。

  “这是四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政府政策的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资的需求、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学生本人的意愿。”余云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对禾田小农这一支“90”后团队来说,他们本人的意愿是“非梅州不可”非将梅州作为备选。“跟大城市相比,梅州创业环境的特点是‘小而美’,这样的环境更适合我们生存。”禾田小农总经理曹仕明表示。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和大城市相比,梅州的创业门槛更低,租金、人力成本相对低廉,并且不必参与大城市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梅州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立足梅州将更有利于团队对接优质农产品的原产地。

  与禾田小农类似,梅州不少创业团队主打梅州特色农产品的电商平台。据梅州农业局局长刘玉涛介绍,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梅州,拥有最大的金柚生产基地,平远慈橙、嘉应茗茶亦是知名的地理性农业品牌。与此同时,梅州长寿之乡达4个之多,在国内绝无仅有,灵芝孢子粉、竹稻米等富硒农产品品类丰富。而融合农业资源和客家文化的休闲旅游、民俗工艺品也是不少当地创业项目的“招牌菜”。以早前梅州首批获评十大优秀创业项目为例,与农业相关的项目就有4个,与客家文化相关的就有3家。

  梅州市创业协会会长徐文生表示,特色农产品和客家文化资源是梅州的优势资源,“双创”项目专注本土资源“大有可为”。接下来,梅州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建立相互依存的生态圈。如可以整合梅州全市的农产品,探索建立质量可溯源系统,这样更好解决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期待。

  小城市“捡漏”:寻找巨头的遗留空间

  除了在本土资源上挖掘财富外,山区城市的机会还在于“捡漏”。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大公司的触角触及市场的各个角落;但像梅州这样不起眼的山区城市,巨头们还遗留下不少够当地企业生存的空间。

  梅州电商平台“客家帮”是“捡漏”的典型,它正在做的就是在阿里巴巴、京东等商业巨头的缝隙中寻找增长潜力。这家公司早些年在淘宝网和京东网开客家工艺品旗舰店,2010年开始“单干”,定位梅州本地的生活购物平台。客家帮的一大盈利模式是,帮梅州人买外地的工业品,以及帮外地人买梅州的客家工艺品和农产品。对于潜在的两大对手淘宝和京东,客家帮的制胜诀是将服务做得足够精细。

  “本土企业在巨头们的市场空白上精耕细作,照样可以赢得很大的空间。” 客家帮CEO陈科明分析。他举例说,配送就是其中一块。目前客家帮在梅州市内推出的同城配送业务,能让梅州本地人享受快速的送达服务,并且还可以和线下的网点结合。而对于能在一线城市快速配送的淘宝、京东来说,根本没有足够的订单量支撑其和客家帮拼配送速度。

  巨头们在梅州做不过来的不单是配送。陈科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双创”热潮中梅州的产品网络营销培训市场,以及联合梅州本地服装、餐饮等实体店做O2O促销,都是可以被本土电商平台“吃掉”的市场。

  不过,在梅州不少创业者看来,梅州这样的山区城市并不是与大城市割裂的封闭体。就在电商线上大促的“双十二”当天,梅州40多家农企还组团远赴上海,向长三角地区的经销商和市民推介170多种富硒农产品。

  “梅州是我们的原产地,但珠三角城市是广阔的市场。我们经常往广州、深圳跑,这既是为了推广产品,也是为了跟最新的资讯保持热度。”曹仕明说。

  “每天都有很多工业品从珠三角地区运输到粤东西北地区,山区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输送至珠三角地区,正好可以利用物流公司的空车。”陈再齐强调。他认为,梅州的这种类似“前店后厂”的电商模式,既实现创业项目嫁接本土资源,又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是商业模式的有效创新尝试,为其它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人和钱从哪里来?

  企业的成功必须具备四大元素:产品、市场、人才、资金。在与大城市“双创”环境对决中,梅州“以弱敌强”在产品和市场上不落下风:大城市稀缺的农产品资源和客家文化造就了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融合“互联网+”的电商渠道打通了连接一线市场的渠道。产品梅州色彩的不可替代性,又赢得了部分市场。但在人才和资金的较量中,梅州毫无赢的可能。在大城市,各种类型的人才和创投资金扎堆集聚;而在梅州这样的山区城市,尽管出现人才回流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但还是填补不了整座城市的“饥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连日走访发现,“人从哪里来”和“钱从哪里来”是创新企业和创业团队的两大“短板”问题。而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很大程度是围绕补齐这两大“短板”设计的。

  对于围绕两大短板的政策设计,嘉应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的徐文生深有体会。2015年11月初,梅州市创业协会成立,徐文生接下了首任会长的“帅印”。这个在政府引导下成立的非营利组织拥有300余名成员,来自创业创新企业、创业群团、高校和金融机构,定位“帮助创业者更好创业”。挂牌当日,前述的梅州首批十大优秀创业项目分别获得20万元的直接资助。

  根据徐文生的梳理,创业协会能为创业者做的事情,包含三大方面:一是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培训指导和孵化;二是推介优秀项目,帮助其对接投资人,通过众筹等方式进行融资;三是搭建创业交流学生平台,对非会员进行“双创”信息咨询,在协会内部进行成员跨团队整合,帮助不同团队互补互助。

  梅州的政策设计逻辑同徐文生的思路一致:“人”的方面,通过简化事项和优化服务,让团队将精力专注于项目本身,同时依托培训孵化增强现有人才的能力;“钱”的方面,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打破创新创业项目的融资障碍。陈再齐指出,在推动“双创”的进程中,政府应该从优化营商环境和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两方面找准自身的定位。其关键是,一是搭建有助创新创业的公共平台,二是简化行政审批事项释放市场活力。

  事实上,在梅州的“两会、两基金、两平台、一窗口”的“双创”体系中,创业协会是“两会”之一。“两会”的另一会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的推进“双创”工作联席会议,该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作为“两平台”的办事协调平台。“两平台”的另一平台则是企业融资增信平台,对应的是“两基金”——“双创”专项扶持基金和创业小额担保基金。其中,前者由市财政三年内安排9000万元设立,后者则包括首期市财政的4000万和计划向广东省财政争取的5000万。在此之外,梅州还设立了“创业创新综合服务窗口”,由相关职能部门指导,由梅州市创业协会负责日常运作。

  在前述的政策设计中,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显示出梅州政府部门并非只是“喊喊口号”。梅州市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用好财政资金的关键在降低企业借贷的风险,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小额担保基金,政府引入保险公司作担保,而财政投入又为保险兜底,使得银行的风险损失减少一半,更有意愿为中小企业放贷,“待到企业运作成熟,政府逐渐退场,把指挥权交回市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