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态文明领域首个综合型发展蓝图公布

  到2020年中心城区能

  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

  昨日,《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审议。据悉,《规划纲要》是广州市生态文明领域绘制的首个综合型发展蓝图,当中提出,至2020年,广州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等城市生态难题。

  环境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

  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维持100%,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省下达的目标要求,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消除劣Ⅴ类,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继续改善声环境质量,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过5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不超过70分贝。

  生态红线

  红线内禁止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规划提出,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红线内禁止城镇建设、工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现状的生产经营活动。

  广州哪些地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规划明确为:从化区吕田镇、良口镇、温泉镇,增城区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朱村街道、中新镇,花都区梯面镇、狮岭镇、花东镇,白云区太和镇,以及七个海洋渔业区等。

  海绵城市

  新建项目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

  此前连场暴雨让广州多处出现水浸。针对这个问题,规划提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推广透水城市地面建材铺装,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缓减城市内涝压力。城镇公共道路雨水的排放和削减应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新建项目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

  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到2020年,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主要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海鸥围、高新沙围等防护农田区的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北部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20~50 年一遇,结合低影响开发等措施,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