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轻盈而浪漫的意境随着一首《风吹麦浪》浮现在不大的表演场地里;“舞者”随着观众的拍子,展现着曼妙的身姿;刚劲有力的太极扇子舞将气氛推到了高潮——如果不是服饰的不同区分出了表演者的身份,没有人会知道这样一个轻松的《达人秀》表演现场其实是艾滋戒毒人员和民警共同奉献出的表演。这里是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的教学日现场,也是全省唯一收容女性HIV戒毒人员的专管大队。

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的女警们。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的女警们。

  专管大队的大队长杨晓蕾刚刚在戒毒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唱完一首歌,下台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容,作为专管大队的一名“老人”,望着眼前热闹和谐的场景,颇为感慨的对记者说:“七年前,别说一起笑了,就连踏入到这个地方,神经都会一直紧绷着。”

专管大队的大队长杨晓蕾刚刚在戒毒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唱完一首歌,下台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容。专管大队的大队长杨晓蕾刚刚在戒毒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唱完一首歌,下台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容。

  艾滋专管大队成立之初

  2010年5月,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正式成立,收容女性HIV戒毒人员。对于这里的民警来说,在这个特殊的大队工作,除了要克服对艾滋的恐惧之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才能管理好这支特殊的队伍?她们面对的是一片管理空白,借鉴管理经验极其稀缺。

专管大队的副大队长何淑玲(右)向所医院院长刘祺了解艾滋病学员的病情。专管大队的副大队长何淑玲(右)向所医院院长刘祺了解艾滋病学员的病情。

  艾滋患者的身份让原本就对生活没有多少热爱的戒毒人员更加难以捉摸,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能大打出手。除此之外,艾滋病戒毒人员还有身体素质差,情绪波动大,发病情况险等特点。

  “刚开始的时候,打架、吵架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戒毒人员非常的冷漠,彼此之间交流少,还非常的敏感,民警随便一句话一个动作就有可能戳中她们愤怒的神经,常规管理戒毒人员的模式在专管大队完全行不通。”杨晓蕾回忆。

女警黄绮梅在对戒毒人员的戒毒生活情况进行讲评。女警黄绮梅在对戒毒人员的戒毒生活情况进行讲评。

  邢某是当时的HIV戒毒人员之一,曾经是金银首饰设计师,性格叛逆且偏执,有许多仇视社会的言语,得知身患艾滋之后,更是破罐子破摔,常常挑起事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直到一次偶然,专管大队的民警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原来邢某极其喜爱小动物。民警特地买了四只小兔子,让邢某作为专门的饲养人员。渐渐地,暴躁的人得到了爱抚,激发了她的爱心,和民警之间的隔膜少,交流也多了起来。

  说到这里,杨晓蕾告诉记者:“我们发现最好的管理方式是缺什么,给什么。她们很多人都非常的缺爱,我们就用心去关爱。”

  特殊的管理方法:用“爱”抗“艾”

  专管大队的人员绞尽脑汁,从HIV戒毒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出更加适合的管理方法,就连唱歌这件小事都非常重视。常规戒毒人员所学的合唱曲目多是由戒毒所统一选择的歌曲,专管大队的民警则让戒毒人员选定喜欢的歌曲,呼声最高的作为保留曲目,《红日》、《快乐崇拜》等经典歌曲都曾入选。

  “唱歌除了是一种发泄途径之外,还能挖掘出她们内心深处的快乐,哪怕只能找出一点点快乐,都是值得的。”杨晓蕾说道。

  养小动物、种花、一起动手装饰宿舍……女性特有的细腻在这些管理细节中显露无疑,但最终让戒毒人员敞开心扉的,则是专管大队的民警发自内心的“耐心”和“爱心”。

晚餐时间,还有多出的汤,几名戒毒人员排队要再加多一份。晚餐时间,还有多出的汤,几名戒毒人员排队要再加多一份。
参加娱乐活动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参加娱乐活动的艾滋病戒毒人员。

  HIV戒毒人员蔡某是一块令所有人都头痛的“坚冰”,“二进宫”的她视所规队纪为无物,眼神里满是冷漠与无畏。蔡某没有亲人,没有谋生手段,未被抓前生活也非常艰难。专管大队的副大队长何淑玲暗中留意上这名刺头。

  蔡某的双腿旧疾复发,溃烂肿胀,只能卧床休养,生活更是无法自理,她认为“死神终于来了”,变得更加不可理喻,时常无端顶撞、辱骂专管民警,其他戒毒人员见到她也唯恐躲闪不及。何淑玲为了消除蔡某怀疑自己病发将死的疑虑不安,多次劝导鼓励,还亲自带她去当地人民医院外诊。当医院某护士得知蔡某是艾滋病感染者,且看到其双腿溃烂流血流脓时,担心被感染不愿意给其上药,让蔡某自己消毒敷药。

  蔡某嘴上不说,脸上却流露出伤感、痛恨被歧视的复杂表情。就在蔡某神情冷漠地拿起消毒水时,何淑玲二话不说,接过她手中的消毒水,无声地蹲下帮其上起药来。这个举动让让护士既惭愧又内疚,最终从何淑玲手中拿回药品给蔡某上药。

  回到戒毒所里,何淑玲仍高度关注蔡某的病情,有时煮上一碗软糯香甜的粥水为蔡某“加餐”。情暖冰自融,随着蔡某的腿疾慢慢好转,随之好转的,还有她的戒治表现。病愈后不仅没再出现抗拒行为,更学会了感恩,在遇到其他戒毒人员吵架打架之时,为了避免民警与有伤口的艾滋戒毒人员接触,甚至会主动上前帮助民警开展工作。

  “我会将心比心,如果我处在她们的那种状态下,最需要的就是真诚的关心。”何淑玲说道。

  不抛弃不放弃 引入亲情教育

  专管大队就是以这样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一步步拉近了与HIV戒毒人员的关系。2011年春节,专管队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年初一,给HIV戒毒人员的新年礼物是一个大大的拥抱;组织HIV戒毒人员参加以游戏为主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寻找处理情绪危机的有效方式;每天晚饭后开展十分钟的快报活动,民警带领着HIV戒毒人员一起学……

女警余敏桃,西南政法毕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在教戒毒人员扇舞的规范动作。女警余敏桃,西南政法毕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在教戒毒人员扇舞的规范动作。
长期与艾滋病戒毒人员零距离,专管大队的大队长杨晓蕾在监管艾滋病戒毒人员学手语操。长期与艾滋病戒毒人员零距离,专管大队的大队长杨晓蕾在监管艾滋病戒毒人员学手语操。

  针对某些HIV戒毒人员与家人关系恶劣的情况,专管大队的民警更是使出浑身力气,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让HIV戒毒人员尽可能多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014年,HIV戒毒人员曹某在戒毒期满前夕满心欢喜的致电回家,换回的却是其父亲难以理解的诘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她放出来?她有这种病,回来后家里人怎么办?”

  面对家属畏惧HIV、不理解的态度,专管大队利用“12•1世界艾滋病日”举办了“家属开放日”活动。活动伊始,大部分家属对参与活动都有抗拒心理,民警便一次又一次解释、劝说、科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松动了部分家属的心。

  开放日现场,民警和HIV戒毒人员展示着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握手、拥抱也不再话下。许多家属都非常感动,“家里一直对孩子不够理解,想关心,又有恐惧。但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民警和他们的相处,感觉愧疚又佩服。特别感谢她们的付出,不嫌弃也不歧视孩子。”

艾滋病戒毒人员宿舍里的小饰物,是艾滋病戒毒人员们自己折叠制作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宿舍里的小饰物,是艾滋病戒毒人员们自己折叠制作的。
艾滋病戒毒人员宿舍里的小饰物,是艾滋病戒毒人员们自己折叠制作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宿舍里的小饰物,是艾滋病戒毒人员们自己折叠制作的。
监管警察展示艾滋病戒毒人员们自己折叠制作小饰物的的道具。监管警察展示艾滋病戒毒人员们自己折叠制作小饰物的的道具。
监管警察展示艾滋病戒毒人员们自己折叠制作小饰物的的道具。监管警察展示艾滋病戒毒人员们自己折叠制作小饰物的的道具。

  离开之后 爱在衍伸

  专管大队成立了“红丝带在行动”团队,积极联系、聘请专家学者、权威医生来戒毒所从更专业的角度宣传艾滋病“可控可治”的观念。从黑板报、日常讲课、个别谈话中加强宣传抗病毒治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已参加治疗的学员,有专门的民警跟踪看护服药学员身心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介入。

艾滋病专管区内,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宿舍。艾滋病专管区内,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宿舍。
一缕斜阳透过艾滋病专管区警察办公室的窗户,照在艾滋病红丝带上。一缕斜阳透过艾滋病专管区警察办公室的窗户,照在艾滋病红丝带上。

  考虑到HIV戒毒人员离所后的后续服药事宜,“红丝带在行动”团队为每位离开戒毒所的HIV戒毒人员制作“心”形卡片,写上大队电话号码和鼓励语言,以便更好地开展抗病毒治疗的后续跟踪回访工作,此外,还制作了一份《红丝带爱心指引》,将离开戒毒所的人员所在地的治疗机构联系方式、可咨询途径等内容一一列明,为其提供继续服药治疗的相关资讯。

  离开戒毒所之后,结婚生子的HIV戒毒人员不在少数。为防止她们不适应社会节奏,重新陷入迷茫困顿,专管大队建立了微信群,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群里时常热火朝天的聊着,讨论的多是艾滋病患者如何遵照医嘱,生出健康的孩子?孩子生完之后,育儿遇到的问题?甚至迷茫困惑的时候,都会互相鼓励。杨老师、杨妈妈、杨姐姐,这些都是她们对杨晓蕾的称呼,而杨晓蕾最欣慰的时刻就是看到群里源源不断的喜讯。

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的女警们。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的女警们。

  爱有很多种,艾滋专管大队民警对戒毒人员的“爱”践行在每一天的陪伴中,在每一次苦口婆心的教导中。就像《红日》里唱的那样,“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通讯员 /刘洪群、陈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