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街上,人流涌动。八方游客的到来,让古朴的老街生气勃发。这条历史老街,凝聚了潮州府城的记忆,也是潮州人深藏于心中难以化解的家乡情结。

  集中于太平路、东门街的牌坊,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潮州府共有古牌坊39座。到了1956年,当时尚存的19座石牌坊因阻碍交通、废坠伤人而被悉数拆除。

  潮州民俗文化学者 蔡泽民

  天快黑时,当时先是几棵龙舌兰掉下来,缠到一名邮差的自行车,他就停车下来拿掉,那时上面的大石就砸下来,当场就被砸到,此事过后,政府非常重视,觉得安全没保障,年代久远也有很多危险之处,就决定拆除石牌坊。

  1986年12月,潮州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修复牌坊街一度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未能实施建设。

 

 进入21世纪,在“旅游旺市”的策动下,古城墙、广济城楼、广济桥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动工,修复牌坊街也成为名城建设的重要项目再次受到关注。

  在海内外乡亲的热心支持下,工程于2004年开始规划设计,同年9月正式奠基。原牌坊散失民间的石构建,也陆续得以回收。

  工程历时两年修复古牌坊22座,至2007年底,基本完成牌坊的安装、验收,并对街道两侧的骑楼进行修复。牌坊街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恢复了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展现其深远丰富的历史内涵。

  潮州民俗文化学者 蔡泽民

  历代为了表彰在传统道德,军事上,政治上,甚至在科举考试上有突出成绩的人,表彰这些人,可以表示纪念之外,还能对下一代人传承这种精神,到现在,这也是传统教育中的一部分,继续修复牌坊是有非常大意义的。

  连接着牌坊街的中山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市区主要道路之一。几十年来,城市面貌翻天覆地,但作为历史文化名街的中山路,却没有因为众多历史古迹的存在而兴旺热闹。

  沿街的建筑物外观陈旧,缺乏整体规划,街道树木排列混杂,影响景观和形象。今年81岁的刘赞锐是中山路的老住户,他说以前一入夜,中山路路道昏暗,老人基本就不敢出门了。

  中山路住户 刘赞锐

  以前出去,远远才有一颗灯泡,以前才15瓦的灯泡,那么微弱,年纪大了就少踏出门口。

  2017年夏季,中山路吹响了工艺街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的号角。经过半年的精心打造,中山路面貌焕然一新,街区设计融汇古今,独具潮味,焕发全新活力,喜迎八方来客。作为老住户,刘赞锐由衷地开心。

  中山路住户 刘赞锐

  现在有大灯,比白天还亮,现在亮化了,晚上散步的人多了,铺户多了也就活跃了,住在这里也就不会堵心了。

  金山街道人大工作委主任 佘常光

  危房方面都是加以整修,按照潮汕民居特色加以复原改造,立面改造采用统一的窗罩,古铜色有潮韵味的窗罩统一安装,橱窗采用拉闸式褐色木门,灰色的拉闸门配套,体现潮州的古文化韵味。

  夜幕下,古朴典雅的路灯和壁灯点缀着中山路的路面、墙壁,沿路修旧如旧的建筑物,在暖色调灯光的照射下层次分明、更显韵味,而路面的铺设也是有讲究的。

  金山街道人大工作委主任 佘常光

  道路铺设方面,接近中山路一带是采用灰色的沥青,彰显古城韵味,接近牌坊街一带的太平路一带用石板砖,与牌坊街连成一片。

  改造升级后的中山路,与滨江长廊、牌坊街、西湖公园三大景区有机联合,聚集了更多潮州工艺美术业态,成为展现潮人文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新亮点。

  未来,中山路将形成以潮州木雕、潮绣、麦秆画、潮剧、手拉壶等为主导产业,汇集艺术传承、文艺休闲、特色美食、传统民宿、公益服务、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业态,打造焕发古城魅力的人文创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