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质量靠“忽悠” 保健品推销如何坐地起价

  “我写这些东西,说这番话,并不是质疑所有的保健用品,而是在批驳这个行业毫无底线的暴利。”

  黄勤有高血压和高血糖,对这些病的治疗方案特别敏感。“一个‘小鬼’就向我推荐了一台频谱仪,用一些我听不懂的术语把抗高血压的功效说得天花乱坠。”一台频谱仪要6万,黄勤也曾犹豫,但架不住推销员越说越神。甚至,推销员还搬出“在太空做过实验”这些现在想来实在幼稚的说辞,黄勤最终还是掏了钱。

  黄勤说,老人对专业术语不了解,对保健品价格通常也没有一个准确认知,一般是推销员说多少就是多少,这就给了商家很多坐地起价的利润空间。

  保健用品买了多年,也上了很多回当,黄勤现在几乎能判断出大部分保健品的市场差价。“就拿那台6万元的频谱治疗器来说,成本价2万,有没有用我不知道,但就这让他们赚了4万。”

  “老人依赖保健品,一是相信保健品有用,二是对推销保健品的人有种情感依赖。而那些推销的人,正是利用这两点,让保健品价格虚高产生暴利。”黄勤说:“这样的行为,破坏的是整个保健品市场行业的良性发展。”

  在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看来,扼住“保健品坑老”的喉咙,既要强化源头治理,管控好市场价格,又要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此外,无论是子女还是社区,都应当给予老年人足够的关怀。“一方面帮助老人提高对保健品的认知和研判能力,另一方面也抵消老人从推销员那里得到的假意关心。”杨建华说。

  如今,在保健品上“收了心”的黄勤过得很充实,拍了提醒老年人防骗的视频,新书《健康的金钥匙》也已交稿。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老年朋友们:与其恐惧死亡,不如好好珍惜当下,做些有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