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本周四,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集中展示中国品牌的建设成果。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目前,广东入围世界品牌实验室的《最具价值品牌中国500强》的企业,品牌价值总和已从2010年的5051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9541亿元,六年增加近3倍,引领全省经济发展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之路。
威水:广东品牌建设拿下多个第一
“在改革开放之初,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为代表的广货品牌誉满华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以高端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为代表的“广东制造”品牌行销海内外。
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最具价值品牌中国500强》,广东省所有入围品牌的品牌价值总和从2010年的5051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9541亿元。
截至目前,广东共有1家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6家(次)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6项中国商标金奖,评选出42个省政府质量奖、200多个市政府(长)质量奖,有效期内省名牌产品有3381个(工业2079个、服务业105个、农业1197个)。
据统计,广东的马德里商标(即在马德里联盟成员国间所进行的商标注册)有效注册量5638件居全国首位,全省累计有效商标注册量252.5万件,占全国总量的18%,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驰名商标总量达751件,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41个区域开展筹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活动,其中20个已获命名,获批筹建及获准命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名企产值增速超25%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大批质量竞争力强、品牌认可度高的广东企业成为全省、全国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广东经济发展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路。
在创新领域,近三年统计数据显示,有750家品牌企业承担了各级科技项目,获得发明专利6220项、实用新型专利26650项、外观专利20212项,有583家企业获得科技奖励;有652个发明专利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名牌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8%。
品牌战略还引领广东经济协调发展。从近三年名牌产品评价新增目录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占新增目录总数的56%,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名牌企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25%,占全省名牌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左右。
在绿色发展方面,广东共有71%的名牌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3%的名牌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带动全省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
在开放发展方面,广东有36.5%的工业类名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1.2%的工业类名牌产品获得欧美等发达国家认证,52.7%的名牌企业主导或参与了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名牌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达11205个。
行动: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一直积极推动各地市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区域国际品牌。在积极申报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产业发展实际,同步部署开展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
截至目前,广东累计有41个区域获批筹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其中广州市番禺区、深圳市罗湖区、佛山市南海区等20个区域已完成筹建并获准命名,获批筹建总数和获准命名数均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全省有11个区域正在筹建广东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广东灵活采用项目形式,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工作,支持省内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组织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原产地标记等集体品牌申报,品牌名称、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等区域品牌策划和设计;加强区域品牌巡展发布、产业链对接、供需见面、商贸交流等区域品牌宣传和营销;组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专业知识及品牌管理经营人才等相关培训,提高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竞争力。
激励:建立政府质量奖鼓励企业树品牌
为了鼓励企业打造品牌,广东建立梯级政府质量奖励机制。首先是积极组织申报中国质量奖,华为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格兰仕等6家(次)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珠海格力入围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建议获奖名单,坚美铝材、顺丰快递、大亚湾核电运营等8家组织入围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建议获奖名单。
在广东省层面,省政府质量奖影响力正逐年增加。2008年广东设立省政府质量奖,作为全省最高质量奖项。2011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经国家批准开展省政府质量奖的省份。自2009年以来,已开展了5届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共有格力电器、中兴通讯、日立电梯等42家企业荣获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称号。
在地市层面,广东建立市(区)政府质量奖制度。目前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相继出台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设立了政府质量奖。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从获奖企业经营情况看,获奖企业在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后,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产品质量、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均为各自的行业树立了榜样。”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