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十大健康谣言 长期用铅笔会铅中毒死灰复燃
如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这里面充斥着各种看似“有科学道理”的谣言,它们有的是趁着各种热点新炮制出来的谣言,有的是屡次被官方机构、业内专家辟谣过,又死灰复燃甚至还改头换面后卷土重来的谣言。如果不加辨别就相信并扩散,很可能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因此盘点出2016年十大健康谣言,不要让这些谣言在新的一年影响你的健康。
谣言1
北京雾霾中含60余种耐药菌?
谣言:2016年11月25日,网上流传一篇《北京雾霾发现耐药菌 “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将束手无策》文章引发关注,称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的一项研究指出,北京雾霾的样本含有“最多种类的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平均有64.4种”;北京雾霾是唯一“含有几种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的样本,而这种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很多重大疾病。
真相:该研究文献的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主任拉尔森澄清表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不会对人体带来直接影响,且这种现象并非北京或中国独有,很有可能普遍存在。
北京市卫计委在11月27日回应称,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强。在周围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不仅空气,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肠道都存在细菌或真菌,它们对人体是没害的,大量细菌和人体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自身具有免疫力,这些细菌大多数对正常人没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细菌是有益的。
谣言2
雾霾携带传染病菌侵害儿童?
谣言:这一消息不仅吓坏许多家长,也让他们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转发:此次雾霾产生的病菌侵害主体为12岁以下儿童,具有传染性。病体特征:咳嗽、扁桃体肿大、上午偶有发烧、下午或晚间发烧特征明显,最低温度在38.3℃,最高温度在39.4℃。治疗方法:住院。打针吃药能暂时维持却不治本。入院前五天下午和晚间还会维持38.3℃以上高烧。经多次雾霾实践检验,中国雾霾已携带各种传染病菌,尽量减少孩子户外活动。
真相:多位专家及多地疾控中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雾霾能自己产生病菌。朋友圈所传的症状类似于呼吸道疾病症状,冬季本属于高发期,雾霾只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会增加肺癌和肺炎的发生率,但不能称之为传染源。
谣言3
寨卡疫情与转基因蚊子有关?
谣言:外文媒体报道称,批评人士认为,寨卡病毒暴发的背后,其罪魁祸首可能是2012年投放到大自然的转基因蚊子,这一报道被中国媒体翻译报道,并被广泛传播。还有人甚至将转基因食品与寨卡病毒的传播联系在了一起。
真相:世界卫生组织辟谣称,没有证据显示巴西寨卡疫情与小头症由转基因蚊子导致,也从未宣称过寨卡病毒和转基因生物的联系。转基因蚊子是新型控蚊手段,利用基因技术修改某些雄蚊的基因,可导致其与雌蚊交配后的幼虫后代无法存活,从而斩断蚊子繁殖的能力。
谣言4
不孕不育将被定性为残疾人?
谣言:环球网在2016年10月31日曾引述英国《每日快报》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酝酿一个新规定,那些长期没有性生活、找不到性伴侣,或者没有孩子的人,将被定性为残疾人。报道称,一直以来,不孕不育不被认为是残疾。不过,世界卫生组织现在将改变残疾人的标准,任何一个没有找到合适性伴侣或者没有孩子的人,将同样被归类为残疾人士。”
真相: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11月否认了上述说法,并表示,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监测辅助生殖技术委员会”(ICMART)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不育和生育医疗的定义术语表。该术语表对不育的定义为“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经常性交12个月及以上仍无法实现临床妊娠的生殖系统疾病”。该定义只是对不育的临床描述,并未就提供生育医疗服务提出任何建议。世卫组织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携手,对不育和生育医疗的定义术语表进行更新,并考虑修订不育的定义。即使“不育”的定义有任何变化,也仍将是对不育作为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描述,而不会就提供生育医疗服务提出任何建议。
谣言5
他汀类药物加快衰老进程?
谣言:2016年3月,一篇名为《红色预警: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加快衰老的进程》的文章在网上疯传。文章称,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科学家发现,在世界各地超过2亿人口服的他汀类药物,现在已经显示能加速老化,并能促使肌肉疲劳、记忆力减退等,是细胞的毒药。文章还指出,吃他汀类药物会增加罹患以下病症的风险:癌症、白内障、糖尿病、认知障碍、肌肉骨骼疾病(包括渐冻人症)等。
真相:这一谣言其实是为了推销保健品而制造的,正规、科学的建议,不会让患者立即停掉某个药物,一定要与自己的医生沟通后,寻找一个替代治疗药物。
多位专家在媒体上辟谣称,他汀类药物加速机体老化并无科学依据,也没有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会增加癌症、白内障、骨骼疾病和认知障碍。有研究还认为,他汀类药物对改善痴呆反而有益。个别的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为9∶1,说明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风险。
谣言6
常做“眼球操”能治高度近视?
谣言:最近网络上流传了一套神奇的“视力恢复七日眼球操”,由日本眼科院独创,每次只需要五六分钟,基本动作很简单,主要是拿着训练棒训练眼球运动。
真相:其实,早在2013年,一篇名为《高度近视也不用戴眼镜》的文章就在网上广为流传。文章作者自称是中医,能治疗近视,只要坚持3年,即使是800度近视也能根治,方法同样简单,就是转动眼球,直至让后颈发胀,与现在的眼球操很相似。
多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用所谓“眼球操”治愈高度近视,根本不可能。目前医学上还没有任何物理疗法能够矫正近视,想要摘掉眼镜恢复清晰视力,现阶段只能采用手术治疗。在某种程度上,“眼球操”只是在缓解疲劳。而且,这种缓解疲劳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一些患有角膜炎、玻璃体浑浊等有炎症的病人,频繁转动眼球会增加眼部不适感。
转动眼球特别是闭目时,眼球和眼皮内部神经的摩擦运动,能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等目的。但这种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来说,效果不仅有限,甚至有害。近视度数大于600度的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已经出现了退行性变化,猛烈转眼球会加重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造成的视网膜裂孔,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视网膜脱离的致盲危险。
谣言7
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
谣言:不久前,这则名为“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豪华装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的消息传遍了朋友圈。据悉,这组数据来自钟南山院士在“关注婴幼儿室内环境、关爱婴幼儿健康成长”高峰论坛上发表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婴幼儿健康》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用此前中国环境保护协会有关统计资料称,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过豪华装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
真相:这则消息被广泛传播后,遭到诸多专家的质疑:每年210万,这个数字太夸张。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的统计周期中,我国0至14岁儿童死亡数量共144079人。针对质疑,钟南山于2016年12月22日撰写声明称:“(我国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这个资料未经过严格的调查研究证实,我引用了它是不恰当的。在此,特向公众表示歉意。”
谣言8
癌症化疗的5年存活率仅2.3%?
谣言:网上文章称,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很多癌症死亡的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化疗。文章引用论文称,澳大利亚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是60%,但单纯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而美国更少,只有2.1%。50%癌症患者是死于化疗药物(化疗开始的30天之内),而不是癌症本身。
真相:这也是一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化面貌出现的谣言,对患者造成了巨大困扰,有些患者甚至被诱导放弃现代医学的疗法,而去尝试一些非主流疗法,导致贻误病情甚至失去生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小田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篇文章看起来说得头头是道,但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是虚假的。文中列举的许多数据既没有备注参考文献,又没有明确论文来源,而且其中关于化疗有效性的表述与医疗界目前的研究结论相差甚远。
谣言9
长期使用铅笔会导致铅中毒?
谣言:铅笔是学生日常都会用到的文具,不少学生都有“咬铅笔”的习惯。网上因此称,近年来多地曝出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很大程度上和“咬铅笔”有关。
真相:这个谣言同样经久不衰,而且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根深蒂固。
早在2014年湖南衡东县大浦镇发现3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家长怀疑与村口生产电锌的化工厂有关,大浦镇镇长当时也称,“小孩在学校读书,用铅笔的时候在嘴里咬,也可以形成超铅。”
事实上,铅笔里其实不含铅,主要是石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曾在发布的科学流言榜中指出,铅笔的生产过程,根本不用到铅,因此根本不存在铅中毒一说。当然,咬铅笔的习惯还是要改掉。铅笔的木杆外面一般涂有彩色的颜料,如果颜料中含有微量的重金属或是其他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往往会在咬的过程中进入口腔。
谣言10
洗澡时先洗头可导致脑溢血?
谣言:冬天来临,一篇关于洗澡顺序的文章又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人的血管非常薄弱,遇上高温就会“热胀”,一不小心就会爆裂。冬天洗头时一碰热水,血液一下子就集聚到头部,这时如果马上洗头,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脑溢血,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
真相:这条谣言早在2013年就曾出现,此后每年改头换面再继续传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2016年发布的11月科学流言榜指出,脑溢血是脑血管承受不住压力破裂,导致血液流出进入脑组织。因此,血压高才是引发脑溢血的根本原因。至于洗澡诱发的脑溢血,原因并不是大脑血管受热膨胀,而是因为洗热水澡时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用力过猛引起的血压变化。
而谣言所说的“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出自日本《日刊现代》杂志2013年11月21日的报道,称日本每年因洗澡不当导致死亡的高达1.4万人,其中约9成是65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冬季,由于温差使血管及心脏负担增大,洗澡时摔倒从而溺死的情况尤为突出。报道写的原因是“温差”而不是“受热膨胀”,而且摔倒后因溺水死亡的情况突出,并不都是纯粹因脑溢血直接致死。
猜你喜欢
- 1月1日开始未实名手机号将会随时可能停机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35
- 新研究认为紫色光能抑制近视 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35
- 全国元旦假期旅游市场开门红 出境游同比上升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29
- 校考不能拼数量 考生应以正确态度对待校考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29
- 中国大学生财富价值观调查 90后移动支付占九成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29
- 韶关赤壁丹崖 得天独厚野味盎然的客家美食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25
- 扶梯右立左行引争议 专家认为原有惯例并不科学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24
- 车马出行图首发 展现战国时期楚国民众出行场景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20
- 专家全面解读海昏侯刘贺:昏庸废帝这一称呼比较片面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7:20
- 久咳不愈别苦恼 不妨试试天冬的食疗方法
- 评论() | 分享01月03号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