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快投诉|网站地图|手机版
湛江

新浪广东>湛江>正文

高校平台对于广东社工加志愿者机制的促进作用

2016年07月12日 15:26 新浪广东  评论(人参与

  “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是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文件中提出的长期性战略,事实证明,“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

  广东省作为经济改革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在社会公益工作发展方面走在时代前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已有注册志愿者多达500万名。不可否认,这些志愿者群体在各自的服务岗位及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广东的社工团体,则从更加专业的角度为社会贡献了他们的力量。众所周知,社工与志愿者存在明显的定位不同。社工是受薪人群,其专业性质强于一般义工、志愿者,并遵循严格的专业伦理和价值,服务于特定活动;义工、志愿者的专业程度没有社工那么明确,群体范围较广,但他们不受报酬,属于无偿奉献自身时间、精力、资源、价值的群体。因此,在新时期如何综合利用社工与志愿者各自的优势特点,实现互补,对于推进广东省公益事业的发展将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高校平台被认为是开展公益活动、公益培训事业的有效场所。因为高校从学术研究、人才资源、公益渠道等方面给予了公益事业必要的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在时代公益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高校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公益事业,大学生充裕的时间条件促使他们更加热衷于参与这些社会活动;同时,学校方面也会有规划地进行公益课题研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论证“社工+志愿者”活动的可行方式,有的学校甚至会专门开设社工专业,培养专门的公益服务人才。因此,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公益土壤,将可以进一步推进“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深化发展。

  一、高等院校社工专业提供“社工+志愿者”教育平台

  现在的高等院校办学范围广泛,一般包括公共管理、社会学等院系专业都会涉及到公益活动的教育问题,大学生群体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可以对志愿者、义工工作、社工工作有初步的认识了解。

  有些以公共社会类专业学科见长的高等院校,会在相关领域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为例,该校注重于共青团干部培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和青年工作理论创新等相关类型的教育培养工作,校方创办了社会工作专业,其中就包含了对于社工工作的研究课题。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相关课题研究者汪彩霞、刘思博等学者认为,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工专业面向的是青少年服务和志愿服务管理方向,将努力发扬“岗位最低、服务最实、技能最强、成绩最大”的“四最”优势,为基层建设输送大量专业实用人才,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关学者研究认为,目前社工人才的缺失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管理协调人才,此类人才的主要职能在于协调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服务工作,从事此类工作的人群应当具有比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及策略,能够灵活处理社工工作进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其二是专业技能服务人才,此类人才在志愿者活动中主要发挥技能优势,帮助实现某些技术性的目标,比如协助免费维护电脑、升级系统等工作都属于技术性质的任务,只有具备相应技术实力的人,才可能完成此类工作。

  因此,在社工培养方面学校也注重多层次培养,学校将社工教育氛围研究型、知识型、技术型等不同层次,并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型人才一般作为硕士、博士加以培养,旨在培育深入研究、总结的“实践+理论”高端人才;知识型人才一般以本科教育为主,注重社会应用,同时要求有丰厚的知识基础,以实现志愿者工作的上进发展;而技术性人才教育主要集中在中专、高职水平,其目的是培养面向具体工作要求的技术专业人才,旨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让社会公益事业能够越过技术瓶颈这一关卡。不同类型的人才相互补充,就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社工人才教育机制。

  由此看来,高校开设社工教育课程,能够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社工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队伍,可能成为专业的社工群体,也可以成为志愿者、义工,他们之间的优势技能能够实现互补,从而促进志愿者工作的良性开展。

  二、高等院校提供“社工+志愿者”人才实验平台

  就读于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享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用于从事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他们可以利用在校期间的机会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步入社会之后再选择志愿者工作或者社工工作的群体而言,大学生的这种提前规划的模式让他们有更多的把握定位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0年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曾联合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城市志愿者对于志愿工作培训的诉求,结果显示有24.1%的志愿者希望得到服务理念的培训;有79.2%的志愿者期望专业技能培训;有26.6%的志愿者愿意接受服务项目开发培训;15.0%的志愿者希望获得资金筹集工作的培训;38.4%的志愿者愿意得到管理艺术培训;35.4%的志愿者期望获得团队意识培训;19.4%的志愿者期望法律知识培训;33.5%的志愿者希望得到健康安全知识培训;28.2%的志愿者向往人生成长成才教育。

  上述数据表明不同的社工、志愿者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期待方向是不一致的。因此,“社工+志愿者”联动应当延伸到高校环境中去,让在校大学生提前参与“规划实验”,以确定学生未来可能向往的某个方向,并且提前确定其角色是专业的社工或是义务的志愿者,这些工作的提前开展都有利于未来公益人才发展的进一步精准定位。

  三、高等院校为“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提供大量人才资源

  显而易见,高等院校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对于未来“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拥有包括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普通高等本科独立学院、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军事院校以及技师学院在内的5类性质院校,总数量有一百多所,这意味着其中有成千上万的人群可以参与或者正在参与社工志愿者活动,这一“人口基数”能够大大充实全省的公益人群规模,并弥补职工志愿者由于工作原因带来的时间成本影响。在亚运会等重大社会活动项目中,大学生志愿者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事实上,规模庞大的高校平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素质、技能方面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学生本身没有参与专业的社工课程学习,但是学生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力,也可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其特殊作用。“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具体的工作事项对于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趋势是未来我们的公益事业会进一步强调专业知识能力的应用,志愿者工作将分化为更小的专业板块,无论是社工还是志愿者,都会面对业务细分专业化的问题,高校学生的加入,将有助于补充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综合看来,高校教育系统的存在,对于“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我们生活在新时期,经济发展模式正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技能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回顾过去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史,即使是在专业水平上要求较高的社工服务机制,也因受到时代发展水平的局限性约束而变得十分落后。现阶段科教文卫事业快速发展,已经促成了公益事业的优化变革。“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如果要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社工服务与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对接。知识技能教育的保障,能够拉近志愿者与社工之间的专业水平差距。在此基础上,社工服务才能与志愿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城市公益事业的有力载体。站在文明进步的角度,我们也乐见志愿者工作水平的提高,因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高素质人群,投入到无私奉献的事业中去。

  [简介]张军文(知名公益达人“志愿哥”):为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师,广州资深志愿者领袖,现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共资源部部长,广州志愿服务督导团成员,广州志愿者领袖俱乐部“V领汇”成员,广州平安小天使志愿活动创始人,为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志愿服务时达5000余小时,从事公益事业长达10多年。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