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快投诉|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正文

江门老兵冯运基讲述戈壁滩里的激情岁月

2017年06月20日 08:30 江门日报  评论(人参与
冯运基和妻子颜凤琴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冯运基和妻子颜凤琴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物档案

  冯运基,1938年生,1958年入伍,1960年至1984年都在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司令部工程处(此间在1962年曾参加中印自卫反击战),曾任技术员、参谋、副处长、处长等职务,先后立过四次三等功。

  文/图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胡涛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百万吨级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当时就有一对来自江门的夫妻冯运基和颜凤琴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冯运基今年80岁,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84年5月第27次核试验,他的青春年华都在罗布泊度过。近日,这位已入耄耋的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核试验基地的拓荒牛

  1958年,冯运基是驻扎在广东的一支工程兵部队的骨干战士。那年,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开赴新疆罗布泊搞工程建设。

  “一开始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后来的马兰基地,也不知道用来干啥,就只有一个马兰村。”冯运基翻着记录本回忆道,刚开始去是住在乌什塔拉,和马兰差5公里。冯运基和战友们的任务是在基地修建各种用于实验的工程。

  1962年底的一天,冯运基接到命令,组织人员修建一个运输原子弹的机场。“差不多1000名战士参与建设,前后花了大约一年时间。”冯运基回忆说,后来还修建了一个马兰机场,是军用机场。“建了3年多,我当时任参谋,后来一直作为一个建设者,做着从组织施工、技术管理到车辆调度等方面的事情。”

  提起建设的工程,冯运基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塔。“当时在建一座高塔,后来知道是搞爆炸实验的,这个塔高102米,超过6级风,人就不能上去。”原子弹放置在爆塔上,这个塔就是爆心,冯运基和战友们围绕爆塔又建设了许多效应工程。

  对于冯运基这样的拓荒牛而言,那是一段难忘的戈壁滩岁月。马兰基地刚开始是一片荒芜。“最困难的是缺水。”冯运基说,电厂、修理厂都是要用水的,还有一个大型反应堆如果没有水就更难运作,后来就在马兰搞了一个深井磅。而在生活区,大家就喝的都是孔雀河的水。“名字很好听,但水是苦的,腥。”冯运基说,因为是碱性水,洗完衣服都是硬邦邦的。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公多变幻,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沙粒饭,笑谈渴饮苦水浆。”张爱萍将军创作的这首歌词就是当时艰苦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核试验基地建设者们和参试人员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撤到50公里外观看爆炸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我当时带着墨镜,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冯运基回忆道,当时所有人员撤离现场,冯运基和战友们站在离爆心50公里外看着原子弹的蘑菇云升上天空。

  那时,颜凤琴还不认识冯运基,她是基地生活园区的一名老师,负责照顾基地里的孩子,当时作为参观者目睹了现场。“听着倒数的数字,当时人们的心是憋着的,看着起爆后,那个云变成蘑菇云,越来越浓,非常漂亮。”颜凤琴回忆道。

  爆炸成功后,冯运基、颜凤琴和身边的人无比兴奋,冯运基觉得自己几年的辛苦是值得的。

  时隔两年多,1967年6月17号,我国第一颗氢弹也试爆成功。冯运基告诉记者,当时氢弹的爆心具体在哪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用石灰画了一个大圈,做了标记。冯运基说:“第一颗原子弹形状像一个一米多高的大铁桶,第一颗氢弹小很多,像一个葫芦,底球直径才38厘米,上面的球才18厘米,但是爆炸后的火球比原子弹的大得多,彩色更艳丽,蘑菇云的覆盖面积也更大,映亮了天空。”

  起爆的那天,颜凤琴在离爆心350公里远的红山。那里的楼房哗啦啦地震动,当时的天空有一道亮光就像闪电一闪而过。

  为祖国出力很光荣

  颜凤琴是冯运基的夫人,他们在马兰基地结婚。冯运基告诉记者,由于工作保密性高,“组织上对我找对象有严格要求”。家乡的对象谈不成,部队给冯运基介绍了在部队学校当老师的颜凤琴。

  冯运基在罗布泊工作27年,立功3次,年年上光荣榜。1984年转业时,打了11次报告组织上才同意。转业后,他和夫人颜凤琴一起回到江门。

  转业回到地方后,单位同事都不知道他们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冯运基觉得那时的事和工作没有什么联系,说出来就像是表现自己,所以就什么都不说。颜凤琴表示:“其实我们回到江门,都没人知道,后来有人问起来,才有几个人知道。一直到有一次,民政部门要为参加核试验的军人做体检,大家才知道我们。”

  因为工作极其保密,冯运基在罗布泊27年,没留下一张照片。1996年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后,冯运基收到了一盒“核武器试验纪念章”。

  如今的冯运基已经近80岁了,居住在蓬江区水南路的一座居民楼里。翻阅以前的笔记本还有照片,都需要用上放大镜,很多过去的片段也开始从印象里消失,但是回想过去在马兰基地的开荒生活,有的只是一种荣誉感。“我觉得没有这个试验我们就会受欺负,我为祖国出一点力,我觉得很光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