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民生>正文

分类垃圾桶设置3年如虚设 业主环卫工均混装垃圾

2015年12月09日 08:13 南方都市报  评论(人参与
→鹤山市一垃圾填埋场,正在处理生活垃圾。→鹤山市一垃圾填埋场,正在处理生活垃圾。

  垃圾围城 之 市区现状

  在街头设置分类垃圾桶,将城市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甚至还增加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桶。2012年,按照省有关文件精神,江门市制定了《江门市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2-2015)》。这是江门市首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2015年即将过去,如今,蓬江、江海和新会三区的街头可以见到许多分类垃圾桶,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南都记者兵分三路,走访三区,了解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的真实情况。从走访情况看,三区均设立了大量分类垃圾桶,但相关宣传指引有待加强,相当一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知之不多,导致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环卫工人在收运时也并未进行分类收集。

  蓬江

  小区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走访:市民并未分类垃圾

  12月7、8日,南都记者走访蓬江区多个小区的垃圾收集处发现,每个小区都有不同的分类垃圾桶,最少有两个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最多四个标注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但是居民并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

  “我在自己家都不分的,难道拎到小区门口把垃圾袋打开重新分吗?再说到最后不都是一样?”市民陈小姐说,对于大部分居民而言,这些分类垃圾桶与一般垃圾桶的区别只在于个数,不在于类别。

  南都记者在白沙大道走访时发现,道路设置的公共垃圾桶都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是环卫工人进行收集的时候是统一倒入垃圾车内,并未作区分。

  回应:垃圾分类源头普及不够

  南都记者从蓬江区有关部门了解到,2014年,蓬江区(含棠下、杜阮、荷塘、潮连)全年处理垃圾总量为208202吨,蓬江主城区(不含三镇一街)共有垃圾中转站57座,其中压缩中转站20座,非压缩中转站10座,露天工作台27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南都记者在蓬江区走访部分垃圾中转站,并没有见到明显的垃圾分类处。“垃圾中转站一般都是根据收来的垃圾原样进行打包转运,通常垃圾车收回来的垃圾都是混在一起的。”沙仔环卫站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对于垃圾分类从源头上普及就不够,所以后期工作并不到位。

  据了解,普通中转站在环卫工作中并不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垃圾进行分类,而是根据从居民小区站收集到的垃圾进行下一步工作。“有一些相关的部门或者单位有有害垃圾都会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单独去收,但是生活垃圾这一部分就没有更细分类。”部分受访环卫站工作人员说,对于收到的有害垃圾,中转站会单独区分打包,之后转运。

  江海

  前端难见垃圾分类

  走访:两个垃圾桶内没区别

  12月7日上午11时许,江海区江南街道南苑垃圾收集点,环卫工人把一车的垃圾倒进四方的垃圾箱,市民韦先生及其妻子正在分拣垃圾,塑料瓶收集好后卖给废品站,而餐厨剩饭菜则拉回去喂猪。

  韦先生告诉南都记者,自己在这里已经拣垃圾多年,收集点里并没有进行过垃圾分类,“环卫到住宅区、垃圾桶收好垃圾,就全部倒在这里,再由环卫站拉去外海处理。”

  南都记者随后在南苑社区居住区走访,这个片区不时可以看到写有“环卫”字样的方形垃圾桶,除此还有固定式明确有“可回收”字样的回收桶,但这类“可回收”垃圾桶装的垃圾也并无“分类”的不同,多还是塑料袋、食品包装等垃圾。

  大街上,街道两旁的垃圾桶双式并立,一个可回收,一个不可回收。两个垃圾桶所装的垃圾并无太大差别--甘蔗渣、包装袋、树叶等。

  南都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环卫工人,她们均表示在收集垃圾桶垃圾时并无分类,“两个桶都是倒往车,没有分类,然后拉去收集点。”

  在江海区滘头等社区采访,情况同样类似,在垃圾处理的最前端,依然难见有分类的现象。

  回应:垃圾在压缩站进行分类

  江海区城管局副局长黎全喜承认,目前市民意识等因素,在前端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垃圾的分类,“都是拉去垃圾压缩中转站再作处理的。”

  黎全喜说,江海也在努力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从2012年12月份开始,就已开始在辖区条件较成熟的社区、学校及机关事业单位投放200个有害垃圾桶开展有垃圾分类收集及单独储运工作,2014年、2015年先后在辖区开展两次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活动,共发放相关宣传资料8万余张。

  黎全喜介绍,目前江海区环境卫生工作已经完全市场化,由企业承包,以各街道为主体,具体承包商由各街道环卫站进行监管,区里主要是跟踪、监督。“比如江南街道的垃圾是由江绿然环卫运输公司负责收集、运输。垃圾压缩站同样是承包给第三方商家。”黎全喜说,目前整个江海区共有大大小小垃圾收集点几十个,由第三方公司的环卫工人收集后,运输到外海或礼乐的压缩站。目前江海区总共两个压缩站,每天收集处理的垃圾270多吨,其中外海站170吨左右,礼乐站100吨左右。在压缩站分拣出建筑、餐厨、瓶罐等垃圾后,可利用的可由第三方承包商自行处理,不可利用的统一压缩密闭运输到江门市旗杆石垃圾填埋场由市统筹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新会

  垃圾分类难在没有“处理链”

  走访:部分小区无分类垃圾桶

  南都记者走访了新会区多个小区,没有发现分类垃圾桶,而居民对于垃圾分类也仅限于“听说过”,对于垃圾如何分类则没有概念。

  在新会区华翠园小区,南都记者没有看到垃圾桶有分类,不少居民直接拎着塑料袋就扔进了小区设立的大垃圾桶。一位在此居住的市民称,对于垃圾分类有一些耳闻,但平常基本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基本“都扔到垃圾桶”再统一带到楼下处理。

  随后,南都记者来到了位于新会区紫霞路西坑的“城区生活固体垃圾压缩中转站”,该中转站是2012年新会区委区政府的民生实事类倒逼项目,以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要求,对新会区的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处理及密闭转运。

  根据该中转站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引入了德国坎普威尔公司原装水平式垃圾压缩设备,在密闭环境中通过电脑自动进行垃圾压缩处理,由原来的0 。2~0 。3吨/立方米提高至0 。8吨/立方米,垃圾在压缩后被送到江门统一掩埋。

  该中转站一名工人称,所有垃圾在运过来以后只是进行压缩,并没有分类措施。在现场记者看到,运送垃圾的车辆正在现场进行倾倒,垃圾在压缩后被送到处理场的后方,有车辆正在运走已处理垃圾。

  回应:新会每月产生两万吨垃圾

  新会区城管局负责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介绍,新会每个月会产生两万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都没有进行分类,而是直接压缩后进行填埋处理。

  “垃圾无法分类,并不仅仅在于市民分类意识不强,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整体工程,比如玻璃瓶子,没有企业来回收处理,即便是分类了也没办法,企业没有利润就不愿意回收,缺少了一个处理链条。”该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新会区目前已经在该区的某小区设置了有害垃圾回收处,市民可以将电池等有害垃圾进行分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收集的量非常少,效果不甚理想。

  “目前比较现实的目标是餐厨垃圾,因为餐厨垃圾产生得相对比较集中,可以先要求餐饮企业对餐厨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这些垃圾可以降解。”这位工作人员说。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