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山大学东汉墓墓主是什么人?富人?)

■目前,文物部门已进驻现场,正按有关规定处理。新快报记者 宁彪/摄■目前,文物部门已进驻现场,正按有关规定处理。新快报记者 宁彪/摄

  中山大学发现古墓事件追踪

  专家称出土文物对研究东汉时期广州历史文化面貌有一定价值

  新快报讯 记者黄闻禹 王娟报道 中山大学此次一共发现几处古墓?这些古墓分属哪些年代?出土的文物有哪些?文物价值如何?墓主人又是何身份?……带着一系列疑问,新快报记者昨天再次来到考古发掘现场,采访此处考古负责人,揭开中大“古墓派”谜团。

  去年7月曾立项调查

  据工地现场的项目介绍显示,发掘出古墓的地块本拟新建学生食堂1栋,分为地上5层(部分4层),最大建筑高度23.85米,占地面积7507平方米。而这一地块上,恰属于地下文物埋藏区,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下称“考古院”)勘探确定的发掘面积为14平方米。

  该项目考古现场负责人宋中雷表示,考古发掘一般分三个过程:前期调查、中期勘探和后期发掘。早在2018年7月17日,考古院就曾立项调查,而后的11月30日至12月24日进入中期的勘探。

  “当时现场都是前期留下的建筑基础、硬化面、草坪,垫土非常深,没办法开展考古工作。”宋中雷说,“中山大学配合做了前期的清障,才能保证我们后期考古工作的开展。”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古勘探,考古人员确认该地块范围内发现13处古墓葬、1口水井,其中东汉墓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经过综合评估,初步判断墓葬M1、M2、M3三座汉、明墓葬文物价值为B级(重要),保存状况为B级(保存一般),需要进行发掘。

  宋中雷透露,发掘工作近期很快就会结束,后续会对出土的文物做进一步清理和整理工作。

  东汉墓墓主是富人

  记者了解到,昨日在网上流传的古墓图实为发掘现场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M1),其出土的文物也最为丰富。宋中雷介绍说,现场总共发掘出37件(套)文物,其中东汉墓出土文物35件(套),清墓出土釉陶罐1个、墓志1块。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朱海仁表示:“该东汉墓的墓室(M1)如果保存完整的话,应当颇具规模,人可以在墓室中站立行走。因受晚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墓室顶部已遭到破坏,现在只剩下墓底。”

  “幸运的是,虽然只留下了墓底,但还是出土了不少东汉晚期文物,包括陶牛、陶鸡、陶壶、陶罐、陶盖,还有一些陶案残片等。”朱海仁补充道,“这些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东汉时期广州的历史文化面貌,具有一定的价值。”

  他告诉记者,这些文物属于广州地区比较典型的东汉晚期文物。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去世后能够建造一定规模的墓室,且墓室里有数量不少的随葬品,据此可以判断该墓的墓主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生活水平至少在“小康”以上。

  此外,现场发掘的明墓中未出土明器。朱海仁解释说,这是因为汉代讲究厚葬,视死如生,随葬品一般较多。明墓一般随葬品都比较少。

  中大一带埋藏文物丰富

  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东区食堂项目地块位于“康乐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区。这一区域内有凤岗、马岗顶等山岗,地势较高,以往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

  据周边考古情况显示,1954年和1955年,在中山大学的东北区先后发现双肩石斧2件,石镞1件,推断为新石器时代遗物;1958年,在中山大学发掘出东汉后期墓葬一座;2009年,在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二期工地发掘东汉墓1座;2017年10月,在中大博物馆工地发现东汉墓1座、唐代灰坑1座。

  为什么中山大学一带会出土如此多的东汉墓?朱海仁表示,早在东汉时期,中大校园便属于珠江南岸的墓葬区域。他透露:“出土的文物如何展示,我们会根据研究需要以及会同中大的意见,做进一步处置。”

责任编辑: GD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