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粤剧团 以公益传承粤剧文化

  步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得到迅猛发展,互联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之时,却也在潜移默化中冲击着传统娱乐方式的传承发展。各式新媒体在互联网海洋中畅游,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信息浪潮中逐渐遗忘了曾经陪伴数代人成长,在娱乐贫瘠的年代为他们带来欢乐与信息的传统文化。粤剧作为深圳本土传统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中艰难成长。事在人为,文化是时代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深圳粤剧团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成长进步,逐渐回归世人眼球。

深圳粤剧团团长 倪健

  近日,随着深圳粤剧团“粤.秀”公益剧场知名度的打响与影响力的扩大,新浪深圳科技频道采访到其团长倪健先生,从他的故事中领略粤剧的风采与深圳粤剧团的发展历程与粤剧未来发展愿景。

深圳粤剧团

新浪深圳科技:首先请您简单介绍粤剧团的发展历史及现阶段运营状况。

倪健:粤剧又叫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宝安县就成立了粤剧团,“文革”时由于剧团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而被撤销。1974年,宝安县文化宣传部门组建了宝安县粤剧队,后改名为宝安县粤剧团,1980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深圳市粤剧团,这是深圳市第一个专业戏曲表演团体。深圳市粤剧团与特区同龄,随特区共成长。世纪之交,伴随着2000年6月的人事部等五部委宣布推行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试点单位的深圳市粤剧团开始经历改革的挑战和冲击,随后数年,深圳市粤剧团又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事业单位转企等几次革新。最终,成为企业的“深圳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在政府扶持下,加强自身造血以在市场上求得生存。

     深圳粤剧团自1980年正式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国家中宣部及文化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提名奖”、“全国戏剧文华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等国家级多个奖项,囊括了所有国家级和省级戏剧大奖,在全省乃至全国专业戏剧团中享有较好的口碑,在港、澳地区也有很好的声誉,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粤剧是深圳文化乃至广东文化的一个亮点,更是本土品牌盛宴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绝佳菜品。深圳是粤剧之乡,粤剧是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圳市委政府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的背景下,深圳的粤剧事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新浪深圳科技:粤剧作为传统文化,如何提升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您如何看待粤剧“走基层”?

倪健:目前深圳粤剧团经常性到深圳平湖、大鹏等纯粤语老少边区进行慰问演出,一年下基层演出场次达到50场左右,演出完成后都得到当地群众的强烈反响及好评。公益性的走基层慰问演出能引起当地观众的粤剧文化共鸣,从而更扩大粤剧影响力。

深圳粤剧团

新浪深圳科技:“粤.秀”这一公益项目如今取得什么样的演出效果?这一项目启动契机?

倪健:虽然深圳人口已接近两千万,但人口结构中原深圳土著只占极小部分,萌发“粤.秀”剧场主要是想吸引除本土市民以外的外来人士。而起名为“粤.秀”也是想通过“show”这样的新潮字眼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达到粤剧传播效果。其次,我们想把“粤.秀”剧场打造成旅游剧场,致力于为来深公干旅游的观众提供古老剧种观赏,这也是深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必不可少的文化组合。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将传统历史剧通过改良使其更通俗易懂,主打现代戏 通过“粤.秀”剧场固定演出模式,让观众在这一剧场中既能看到传统历史古装戏、折子戏,甚至最先进的现代戏,多类戏种供观众选择,最终目的也是为大规模地推广粤剧文化。

     由我们深圳市粤剧团承办的“粤.秀”公益剧场已于2014年11月25日晚首秀,是继“戏聚星期六”、“美丽星期天”、“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之后的又一公益品牌。“粤.秀”由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以及在旅游、金融、文化等各行各业中进行的二十几场试演,已分别于2014年11月25日与广大市民以及来深游客见面。

     “粤.秀”以固定驻场演出的形式,每周二晚8时在罗湖区凤凰印象大厦三楼凤凰剧场举行,演出内容包括现代粤剧《雷雨》、《风雪夜归人》以及传统粤剧精品折子戏等,节目定期轮换。市民可以通过票务热线及互联网咨询了解“粤.秀”最新一期的节目表和订票方式。外地的朋友可以通过旅行社组团,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也可以通过组团形式前往观看。“粤.秀”公益剧场不仅仅是向观众奉献一台粤剧、粤曲表演,更设置了互动环节,邀请观众登台向演员学习唱念做打,甚至是切磋技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此外,每场“粤.秀”还将抽出丰厚的奖品,使观众在品味文化盛宴之后收获生活小惊喜,提升观众对于粤剧文化及深圳粤剧团的好感度。

深圳粤剧团

新浪深圳科技:现代社会由于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文化几乎被边缘化,粤剧团如何考虑未来接班人这一问题?粤剧走入校园是否对其产生有利作用?

倪健:虽然粤剧进校园活动能使学生在被动接触粤剧文化的同时对其引发极大的观看兴趣,但由于粤剧团进校园策划一场粤剧演出需要教育局及校方的双方配合,且在校园内观看演出需要占用学生课后空余时间,对于学生及家长而言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深圳粤剧团在日后将加强与教育局的合作之余,更重要的是通过粤剧演出让学生感受粤剧甚至是中国戏剧文化的魅力。通过学生主动“感受”粤剧之后再深入校园中培养其粤剧文化兴趣乃至引导其成为粤剧文化接班人。在2016年,我们希望能在教育局、校方及文体旅游局的协助下将“粤?秀”剧场承包一定数量场次给学校,让孩子们亲自到剧场领略粤剧文化的魅力。改变原有的被动方式,让孩子主动了解粤剧,传承发展粤剧文化。

新浪深圳科技:自2000年以来,深圳粤剧团开始逐渐步入转型之路,如今转型之路步入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走向市场后的粤剧团有何新面貌?

倪健:2000年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圳粤剧团作为试点单位进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改革。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改革找到了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对岗位和薪酬都进行了调整。此次调整,深圳市粤剧团除团长由主管部门考核聘任外,其他全部职位都实行竞争上岗。并提出,今后剧团职位考核将每年进行一次,演员还将在全社会公开招聘,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剧团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考核中有一些岗位不突出的、艺术水平不高的,都可以按规定办理离职手续。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打破大锅饭,养事不养人。这一系列举措实际上是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一个发展过程,比较符合剧团实际情况。

     2004年,粤剧团再次迎来改革。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粤剧团当时要变成股份制,这次改革大概持续了近3年。但最终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票数而没有改下去。两次改革虽然厘清了脉络,但也损耗了人才。2004年的改革中,有近30人退休,团里艺术创作和表演方面的人才都有所欠缺。

     2006年,深圳市事业单位转企改革进行,粤剧团转换身份从事业单位变成文化企业。在经费方面,粤剧团延续了股份制改革的配套政策,财政供养经费持续到2009年。自此,中宣部和文化部对全国文艺院团转企提供优惠政策,政策包括老人老办法,享受事业单位原来核拨的经费继续核拨;同时享受一些税收减免政策,以及在宣传文化基金扶持、政府的公共文化活动购买时有所倾斜。改制之后,粤剧团的演出场次比以前更多,市场份额也没有减少,创作更是不断推新。但光鲜背后的粤剧团,同时还面临着“闯市场”的压力,资金和人才一度紧张。目前政府每年从宣传文化基金中给予490万元扶持资金,粤剧团也相应地承担演出任务,包括社会公益演出60场,文化交流演出20场等。此外,粤剧团每年还要创作5个折子戏及3台大戏。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一年能为粤剧团带来将近120万元的收入,全年30场营业性演出,可以带来140万元的收入。

     490万元资金的扶持标准是按照不超过2001—2003年度政府部门预算加权平均数509万元的原则制定的,考虑到10年来物价指数大幅攀升和工资涨幅等因素,应该给予适当递增,或者通过非遗项目和人才保护给予专项经费扶持。 我们年支出至少1500万元,除去政府扶持、演出、老物业出租补贴等收入,现在每年的资金缺口在300万元左右。在政府补贴之外,我们也在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粤剧团的演职人员待遇不高,十几年没有涨过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和留住人才就特别困难。历数粤剧团曾经的“名角儿”,大都退休或离开了剧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窘让剧团必须花大力气去培养新人。

深圳粤剧团

新浪深圳科技:2015年为深圳35年华诞,同样也是粤剧团成立35周年纪念。未来粤剧团将如何发展以持续甚至超越前35年的辉煌战绩?分享您对于粤剧团未来的发展愿景。

倪健:深圳粤剧团创立35周年以来经历了无数风雨,有辉煌时刻,也有低谷瞬间,但总体而言前进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对于未来的发展,粤剧团今后将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内部调整,比如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的再次优化、薪酬调整、激励机制等方面我们进行调整,务必在下一个十三五计划中找出更适合粤剧团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针对粤剧团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特性,加大扶持力度,解决粤剧团目前面临的经费不足的问题。

新浪深圳科技: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作为粤剧团团长,更作为粤剧人,您将如何将传承与创新发挥在粤剧文化中?

倪健:对于剧场而言,保留传承原有经典剧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为粤剧创新创作更多精彩剧目也是维持粤剧团发展的当务之急。2015年,深圳粤剧团不断进行新戏储备,为公益服务演出做准备。新排了《三脱状元袍》、《双雄闹殿》、《雾锁东宫》等三台业务戏,新排《大战洪州》、《崔护情未了》、《游园惊梦》、《八珍汤》、《武松杀嫂》等5个折子戏,皆受到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此外,在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创排了大型粤语音乐剧《大鹏的梦》,该剧采用了传统形式与现代影像技术等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传统的粤剧唱、做、念、打的精髓同时又贴合了当今时代的需求,增加了关注的受众面,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粤剧文化,当务之急是将粤剧知名度在民众间打响,利用多种宣传推广方式让观众更近距离、更深刻地认识和领略粤剧文化的魅力。

  •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
  • 南航IT部副总经理黄敏
  • 金蝶董事长徐少春
  • 多牧多副总经理温业娟
  • 温心珠宝设计总监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