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快投诉|网站地图|手机版
惠州

新浪广东>惠州>正文

特色种养和红色旅游带动惠东高潭脱贫奔康

2016年11月08日 15:48 南方日报  评论(人参与
“东江红都”高潭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图为高潭中洞。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东江红都”高潭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图为高潭中洞。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这是惠州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全面谋划惠州未来5年的发展,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为迎接党代会的召开,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梳理了过去5年惠州的工作成绩,从中挑选出展现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和主要亮点等内容,形成一组“惠州新象”系列报道,涉及扶贫、党建、平台、创新、产业、技改、人才、交通、文明、惠民等多方面的特色内容,新气象新发展,这些方面也有望在今后5年创造新辉煌。敬请读者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 罗锐 王彪 徐乐乐

  没有老区人民的小康,就没有惠州全市的全面小康。惠州提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惠东县高潭镇是惠州山区边远乡镇,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明年恰好是诞生90周年。

  高潭老区在脱贫奔康路上继续前进。经过此前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高潭的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过去5年,高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7%,年递增19.5%,如今发力精准扶贫。高潭的例子,可以说是这些年来惠州扶贫工作成效的现实写照,也是革命老区脱贫奔康的典型代表。

  1927年,南昌起义的星火,传到东江,在高潭中洞,南昌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改编成中国革命军第二师(红二师)。中洞村民肖火荣的爷爷加入了红二师,在跟随红二师转战南北期间牺牲。

  89年后的今天,肖火荣在高潭中洞村养牛,村里留存的革命时期遗址,让他时常想起爷爷。肖火荣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通过养牛走上脱贫致富路,如今他一家年收入达到5万元。

  高潭镇是惠东县最边远的山区镇,属于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多个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近些年,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发展特色种养和红色旅游,高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老区面貌焕然一新。

  明年是高潭区级苏维埃政权诞生90周年,高潭将建成3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作为献礼。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开展,高潭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步入了发展黄金期,“东江红都”将更红火。

传统手艺酿就“甜蜜”生活

  大山深处的高潭中洞村,满眼苍翠,鸟语花香。山间,可以看到不少排列整齐的蜂箱,成群的蜜蜂嗡嗡飞过。这些小蜜蜂,可是中洞人的“大宝贝”。

  村民戴元标从脚下蜂箱里抽出一张蜂板。“看,再过几个月,这些蜜蜂就可以产蜜了,一斤蜜糖卖到50元!”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老婆生病,3个孩子在上学,家境贫困。在上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被列为省级贫困户,成为市司法局“一帮一”的帮扶对象。

  戴元标一直在养蜂养牛,但由于规模很小,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多少钱,扶贫干部向他提供了8000元资金以扩大养殖规模,高潭镇政府也提供了2000元补助。光有热情,没有技术也不行,镇政府为其进行多次技术培训。

  边学边干,戴元标很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今,其养蜂的数量已从最初的30箱发展到120箱,加上养牛等,他每年纯收入达到了约6万元,家庭人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2218元增长到12000元。脱了贫困帽子的戴元标喜上眉梢,“现在干劲更足了,我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养蜂是中洞人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手艺,以前只有零散的养殖户,如今中洞大部分村民都在养蜂,该村村支书丘影明是养蜂带头人,他说,目前村里已有3000多箱蜜蜂,小蜜蜂酿就“甜蜜”生活,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高潭作为山区镇,大力发展像养蜂之类的特色种养。该镇党委副书记谢法良告诉记者,该镇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大力发展蜜柚、茶叶、石斛种植基地和养蜂基地,目前已有一定规模,蜜柚有1000亩,茶叶500多亩,石斛十来亩,蜜蜂3000多箱。

创茶叶品牌推规模化农业

  行走在高潭山间,除了听到嗡嗡嗡的蜜蜂声,还能嗅到隐隐的茶香——山间种植了不少茶树。这也是当地的特色种养项目之一。

  这里的茶香已经飘扬了很多年。当年的红军到高潭发动革命,司令部设在中洞村,村民们热情地以咸茶招待,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把咸茶改名为“红军茶”。至今,到这里的游客,还可以一品香气四溢的“红军茶”。

  传统的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破解这一瓶颈,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不久前的“海马”台风让不少农田受损,但中洞村的种茶人蓝志坚并不担心:茶叶不像树木那样倒伏,只有个别坡地有损失。“种茶的风险比较低。”蓝志坚正畅想打造革命老区有机茶品牌。

  蓝志坚在高潭新开发的茶树面积有200亩。蓝志坚说,自己公司的茶叶产量每年1万斤以上,春茶大约在400元1斤,夏茶便宜些,“算起来收入不错,但没有品牌就很难推出去。”为此,他在中洞村注册了红都春茶,正在筹建茶叶加工厂。加工厂建成后对茶叶品质也会有要求,他希望用品牌,把当地农户都带动起来种茶。

  在蓝志坚种茶致富的过程中,政府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地政府不仅会组织各种展会帮助做宣传推广,还从高校请来农业专家,传授种茶的秘诀。

  让蓝志坚欣喜的是,如今的高潭镇,种茶的越来越多。“种茶的地理位置、土壤不同,茶叶的质量也不同,中洞村生态保护好,土壤好,产量高,不开发绿色健康有机茶就是浪费。”

  谢法良说,高潭有山地资源,但农业没有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这是高潭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所要破解的难题,该镇引导社会力量投资2.7亿元,将种植10000亩以上的蜜柚,2000亩以上的茶叶和50亩以上的石斛,还将发展8000箱以上蜜蜂,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小井冈山”

  “12月就有冬蜜了,中洞村有百庆楼等红色旅游景点,每年游客数万人次,他们是蜂蜜销售的主要客源,再加之我们的蜜质较好,货真价实,一直供不应求。”丘影明说道。蓝志坚在中洞村注册的“红都春茶”,也是考虑到红色旅游有助品牌推广。

  90多年前,革命的星火在这高山峻岭中点燃。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中洞村掀起农民运动,1927年,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委进入中洞,领导指挥东江秋收起义。当年10月底,红二师和农民革命武装从中洞等地出发,收复海陆丰各市镇及惠阳、紫金部分地区。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当天的会议将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

  数十年过去,尽管两条街道早已物是人非,但依然比较热闹。高潭留存着不少革命遗址,比如中洞村百庆楼,曾是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委、红二师师部旧址,修缮一新的百庆楼,远远看去,气势恢宏。楼内陈设展出了众多革命历史图片、文字和实物资料。

  近年来,惠东县和高潭镇对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情怀。今年6月,高潭中洞红色旅游区挂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革命老区革命遗址多,历史故事多,需要很好的保护、修复、挖掘和展示。谢法良说,高潭将建成红色旅游基地,将投资1.4亿元,修复所有革命遗址及建设配套设施;投资5000万元,新建革命历史陈列馆;投资1亿元,整合红色资源,建设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纪念公园等。

  惠东滨海旅游很旺,当地正在引导滨海旅游向山区腹地发展,有效地进行淡旺季互补,塑造独具惠东特色的旅游名牌,力争把包括高潭在内的惠东革命老区打造成为“小井冈山”。

去年高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87元

  今年8月,惠州市委办、市府办联合印发了《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3个基地分别是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高潭人为此振奋,直言高潭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

  前几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让老区换新颜。谢法良说,在2011年以前,高潭十多个村居的年集体收入不足1万元,基本办公费用都没有,而如今这些村居的年收入超过七八万元,甚至达10万元以上。2013年在“8·16”洪灾中遭受重创的高潭水口村,该村的年收入已达到10万元,村支书黄石清说,村里通过入股项目分红,以及大力种植竹子,实现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2015年,高潭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为4.96亿元,比2011年增长355.2%,年递增3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87元,增长201.7%,年递增19.5%。

  精彩还在后头。谢法良说,发展需要靠项目支撑,此前不少村脱贫,主要是把省市扶贫资金用于入股水电站、县城的自来水公司和农贸市场等项目,享受“分红”。如今方案提到高潭将建成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两大项目,投资60亿元的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和投资8.5亿元的光伏发电生态园项目。这两大项目建成将大幅增加财政收入,还能大力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路通才能财通,当前制约高潭等惠东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交通。从惠州市区驱车前往高潭,山路十八弯,需要近3小时。有望年底通车的潮莞高速是最接近高潭的高速公路。惠州将通过建设潮莞高速连接线,实现高潭革命老区快速通高速公路,这是高潭将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此外还将改善供电、供水和通讯等配套设施。

  高潭发展的黄金期来了,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近了!

■侧记

黄展捷回乡创业记

  高潭总人口有1.74万人,常住人口只有7000多人,不少高潭人在外地打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惠东其他山区镇也有类似情况。

  近几年,随着惠东山区的发展,而且山区的生态等资源优势逐步显现,记者走访发现,越来越多惠东山区人返乡就业创业。

  高潭人黄展捷就是其中一位,2010年,离开家乡20年的黄展捷从深圳回到高潭。在回乡的过程中,他了解到,每亩稻谷的年收入大概三四千,出去打工一个月也有三四千,这导致很多人愿意外出而不种田。外出闯荡多年有了一些积蓄的黄展捷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改变。

  2011年,黄展捷开始走访项目。听取朋友建议后,到了2012年的冬天,他选择种植铁皮石斛,正式返乡创业。创业并不顺利。种植铁皮石斛需要很精细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铁皮石斛投资大,每亩需要资金10万—12万元,虽然采取了“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的模式,但是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农户难以参与。“我发现,对于农户来说,回本慢的项目很难推广。”黄展捷总结道。

  2014年开始,黄展捷瞄准了另一个项目:养小龙虾。“现在小龙虾主要产地是在湖北江苏一带,但我请专家考察发现,高潭很适合种小龙虾。”与铁皮石斛项目不同,梯田里养殖小龙虾,不需要对田地大幅改造,只要在稻田中挖一米深的沟槽就可以了,一亩地的成本只要三五千元。

  惠州优良的空气质量和水土条件,让黄展捷更有信心。据他了解,养殖小龙虾成本大约20元一斤,销售到深圳30元一斤。现在,他不仅注册了“高潭高山小龙虾”的商标,还将这种梯田小龙虾以每斤35元的价格送进了深圳五星级酒店的餐桌。

  每次回高潭,进山前都会调侃是“离开红尘”的黄展捷,如今和深圳一家融资公司合作,计划通过引入社会资金扩大规模,明年养殖小龙虾要发展到200—500亩,2018—2019年的目标是3000—5000亩,新增的面积大部分属于农户,5000亩的年产值大约1亿元。

  “人总是要有点梦想。”黄展捷感到自己距离最初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