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16日,广州交警在海珠区展开执法

  未来有望从源头破解管理难题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栩豪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路上的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了,随之而来的是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风险的增大。

  记者近日获悉,去年,广州交警共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41万多宗,电动自行车逆行、驾驶人不戴头盔、不按规定道路行驶等乱象依然突出。这场电动自行车违法乱局怎么破?连日来,记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

  走访

  涉电交通违法行为频发

  连日来,记者蹲点广州市区多个主要路口发现,电动自行车逆行、闯红灯等违法现象频发。

  上月29日上午,在白云区尖彭路与白云大道交会路口,记者看到,此处的车流量非常大,每当红灯亮起,路口就聚集了不少电动车,包括普通市民和外卖员等。但不等绿灯放行,一些电动车驾驶员便闯红灯通过路口。在10分钟内,记者粗略统计至少10辆电动自行车有闯红灯、逆行等行为。

  而在部分街道,电动自行车违法搭客等现象尤为严重。4日傍晚6时许,在科韵路地铁c口,记者发现一排电动自行车司机正在等候,见到有人从地铁口出来,就会伸手招揽生意。记者观察到,他们大多数未佩戴安全头盔,载上乘客后,有司机便逆行往黄埔大道西方向驶去。

  长期在天河区车陂一带接客的一名网约车司机告诉记者,上下班高峰期是他最头疼的时候,中山大道上,上班族、接送小孩的电动自行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现象很普遍,“他们很多都抱着‘你不敢碰我’的心态肆意行驶,实在让人无语。”

  此外,记者走访发现,不少电动自行车车主对交规并不了解,且抱有侥幸心理。“只要不出事,一般很难管到我们。”在天河区棠下居住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天河软件园上班,每日骑电动自行车折返两地,也有过逆行、闯红灯等行为,但没被处罚过。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他也不是很了解。

  还有市民表示,目前电动自行车还未实行上牌管理,相关处罚手段以交警口头批评教育为主,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虽然知道这样做有风险,但是有时候我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市民陈先生说。

  数据

  去年查处涉电交通违法四十一万多宗

  事实上,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公安交警部门一直保持着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去年,广州市共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41万多宗,查处的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主要包括逆行、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通行、未佩戴安全头盔等。

  记者留意到,其中查处外卖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数为4万多宗,这意味着,违法者更多的是拥有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普通市民。

  为逐步提高电动自行车车主的交通安全意识,广州交警多措并举,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以去年为例,广州交警共开展“红棉剑锋”行动35次,出动执法力量2.5万人次,查扣摩电30多万辆,行政拘留违法人员5000余人。此外,本月起,广州交警还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摩电整治专项行动,继续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等车辆的综合治理。

  针对外卖、快递等行业重点人群,广州交警实施共建共治策略,与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推动成立行业协会,通过与相关外卖配送企业联合共治,用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加强对外卖员的约束。

  对于“摩电整治重点区域”白云区,广州交警协调相关部门推出“交通文明出行”小程序,通过扫码录入违法人员、地点、内容等信息形成数据库,并根据违法数量和情节轻重,采取发送警示短信、上门教育、强化惩戒等措施,提高劝导质效。

  在高压整治力度下,状况相对得到好转。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广州市涉摩电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300人,同比下降14.29%。

  破局

  从源头抓起,解决管理痛点

  不过,广州交警相关负责人也坦言,虽然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源头管理,交通乱象始终难以消除。如何推动源头管理,是一个更为艰辛的工作。

  记者梳理发现,近30年来,广州“限摩限电”的相关规定一直在不断演变。目前,广州市交管部门的执法依据,是2017年通过的《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截至目前,“限摩限电”法规仍在继续实施。

  但无法忽略的是,目前广州市非中心城区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仍比较大,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市民普遍表示希望电动自行车能“以管代限”。

  该如何破局?记者留意到,去年9月,广东省公安厅发布关于《广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条例》),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以求在省级层面,从源头破解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条例》对省内电动自行车生产与销售、登记与通行管理、法律责任等管理痛点做出了系列规定。其中提及的“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制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规定,将有望为广州市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工作提供更多依据,推动广州市开展电动自行车上牌管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中还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为交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也提供了相关依据。不过,未来应如何根据各地情况落实实施,还需要各地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