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我的新生日,今后的每一天,我带着‘新心’,感恩地活着!”61岁的张丽(化名)下了病床,靠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住院部的阳台边,阳光洒在她的脸上,脸是粉红的,手是暖暖的。
张丽是全国中医系统首例“换心术”的患者,给她捐献心脏的29岁小伙子,还捐出了肝脏、一对肾脏、双眼角膜,一下子救治了6个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张丽“换心”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帮助她成功对抗合并症,为中医药在心脏移植领域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李雪、彭勃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吴远团
病情危重
每年一半时间在住院
9月19日,张丽躺在病床上,接受省中医大学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林冬群问诊,“感觉很好,病友都说我脸色好多了!”张丽举起手,“你看,手掌、指头都是粉红色,还是暖的呢!”这种血气十足的感觉,她已经30多年没有体会过了,所以她总是忍不住,这几天清晨5时就起床,四处溜达,很开心。
因为张丽已被扩张型心肌病整整折磨了30年,近五年进入危重期,别说走路不超过50米,就连直着身子也撑不过几分钟就耳鸣到站不住。
林冬群指出,扩心病,主要的症状就是反复出现心慌、气喘、胸闷,稍为活动一下就会喘不上气,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虚弱的心脏让患者苦不堪言。
而张丽的情况尤其危重:近一年里有一半时间在住院,8个月住了4次医院,最后到省中医住院时属于终末期心肌病,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功能极差。
捐受对接
手术4小时换“新心”
省中医心衰团队用多种监测及药物对症处理,维持着张丽的生命,但病情一直不稳定,随时可能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风险。
“医生,我孙子才不到一岁,我不想死,想看着他长大,求您救救我!”张丽强烈的求生意志令人动容,林冬群与同事们打算“拼一拼”——既然常规心脏手术已无能为力,可否考虑心脏移植挽救其生命?碰巧的是,心脏供体的消息传来了——9月9日,一名广西小伙子,29岁,因为意外事件导致重度颅脑损伤,不可逆性脑死亡,家属自愿器官捐献。
考虑到张丽已是61岁,达到目前可施行心脏移植手术的年龄上限,再加上患者为女性、经产妇、低体重(45kg)、肺动脉高压等多个高危险因素,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经过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心脏外科专家为患者制定了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多种高危因素,制定了不同的应急预案。
9月10日下午3时45分,小伙被推进大学城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自发举行仪式向其默哀、致敬、告别。随后,他的心脏成功获取;傍晚7时,心脏移植团队在多学科的无缝隙配合支持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换心”抢救行动,团队有条不紊地协作和默契配合,成功将心脏移植进了张丽的胸腔。随着血液重新注入,心脏欢快地跳跃起来,这标志着全国中医系统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了圆满成功!
说起来,张丽真的非常幸运,其实在华南唯一的心衰中心省中医院像她这样的,因为终末期心衰,要长期随访、随时住院的病人多达1000多人,并不是谁都能幸运获得“换心”机会。
61岁的张丽获得了新生,捐献心脏的小伙也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他的生命。更值得一提的是,小伙子还捐献了肝脏、一对肾脏、一对眼角膜,共救治了6个人。
中医药“灵” 对抗移植合并症
9月10日4个小时的移植手术后,张丽与医护人员一起又面临着合并症的对抗战。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介绍,正是在中医药的强大助力下,患者围手术期很顺利地度过了,术后第2天就能拔掉插喉的气管,摆脱呼吸机;第3天可下床活动,第5天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今天准备出院。
其实,“换心”后,需要大量使用抗生素、抗排斥药,患者很容易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疲软乏力、焦虑失眠、多汗出等合并症。“拔管后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胃肠道不适,我们充分运用中医外治疗法,给予四子散热敷神阙,达到醒脾通腑、理气止痛的功效,消化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患者拔管当天已开始经口进食。”张忠德教授说,术后患者还出现烦躁不安、失眠汗多等症状,我们同样采用热敷涌泉穴等中医药外治法,经过处理睡眠明显改善。
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期及感染期不可避免,张丽也在术后36小时出现37℃~38℃体温,在判断属于内伤发烧、术后炎症反应后,团队没有采取常规退烧药,而是采用针灸进行中医外治,第2~3天就不烧了,完美避免了常规退烧药导致出大汗,气随汗泄而加重术后患者正气不足的问题。
正是因为中医药在首例“换心术”的围手术期发挥了显著的优势,术后抗感染费用明显降低。张忠德教授说,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及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也制定好了,继续保驾护航。
好消息
术后抗排斥药
纳入市职工医保
心脏移植并不是治疗的“终点”,如果没有持续有效的抗排斥治疗,停药2周至1个月,“换心人”就会死亡。
记者获悉,心脏移植术后抗排斥药费高达每月5000~7000元,这对普通人来说可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幸运的是,2015年,省医心研所历经多年争取,心脏移植术后抗排斥药终于获准纳入广州职工医保,解除了患者的部分后顾之忧。
“换心”知多D
“换心”到底有多难?
心脏移植,“换心”,难。
据悉,省中医院从2012年始开展器官移植手术,至今共做了158台肾移植,其中仅2017年就有49例,但心脏移植只有1台。
在国内,心脏病治疗非常知名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即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近20年间,成功“换心”救命的患者也不过48人,奇迹数量很少。
自20世纪90年代中广东成功开展心脏移植,至今“换心”不超过100例。
第一难:供体
“换心”第一难,难在供体关。首先是愿意捐心脏的人不多,其次是心脏供体保存难。心脏捐献者不可以走心死亡的渠道,只能在通过第三方机构红十字会监督下判定脑死亡渠道获取。对脑死亡判定复杂和严谨程度非常高,耗时很长,往往捐献者病情非常危重,在未能完成脑死亡评估过程就发生了心脏停跳。就算成功获得供体,心脏的保存时间也只有4小时,几乎是要立刻移植入受者体内。而肺脏可以保存8小时,肝脏可保存18小时,肾脏则可以保存达24小时。
第二难:技术
过了供体关,最难的是技术关,抗排斥、抗感染已经不算难的了,最令移植团队闻之色变的,是术后最为常见的急性右心心衰,可导致19%的移植术后死亡。
“换心”后能活多久?
全省不到百例的“换心”患者,术前基本都是终末期心脏病,最多且占六七成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次是终末期冠心病患者,急性心梗后心肌细胞被严重破坏,心衰纠正效果很不好;还有一些肥厚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原因导致重度心衰的患者。专家指出,在移植网络登记的名单每月更新一次,可更新时才知道轮候的病人里一天内就有2人“已去世”。
那么,如果有机会幸运“换心”,会如何?省医心外心脏移植专家黄劲松说,80%~90%能获得1~3年以上的生存率。
在国外,有文献报道,先天性心脏病终末期“换心”,患者最长存活16年;而在省医,“换心”最长生存期的患者,已经存活18年之久,那是2000年一名少女首次实行心脏移植手术,2010年又因心肌炎二次移植,好好地活到现在,可谓医学奇迹。
至于患者换了年轻或者中老人的心,会否有什么影响?医学专家指出,事实上,“换心”前,医学团队会对心脏供体进行一系列心功能评估,并非越年轻的心就越好,年纪大了就心功能不好,比如省内一例移植,55岁捐献者的心脏功能评估达到常人30来岁的水平,还是要看个体的心功能维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