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袁隆平(左二)在龙田镇环陂村的稻田里察看水稻情况。新华社发19日,袁隆平(左二)在龙田镇环陂村的稻田里察看水稻情况。新华社发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马发洲 实习生/李嘉俊 通讯员/温景添 刘菲)“袁隆平院士选育的超级稻晚造亩产705.68公斤,年亩产达1537.78公斤。”19日,梅州兴宁市“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测产现场,专家组副组长黄璜教授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意味着双季超级稻产量世界纪录的诞生。

  早造亩产832公斤晚造亩产705公斤

  19日上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为组长,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齐聚梅州,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

  “今年的超级稻结实率高、籽粒饱满。”梅州市兴宁市龙田镇环陂村的百亩稻田里,金黄的稻秆壮实地立着,沉甸甸的稻穗挂满枝头。测产之前,86岁的袁隆平院士走进稻田,不时俯下身子,拿起稻穗细细地察看。袁隆平告诉记者,广东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容易造成粮食减产,这种超级稻特点就是抗倒伏、结实率高。

  “自启动以来,该项目采用的品种产量已连创佳绩,去年的年亩产达1463.6公斤。”梅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次验收的项目是袁隆平科研团队培育的超级稻在全国38个百亩示范片中唯一的双季稻科研攻关项目。

  然而,今年下半年,灾害天气频发,尤其是受台风“海马”影响,不少农户出现减产。因此,尽管该新品种有强抗倒伏、高产等优点,测产前,现场仍有人不太相信会诞生双季超级稻产量世界纪录。

  “早造亩产832.1公斤,晚造亩产只要有700公斤,那就实现了亩产3000斤。”袁隆平微笑地说,这意味着创造了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测量种植面积、称重、测定稻谷含水量……测产验收程序井然有序。11时30分,专家组传来佳音,该超级稻晚造亩产705.68公斤(干谷),年亩产1537.78公斤。

  提前1年达年亩产3000斤目标

  “可以说能够实现种两季、收三季的产量。”罗锡文告诉记者,中国的水稻单产是450公斤多,换而言之,双季稻年亩产是900多公斤。今天实现了年亩产1537.78公斤,是三季的产量,对于保证国家粮食的稳产、高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是全国第一次取得双季稻年亩产超3000斤。”罗锡文认为,保证粮食安全关键在于保面积、提单产。提升单产需要良田、良种、良法相结合,这次项目采用“超优1000”良种和绿色防控、精细化栽培等技术相结合,是典型的探索。

  “这次超级稻创造世界纪录是一个新的起点。”国家杂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国辉说,这次探索是“良种+良法+良机”相结合的新型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超高产高效模式,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新贡献。

  记者获悉,该项目去年启动,目前提前1年达到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为产粮大市梅州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是广东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一个见证。

责任编辑: GD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