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23日,“天鸽”袭击情侣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摄
28月23日,救援人员在清理倒掉的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摄
38月26日,情侣路恢复往日的宁静。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摄
48月25日,珠海渔女像游人如织。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陈治家摄

  28日晚,随着发电车停止运转,珠海市香洲区滨海大厦恢复正常供电,这是“天鸽”侵袭珠海后,珠海市区最后一个恢复供电的小区。29日晚,在广州支援力量的帮助下,珠海全市因台风“天鸽”被水淹停止供水的最后一个小区泵站修复通水。30日清晨,钟先生驾车从珠海吉大赶往单位上班,经九洲大道、海滨南路……一路畅通无阻。

  在迎战强台风“天鸽”登陆7天之后,珠海已经重新恢复整洁美丽,市民正常上下班,学生将如期上学;晨练的老人们开始走进公园;市场上恢复了热闹……

  强台风登陆重创珠海

  8月23日中午12时,强台风“天鸽”在珠海登陆,这不仅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广东沿海登陆的最强台风。台风登陆时,珠海桂山岛录得最大阵风17级以上,珠海主城区香洲录得最大阵风16级。无论是陆地还是海岛的最大阵风均打破珠海有气象资料以来(1961年)的最高纪录。

  “天鸽”飞过,珠海全市道路瘫痪,主干道和市政道路均不同程度受阻,主城区范围内,树木倒伏折断60多万棵。受“天鸽”影响,珠海供电线路跳闸停电990条次,变电站失压56座,影响用户69万户。因电力供应不稳定,珠海水厂、污水处理厂全部停产,323处水管爆管;电信、移动、联通、铁塔等无线通信设备(设施)受损基站10656个、核心机房10个、汇聚机房101个。

  “天鸽”威力强大,但珠海人民救灾复产的信心更强。

  救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8月23日晚,珠海市委常委会议作出部署,集中精力,争分夺秒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信。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珠海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开展台风防御和抢险救灾各项工作。为增援珠海抗击台风“天鸽”灾后重建工作,省武警总队、省消防总队、驻珠部队等军警部队和南方电网、电信、移动、联通、铁塔等单位抽调大批人员、设备前来支援。仅“天鸽”横扫珠海当天,广东省消防总队调派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消防支队和广东消防总队特勤大队共7支增援力量、63辆消防车、380名消防员,连夜驰援珠海。

  “天鸽”登陆后,不到两天内,广州共派出两批9支专业抢险队伍、约200名抢险人员参与抢修工作,所有队伍和人员设备交由珠海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并根据需要随时增援和调派。

  速度:四天基本恢复“四通”

  在全省人民的帮助下,在珠海,从党政机关到社会组织、从企事业单位到市民个人,几乎全城行动起来,组织部全力参与到抢险救灾工作。

  “天鸽”登陆后1小时,唐家水厂恢复生产,当天恢复70%的产能;

  33小时后,珠海水务集团供水事业部下属的9座自来水厂陆续全部恢复生产;

  36小时后,珠海市政供水管网水压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60小时后,全市68万供水用户中,超过99%的用户家中恢复通水。

  经过四天连续作战,27日晚,珠海公共电网故障设备已全部修复,恢复正常运行,全市供电恢复率超过99%。  

  珠海动员各方力量,清除道路上的园林垃圾和受损基础设施等障碍物,仅主城区就清运垃圾3万多吨。截至27日,珠海主次干道机动车道恢复畅通。除7个地下泵房、5个配电房被淹的小区外,珠海已基本恢复供水,恢复率超过99%。

  截至27日,珠海电信网络恢复平稳运行,所有海岛通信正常;珠海移动因台风受灾基站已抢通97%以上。

  力量:珠海一周恢复整洁宁静

  台风“帕卡”来袭当晚,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元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复产重建工作总体方案》。在巩固“四通”的基础上,确保用电、用水、交通、通信正常。加快全市环境清理整治,尽快恢复城市面貌。 

  台风过后的首个周末,珠海数以万计市民自发走上街头,他们中有六七十岁的志愿者,也有八九岁的少年;他们中有身怀六甲的孕妇,也有放下手头生意的企业家。他们帮忙清除道路上的园林垃圾和受损基础设施等障碍物,仅主城区就清运垃圾3万多吨。截至29日下午,受台风影响实施交通管制的城区主要路段、桥梁路段及高速公路等已经全面解封。

  昔日美丽的珠海已重新恢复整洁美丽。

  接下来,珠海市委市政府还将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加强对农渔业复产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渔民尽快恢复种养殖生产。要尽快修复学校、医院等受损的建筑和设备设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学校开学上课、医院正常运行。 

  将抓紧修复桥梁、码头、港口、机场、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尽快恢复畅通的交通运输。修复重建堤围、水闸、管网、水厂、电网、通讯基站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防风抗灾的标准质量。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强化规划引领,结合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完善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