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超一半受访者会使用共享充电设备

  记者在机场、车站、商场随机对30人进行采访,其中,有18人表示会使用共享充电装置,而另外的12人则称,不会用共享装置给手机充电。其中有部分人称,没有考虑过是否会有安全问题。受访者廖小姐表示,充个电而已,另一端就是电源或充电宝,她认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不太大,同时她称,信息泄露的途径太多了,“防不胜防,也不差这一个了”。

  还有两人是有选择地使用共享充电。市民杨先生称,只会在机场或者车站的充电桩进行充电,“在其他地方充电心里没底啊,不知道会不会有信息泄露的问题”。

  而在不会使用共享充电设备的12人中,有3人使用过这类充电设备。不过他们表示,使用体验并不好,不是充电器不太好使,就是充电速度过慢。也有市民告诉记者使用公共充电桩充电的时候被安装了一些软件。

  在本报进行的“你对手机共享充电怎么看”调查中,共有100名受访者参与了投票,其中44%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共享充电设备;65%的受访者认为这些设备只能用来应急,无法替代充电宝,仅有16%受访者表示能够完全解决外出时手机充电的问题;同时有19%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安全问题或者其他问题,使他们感觉体验不好。

  在对于手机充电站以及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问题上,受访者对“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分布太少,想用时找不到”以及“有可能携带病毒”这些问题最为担忧。

  在“使用中遇到问题是否会选择维权”问题上,有72%的受访者表示想要维权,但又有50%的受访者表示,虽然想维权但是不知道维权的渠道。

  惑:手机充电有隐患?

  平时自带充电宝的市民史先生对共享充电本来就不太“感冒”,在一次并不愉快的充电经历后,让他更是对其“敬而远之”。他表示,有一次在医院使用共享充电桩充电时,却被安装了很多软件,让他现在想来仍然感到“后怕不已”。

  “当时是付费充电,大约是一两元钱,扫码付款后,也不记得是点了什么设置键,手机就开始安装软件。”史先生称,也就是一两分钟的时间,他的手机就被安装了四五个软件,“那些软件各种类型都有,什么贷款软件、线上金融、视频软件还有浏览器,五花八门的”。当即,史先生就将数据线拔掉,并把软件删除。“幸好只是安装了一些软件,没有发生恶意扣费的情况。”史先生表示,以后再要使用共享充电可是要考虑考虑了。

  此前据媒体报道,有手机用户在连接充电桩后,自己的私人照片、文件竟然被非法获取。还有人称,不仅仅是手机中的文件被盗,黑客还可以控制充电中的手机发送短信,甚至黑入支付软件盗用用户资金,连银行卡也可能被别人盗刷。

  让市民李小姐“耿耿于怀”的则是充电桩充电速度过慢,“我之前在一处充电桩充电,投了1元钱,10分钟就充了2%~3%的电,下次还是自带充电宝吧。”她表示,当时选择用共享充电桩也是“形势所迫”:“当时太晚了,手机没电要打电话回家报平安,才用了一次手机充电桩”,但充电效果却让她大失所望。

  此外,需要注意的还有在使用充电桩时防止手机丢失的问题。“充电时人要待在旁边,等的过程也挺浪费时间的,而且一着急还可能会忘拿走。这里就有一个手机,不知道是谁的。”在白云机场候机楼2层的一处充电桩旁,王女士指着桌子上的手机称。直到10分钟后记者离开,也没有看到有任何人前来认领手机。据机场工作人员称,手机的主人应该就在附近,一会就会来拿,如果想要充电可以去其他充电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