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 (记者 梁健敏 通讯员 黄晓莹) “新招100多名新生中,竟然来了24名插班生,奇怪了!”9月4日开学第一天,广州一所国际学校的老师在整理新生资料时发现:在本学期招收的学生中近1/4是转校生。
记者细问发现,有的“80后”家长择校观念发生改变,希望为孩子选择个性化的教育环境,一言不合就“转学”,甚至抱团转学也不鲜见。
新生报到来了20多名转校生
“我们学校9月1日来报到入学的转学学生有20多人,同比去年增加174.6%。”位于广州黄埔区的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是一所国际学校,该校校长李赋说,今年前来咨询并有意向报名等学位的二年级至五年级的家长明显增多,初步统计超过300人次。
此外,李赋兼任白云区的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的校长,在那所学校,咨询转学的人数甚至超过400人次,转学生人数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上升。
“我们曾接待过一次咨询,区内一所学校的7位家长‘集体出走’,抱团转学,最终有4人来了我们学校。”李赋说。
孩子读小学不再“从一而终”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转学?记者来到该校一探究竟。
教室里,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熟悉新环境;教室外,等候的家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
“我孩子之前在公办小学读一年级,作为家长,我更看重学校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公办名校的优势在于它们有相对成熟且完善的育人体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公办校的教育只能是中规中矩,不能很好地支持孩子个性化发展。
在家长们的谈话中,记者注意到有一位“回流生”。家住老城区的刘珅宇在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读完一年级后进行了一次鼻炎手术。术后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住宿,所以转学到离家更近的小学。
到了新学校,他发现同学们课后都忙着完成各种作业,似乎无人关心他的到来。两星期过后他还没交到新朋友,在学校总是独来独往。“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成绩一天一天下降。”家长说。后来,他们下定决心,重新把孩子送回原来就读的小学。
家住天河的外籍学生李华洋,在英国人学校读了三年后,转学到了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我儿子以前的同学来自40多个不同的国家,因为中国孩子少,他从来没有在学校学过中国古诗词。”李同学的父亲认为,身为中国人,他希望孩子能了解中华文化,所以他将孩子转到由中国人创办的国际化学校。
一哄而“上”国际校不可取
记者了解到,广州有38所有国际课程的学校,其中超过七成是民办校,大概一成是公办学校的国际班,其余则是一些国家举办的专门收国际学生的学校。国际学校收费昂贵,近七成的国际高中每年收费为10万—20万元,部分国际小学和国际初中每年收费也都超过了10万元。
广州民办教育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以来,插班生报名人数增加的现象也出现在广州部分国际学校,其个性化教育是吸引家长的原因。但是,并不是所有国际化学校都是香饽饽,也有不少新学校流失率颇高,家长选择时需擦亮双眼。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将获益发挥到极大,将伤害压缩到最小,需要每个人在更加全面了解情况后作出合适的选择。”
有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在考虑给孩子转学之前,应该先让孩子了解和接触新学校,重视孩子的意见,尽可能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延长心理缓冲和适应时间。孩子适应新环境期间,要耐心劝导孩子,及时消除孩子内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才能顺利过渡。
责任编辑: GD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