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吉媛媛
陪伴了观众59年的亚视,虽然惨淡落幕,但在59年的时间里也创造了华语电视的一段辉煌历史,制作过很多经典剧集,这些闪闪发光的过往,几代观众朋友和亚视一起见证。
4月1日亚视正式停播,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忆往昔”,一部部经典剧集的海报、一个个鲜活的经典角色剧照、一段段充满人情味的点滴回忆在微博“洗版”。亚视熄灯之后,多位亚视的忠实观众和《信息时报》记者分享了他们与亚视的故事——亚视,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文化影响
《大地恩情》更新了对风俗的“知库”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亚视前身丽的电视台成为了广州观众接触香港电视的一个重要窗口,从未见识过的粤语电视剧和粤语节目,让母语为粤语的广州本土观众感到既兴奋又新奇。
观众李先生说:“那时候收看丽的没有正式的渠道,大家都在天台竖一根天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场面还是蛮壮观的。看到粤语电视剧很兴奋,因为广州很少能看到粤语的节目,所以不管好不好看,当时觉得有得看就很满足。”
新事物的到来更新了很多人在文化层面上的“知库”,电视剧里的剧情走向、台词设计都深深影响广州的观众。观众袁先生回忆说:“《大地恩情》这部剧让我们知道很多习俗,比如结婚的时候,媒婆给新娘梳头的时候要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就是看《大地恩情》得知的。”
多年过后,很多当时年幼的观众已经忘记了某部电视剧说的是什么故事,但一些新奇的情节却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观众萧公子说:“小时候看《大地恩情》,第一次见识到了浸猪笼、卖猪仔到旧金山等情节,那时候我才3岁,还是很震撼的。”
追剧狂潮
《大侠霍元甲》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在香港电视文化传入广州的初期,武侠剧《大侠霍元甲》(内地引入后片名为《霍元甲》)成功地“燃”起了广州观众们的追剧狂潮。
袁先生说:“当时广州人很少有得看武侠片,天线信号不是很好,即使飘着雪花,大家还是喜欢追着看。我记得这部剧在中午时段还会重播,但是我们要赶去上学,每天中午只能听完了片头曲再飞奔到学校,也觉得很过瘾。”
《大侠霍元甲》大结局时,广州还出现过万人空巷的场面。袁先生说:“那时候我住在德政北路,大结局那晚我从家里6楼往下看,平时热热闹闹的街道空无一人,大家都去看《大侠霍元甲》了。”
在没有互联网的上世纪80年代,看电视成为大家的主要消遣方式,当时的“爆款剧”远不止《大侠霍元甲》。为了保存对剧集的珍贵记忆,当时电视剧的衍生品——小人书也十分盛行。
观众小花分享了她的私家珍藏,她说:“那时候觉得好看的电视剧,没有办法像现在一样在视频网站上二刷,所以我们就会买很多小人书,一次又一次地翻看。”当时小人书的价格不菲,一本卖到4毛钱,光《大地恩情》这部剧,就出了十几本。
人文关怀
《肥猫正传》扶正了少年们的“三观”
60后、70后的亚视观众,大多受《大侠霍元甲》、《精武门》等武侠片的影响较大,接受的是讲究道义的武侠情怀,而80后、90后观众则更多地接收到了亚视的人文关怀。《肥猫正传》、《他来自潮州》、《再见艳阳天》等剧都有直戳观众心窝的功力。
观剧的时候被煽动落泪,但看完后的影响却是一生的,因为这些经典剧目在帮你扶正“三观”,让你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好青年。
观众子健说:“小学时看《肥猫正传》很感动,当时班级里有一个智障的同学,平时大家都对他不理不睬,避之不及,这部剧播出了以后,很多人都会去关心他,毕竟是小学生,容易被电视剧感染。”一部良心作品对于观众的影响力,有时候胜于教科书。
童年“玩伴”
“僵尸”和我们的童年有个约会
上世纪90年代,亚视推出了“约会”系列的不同题材电视剧,比如《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我和僵尸有个约会》,这些剧目不但是亚视打赢收视战的有力武器,还是很多90后的童年“玩伴”。
观众山山说:“小学的时候《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很火,同学们都在学里面的台词,比如‘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诛邪’等口令,我们课间就会说来玩,直到现在我都还有一个微信好友群的名字叫‘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
除了自制的剧目以外,亚视购入的很多卡通片也对80后、90后影响深远,比如《男儿当入樽》(内地译为《灌篮高手》)、《蒙面超人》(内地译为《假面骑士》)、《乱码1/2》都是大家的童年陪伴。观众萧公子说:“以前看了《男儿当入樽》很热血,都去打篮球,长大了以后,我去日本时还特意去动画片里的场景朝圣,在樱木花道和晴子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拍了一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