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 黎明《广州港》 黎明
《圆梦瞬间》 许群波《圆梦瞬间》 许群波
《与鸟同飞》 曾成钢《与鸟同飞》 曾成钢
《回—萌生》 吴省奇《回—萌生》 吴省奇
《双结》 黎日晃《双结》 黎日晃

  公共雕塑,是城市空间中凝固的史诗。

  1949年以来,以《五羊石像》《孙中山像》《广州起义纪念碑》《开荒牛》等为代表,岭南雕塑艺术家们以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作样式,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的典范之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大举推进的当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黄埔区政府、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时代华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公共雕塑大展”,自近日起到1月28日在广州黄埔区图书馆举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举行的大规模城市公共雕塑专题展,本次活动既呈现了粤港澳地区的雕塑成就,又邀请到来自全国尤其是八大美院的雕塑名家作品参展。展览也将实现“1+N”模式——在黄埔图书馆展出后,将移师广州大剧院展出。开幕式上,雕塑家们还倡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公共雕塑发展联盟;开幕式后,又举行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雕塑家、理论研究学者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发展前景,积极建言献策,吹响了铸造未来的集结号。

  定位:

  广州应充当推动大湾区

  公共雕塑发展“领头羊”

  很多城市都渴望有自己的地标,而这些地标往往就是以公共雕塑形式呈现的。譬如,到了丹麦大家都不会错过《鱼美人》,而来到广州,人们少不了要看看尹积昌等几位先生合作的《五羊石像》,去到深圳,人们总要看看潘鹤先生创作的《开荒牛》。“可见,广州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自现当代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中国一流的雕塑家,广州的雕塑教育在全国也是领先的。”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在开幕式致辞中如是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吕品昌也谈到,粤港澳地区经济基础一直比较好,使得公共雕塑发展非常顺利,一直走在中国公共艺术创作的前沿地带,起到引领作用。“尤其在广州,有一批优秀的中国早期公共雕塑实践者,比如潘鹤先生、梁明诚先生等。”

  而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鲍海宁还留意到,广州的个人雕塑公园的数量在中国可能是最多的。无论是潘鹤雕塑园,曹崇恩雕塑园,梁明诚雕塑园,还是广州雕塑公园里的尹积昌雕塑园、唐大禧雕塑园,在业界都耳熟能详。“这些雕塑园,客观上推动了当地公共雕塑文化的建设。同时,相对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广州与港澳地区有更多内在的联结,文化上特别是语言上、生活习惯上息息相通,有利于推动审美上形成共识,因此,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公共雕塑发展联盟是顺理成章的事。”

  正是基于广州掌握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书记龙翔提出:“广州在此次提倡成立的联盟核心团队中充当领头人的角色更适合。”这样将有利于联盟起到调剂和整合资源,推动整个大湾区公共雕塑发展。

  目标:

  打造世界级的舞台 要唱就唱最好的戏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共雕塑建设中,粤港澳地区做得非常出色,但随着国家大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无不提到在新一轮城市更新升级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雕塑建设,应该更加具备国际化视野。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马钦忠认为,要把公共雕塑提高到当代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战略高度看待。“不仅仅是拿几件作品参展,而是请全球相关艺术家共同参与,以广深为中心形成一个国际雕塑的年度展或几年度的展览。通过这一平台甄选出有影响力的好作品参与到城市空间布局中去,让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继续扮演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作用。”马钦忠还强调,不要想到就做,不要只是城市的一种点缀,而是要通过一个制度化的方式,将公共雕塑纳入整个城市发展历程中去,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空间成长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去进行规划,再逐渐一个一个落地。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也表示,如果要把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雕塑做好,就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大湾区本身,而是要面向国际,把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公共艺术平台做成一个全世界的舞台,让大家都到这儿来唱戏,成为一个全世界最好的舞台。“如果只是广州、香港、澳门的人在这唱戏,那你就是个地方戏。要唱就唱最好的戏。”

  的确,尽管今天要着力强调民族文化、民族个性,但只有融入世界文化当中,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力,才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就像本次大展,既需要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师名家支持,也期待国际上的好作品加入。“我们也不能只靠几个本土单位来建设广州的公共雕塑,需要各种文化融进来,才能更好地彰显国际范。”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陈克如是说。

  制度保障避免“菜雕” 融入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落地:

  20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过一次城雕热潮,留下了不少好作品,也诞生了一个调侃性的词语——“菜雕”,指那些不伦不类,不能为城市增光添彩的所谓公共艺术。因此,知名美术评论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表示,本次粤港澳大湾区公共雕塑活动,可谓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雕塑艺术的一次升级,对于项目的落地,要有一些规章制度进行保障。“我在中国台湾地区参加过几次类似的活动,感觉到他们对作品的评审,对公共艺术资金的使用,都很严肃,组织方方面面的人员进行评审,值得借鉴。”

  另外,对当下公共雕塑创作本身存在的问题,皮道坚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俞畅持同样意见:“我们的很多公共雕塑,只是把架上雕塑放大了找一个地方搁在那里,没有考虑到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次大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雕塑升级活动中,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

  中山大学教授、评论家杨小彦也提到,其实可以考虑通过某种形式的临时摆放,来让公共雕塑作品获得市民的认同。“我记得美国旧金山市政府门前曾放过一个雕塑,两年后撤掉了;温哥华市中心地铁站的出口也放过一个,两年就换了。这种方式既可以让艺术家有更多的展示机会,也会让雕塑家对空间作品有更多的责任感,不会仅仅将自己定位为‘接活’的。”

  无疑,在地性、临时性、开放性和传播性,是未来公共艺术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公共雕塑发展联盟一旦成立,理应肩负起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公共艺术的文化换代做出表率。正如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中所说的:“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公共雕塑发展联盟,核心目的是推动城市的文化和艺术建设,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精神,为城市带来活力。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也是世界未来都市发展的一个方向。”

  佳作点评:

  本次展出的60多件作品,佳作纷呈,可谓是一场雕塑盛宴。为此,本报特别邀请本次展览的主策划、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群波对部分作品进行点评,让大家对公共雕塑有更直观的认知。

  1、《与鸟同飞》 曾成钢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通过简化飞鸟造型的手法,塑造强有力的翅膀,给人一种扶摇青天的振奋感。

  2、《广州港》 黎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副院长)

  将繁忙的广州港各角度照片,以集装箱组合的样式呈现;将码头桩趸夸张地与缆绳和巨轮相连,象征广州与世界相连,与时代同步;将浮雕版画化,将版画金属化,将平面立体化,呈现出雕塑的当代样态。

  3、《海风》 梁明诚

  (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

  诗意地展现了少女在海边如沐春风的舒畅感受。

  4、《圆梦瞬间》 许群波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作品通过游泳比赛的姿势、动作组合,结合相机镜头调焦环来表达“圆梦”之意。既表现了中国体育的游泳项目在世界诸多赛事中取得好成绩,更寓意今天的“中国梦”。

  5、《双结》 黎日晃

  (香港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作品简洁地表达了团结一起、展翅飞翔的内涵。

  6、《回—萌生》 吴省奇

  (澳门雕塑学会会长)

  作品创意源自公园树下拾起的种子壳,它完成了保护种子的使命后回归尘土;种子则延续着生命的繁衍……

  7、《落雨大》

  杨学军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作品因广州童谣“落雨大、水浸街……”意境而生,彰显广府文化情怀,展现人与自然共存相依的生活理念及兄弟朋友之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感。

  (文章来源: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