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图书馆开幕,会场外设立的纪录片节标牌。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图书馆开幕,会场外设立的纪录片节标牌。
《高山》海报《高山》海报
《尺八·一声一世》海报《尺八·一声一世》海报
《尺八·一声一世》放映后,导演、主角与众多观众拍大合照。《尺八·一声一世》放映后,导演、主角与众多观众拍大合照。
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在广州图书馆开放揭幕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在广州图书馆开放揭幕

  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昨日开幕,已经72岁高龄的卢绮萍第一次参加纪录片节要追溯到2003年:“那时候从报纸上知道这个影展,我就开始去看,就在环市路上的蓝宝石影院,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15年来,像卢阿姨这样与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共同成长的影迷数不胜数,走过16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国家文化名片效应显著,而全年永不落幕的“金红棉”影展,更是为这座城市培育了一批成熟的纪录片影迷,每年12月去广州看纪录片,早已成为全国纪录片影迷的普遍认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岸(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金红棉”影展成全国最大规模影展品牌

  广州人爱看纪录片,并非无据可依。据爱奇艺统计,近两年广州观众观看纪录片总时长已经超过了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一。相关IPTV运营机构的数据也显示,在IPTV平台上纪录片的收视率统计,广州也是在全国前列。广东连续16年成为全国第一票仓,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功不可没,其中,纪录片电影在广州地区也有非常可观的票房收益。

  广州人懂得纪录片,与这座城市有着一个走过16年光辉历程的国际纪录片节密不可分。其中,“金红棉”影展作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展映活动品牌,是当前国内唯一贯穿全年的纪录片展映活动,也是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纪录片影展品牌。从2012年创立时只有1个影院作为放映点,到如今发展到25个影院和艺文空间,展映影片从最初的7部到今年的60余部,2部为全球首映、16部亚洲首映以及6部中国首映,同时还有23部影片主创亲临现场交流。广州观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率先与全球纪录片行业前沿接触。在短短四年里,“金红棉”影展共有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部优秀纪录片参与广州、北京、上海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的展播,截至2018年6月,共计展映1793场,展映纪录片316部,线下覆盖超过50万观影人群。

  除了每年12月的节展,平时每个周日,“金红棉”影展也不间断地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纪录片免费展映,打造全年永不落幕的光影盛宴。2017年,广州图书馆免费惠民展映已达42场,覆盖观众超8400人次,总体上座率达到80%。四年来,广州图书馆周日公益展映活动总体上座率从30%逐步稳定至80%,成功策划80余场映后交流,邀请超过90位导演、影片主创、专家学者等与观众进行影后交流。

  本届“金红棉”影展策展人钟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影展选片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日常展映,还保留了年轻人最喜欢的“通宵场”,还在影院新增“午夜场”、VR纪录片展映以及露天嘉年华等。其次,在展映主题上更为细分,特别根据社会热点和纪录片主题内容策划了9大单元:“让观众按照不同单元划分按图索骥,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观影场次。同时在影城的选择上主要围绕着广州图书馆APM沿线,方便观众赶场。”钟康说。

  “广州之夜”

  打造“首映在广州”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申卉 通讯员穗外宣)昨晚,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首映在广州”——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之夜”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

  在“广州之夜”上,大型户外纪录影片《高山》进行了亚洲首映,同时借此机会,广州全新推出“首映在广州”系列文化品牌。据介绍,“首映在广州”将依托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平台集聚功能,着力在传播中国故事、传承文明、联结中外、沟通世界方面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让广州成为全球大片登陆中国的第一站,将“首映在广州”打造成广州一张闪亮的国际文化名片。

  《高山》在广州全球首映

  昨天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之夜”首映礼以影片《高山》开场,这部由戛纳影帝威廉·达福配音的史诗级登山纪录片,将高山风光与音乐完美结合,将人类对高山的敬畏、向往和征服欲杂糅在极致的美景中,在纪录片节的初评、复评和终评过程中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导演詹妮弗·皮多姆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讲述的不只是登山,而是勇气和热爱这一人类的共同情感,所以无论哪国人民都能够感同身受。这次能够来到广州纪录片节,尤其是在美丽宏伟的广州大剧院举行首映礼,她感到非常兴奋,并希望今后能带着更多影片来到广州。“在澳大利亚,很多重量级影片都在悉尼歌剧院举行首映,所以能够在广州大剧院举行首映,我感到非常荣幸。”

  打造大片登陆中国第一站

  随着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选择在这个平台进行首映,将广州作为影片放映、推广的第一站。借助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这一国际化、高规格的大舞台,“首映在广州”从纪录片出发,致力于形成“要首映,来广州,看首映,更要来广州”的城市文化品牌效应。

  将来,主办方还计划不断壮大“首映在广州”这一文化品牌,并根据市场及观众的需求对展映影片做出更高水准的筛选,或不局限于纪录电影的题材,吸纳更多不同类型的影片,为广州这片影视热土奉上更优秀的作品。

  开幕电影

  《尺八·一声一世》 一票难求

  前晚,2018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幕影片《尺八·一声一世》全球首映。影片以溯源尺八历史,探访当代尺八人,描绘了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尺八爱好者和尺八人,如何在滚滚商业潮流中固守本心。

  影片放映前曾一票难求,而放映现场更是座无虚席。观看过程中现场观众屏气凝息,沉浸在尺八营造的音乐世界里,一直到影片结束后仍久久不能回神。而网上也有不少网友询问该片是否还有其他观影场次?据了解,该片在本次纪录片节仅此一场,但后续会有院线上映计划。

  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后纷纷赞赏:“电影很打动人”。也有年轻人表示,透过影片第一次认识了尺八这种乐器,“原来这是从咱们中国走出去的传统文化。”

  “铁粉”

  72岁阿姨从观影者变身城市记录者

  多年来的日积月累,让纪录片节逐渐累积出一批“忠实铁粉”。从周末展映或是高校巡展,十多年来一直追随“金红棉”影展,卢阿姨从一个观影者,逐渐成长为这座城市的记录者。从最初只是简单地使用“绘声绘影”软件剪辑生活照片,到2015年开始试水纪录片,与80岁的老伴背着器材到处拍摄。纪录片,早已成为卢阿姨生活的一部分:“一开始对拍摄一窍不通,后来我去图书馆借了60本书,全是关于纪录片如何拍,如何剪,后来又去暨南大学上了两学期的公开课。周末,‘金红棉’影展也会举行讲座、课堂,学习如何做手机拍客。就这样一边拍一边探索,不懂的问题就上网百度。”

  在拍摄期间,卢阿姨曾遇到不少困难,为了一个完美的全景镜头,她坐着水巴从黄沙码头到白蚬壳码头来回三遍。还有一次跟爱人爬到33楼的天台拍素材:“拍完下楼时,门啪的一声就关了,楼梯全黑了,没有光线,我就这样和老伴互相搀扶下楼,一不小心就会滚下楼。”然而,重重困难并没有吓退卢阿姨:“不拍好像全身难受。”她想为这座城市留下影像记忆:“有一次遇上快日落时,刚好顺光,我在水巴上拍到了蓝色的珠江水,现在这些镜头拍不到了,这条航线已经停了,这些镜头都太珍贵了。”

  如今卢阿姨自己拍、自己剪、自己写解说词,还利用广州图书馆的免费配音设备为作品配音,现在她的作品还被送去参赛:“我真的很感谢金红棉影展,在这里我认识了纪录片,学会了如何拍纪录片,真的很幸福。”

  数说

  纪录片节

  从2003年仅有14个国家和地区、100多部作品参会的活动,到2018年共收到来自五大洲122个国家与地区的4542部/集作品参评参展,比肩世界一流影展。走过16个年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经逐步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纪录片专业节展。

  2003年:广州首开国内先河,举办了首届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国际研讨会和中外优秀纪录片展播活动,10多个国家和地区147部影片参评。

  2004年:更名为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3个国家和地区的115部影片报名参会。

  2011年:56个国家和地区、683 部作品参会。2011年大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2012年:65个国家和地区的 1488 部影片报名参加。2012年首次设立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

  2016年:参展国家和地区:111个,征片数:4059部/集,参会人数:2376人,签约额:3.96亿元人民币。方案预售环节则首次创立“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推动“中国故事”走向国际舞台。

  2017年:参展国家和地区:113个,征片数:4239部/集,参会人数:3014人,签约额:5.19亿元人民币。

  2018年:截至目前,本届纪录片节的参会人数为3115人,参会机构有666家。

  影迷

  从外地打“飞的”到广州来看片

  对于广州市民来说,“金红棉”影展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活动。而对于全国的纪录片影迷来说,12月去广州看纪录片,早已成为一种默契和共识。12月8日,今年首场“通宵场”在海珠区树德之光美术馆举行。相比去年,今年的放映空间大了,来的人也更多了。主办方告诉记者,从当晚11时至次日早晨7时,一连看四部纪录片,只需要120元。

  从昆明来的白领小张,临近影片开映前才匆匆赶到,原来,他刚刚从昆明飞到广州,为了这一次观影活动,他专门跟单位申请调休,打“飞的”过来,看完电影就要马不停蹄地飞回去。千里迢迢赶到广州就只为了看四部电影,听起来有点任性,但在小张看来,能和一群爱电影的人一起熬夜看电影,连刷四部平日在院线里看不到的影片,这样做很值得。而现场的状况更是出乎他的意料,影迷们有序地排队进场,观影过程也很投入,原本以为会有不少人因为熬夜打瞌睡的他,发现身边的小伙伴们个个看得入神,让他不禁向记者感叹:“广州这座城市的影迷氛围真的太棒了!”

  除了通宵场外,今年“金红棉”影展还首次举办了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户外山地影展。现场,上千观众无惧12℃低温,冒着寒风聚集在美丽的广州塔下看露天电影,其中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影:“我还怕孩子嫌冷,结果他看得聚精会神不想走。”有家长说。

  行业新趋势

  今年“爆款”几乎被新媒体“承包”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岸、曾俊)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最大变化是新媒体强势亮相参会,融媒体成为节展上热议的方向,国内主流的新媒体机构都来了,他们带着资金、项目和平台到节展上进行展示、推荐,很多项目都是首次发布,也出现了不少中外联合制作的大项目。

  昨日,“当纪录片遇到融媒体的跨界发展”主题论坛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行,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500多位纪录片业内人士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金红棉影展首设优秀新媒体纪录片评优项目,探索纪录片行业在融媒体语境下的新发展。本届“金红棉奖”评审、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透露,今年参展的新媒体影片颇具看点,出现这一现象,也是近年来纪录片行业新媒体崛起的一个反映:“新媒体崛起是最近一到两年非常突出的现象,今年火遍大半个中国的纪录片几乎都来自新媒体。”今年的参展商中有很多是新兴当红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今年特装展位数量比往年多了整整一倍。据主办方透露,多数新媒体平台都是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这一变化在今年特别明显。”

  近年来,新媒体对纪录片的投入、出品比往年大幅度提升,内容也更为优质,《风味人间》《人生一串》等新媒体纪录片成为互联网“爆款”,融媒体成为纪录片行业新语境。2018年,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刷爆朋友圈,成为年度最火的纪录片。第一轮首播,该片播放量超过3000万,网络评分高达8.9分。网友纷纷感叹,“《人生一串》拍出了中国人最熟悉的深夜食堂。”

  与此同时,《风味人间》同样广获好评,节目画面诱人、美食馋人、故事动人,被很多网友誉为真正下饭的节目。影片导演陈晓卿因为执导《舌尖上的中国》而闻名,他找了一帮原来“舌尖”的班底创立公司。据悉,《风味人间》的总投入是过去该平台所有纪录片投入的两倍,团队拍摄涉猎范围也更广。《风味人间》一共7集正片+1集花絮,单集50分钟,体量、篇幅严格按照国际纪录片的常用规格。

  南派纪录片领军人物马志丹表示,“纪录片内容取向上可以有苦难,但不要过分苦涩,要积极阳光,给年轻人很好的引导,审美上必须深入人性的细腻深处,展现人情味和人性温度,这样让普通人有共鸣”。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晓鹏认为,目前,纪录片的受众已经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显著特点,因而纪录片的生产也必须互联网化和年轻化,“因为看纪录片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