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大牌医生出来多点执业了。近日,近30位广州妇儿专科的医生集体“走出去”,利用空余时间到诊所执业,与公立医院“多看一个病人不够吃一碗面”、高峰期一天看百多个病人的现状相比,诊所专家门诊开价800元,看诊时间可达30分钟以上。

  多点执业放开一年半,少数公立医院的医生尝鲜,以深圳为例,只有5%的医生有所行动。有医生多点执业不愿意告知医院,也有人宁可“走穴”,多点执业的“玻璃门”依旧存在。

  A探路

  产科名医多点执业,门诊费800元

  近 日,广州诺亚医疗私人医生诊所正式开业,在医院悬挂的“出诊信息”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主任张广兰的名字赫然在列。她从事妇产科临床、科研和教 学工作达10年,在广州孕妈圈中颇有口碑。在诊所,她的专家门诊价格为800元。开业当天,她因为有手术,并未到达现场。记者了解到,她的多点执业手续已 经办理完毕。

  张广兰并不是此次唯一一个“走出去”的医生。跟她同批多点执业的广州医生有近30名,主要来自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儿科、超声科,几乎都是行内的知名医生。他们的大幅宣传照也张贴在诊所打眼的位置。

  诺亚医疗董事长苏伟与张广兰的接洽花了整整一年多时间。他最初接洽四五十位医护人员,最后过半应承,“要把顶级医生拉过来,每一个都很难。”

  12名超声医生集体“走出去”

  超声中心的潘医生是其中之一。他的第一执业点在广州市一家大型的三甲妇幼医院,3月份时,通过朋友的介绍,他收到了诺亚医疗的邀请,但最初的接洽却让他产生了疑虑。“刚开始他们觉得超声科室只是配合临床科室的辅助科室,并没有完全认可超声医生的价值。”

  四 五次的意向性沟通后,诺亚医疗认可了超声医生的价值,决定将超声作为特色,成立超声中心,潘医生觉得“这事情可以做了”。他和同样来自妇儿专科医院的一些 超声科医生私下交流,希望将他们“拉进来”成立超声中心,另外11个超声医生都答应了,“我们私底下都有共识,要尝试做出改变。”在这之后,多点执业的手 续一切顺畅,医院超声科及医务科的领导并没有表示反对。

  B现状

  公立医院“多看一个病人不够吃一碗面”

  在本月,超声中心马上要开始运作起来,按照行内的评价,这个团队代表了广州产前超声的顶级水平。团队的12名医生将轮流排班,保证每天都有医生在诊所坐班,一个超声医生在保证本院工作的前提下,基本上一个月可以在第二执业点工作3天。

  在 医院,潘医生的5个工作日的工作爆满,“产前超声一天18个,妇科超声100个都有,手上拿着探头一直停不下来,多做一个病人都不够吃一碗面。”张广兰亦 是如此,在高峰期一天甚至要看160个病人。而在诊所,工作量会少于公立医院,能提供更细致的诊疗,而薪酬也会优于公立医院。

  当 然,薪酬只是选择多点执业点的基本条件。在与诺亚接洽之前,潘医生曾接到多家私营医疗机构的邀请,开出的薪酬更有吸引力,有些医院的声誉让他止步,大部分 时候,他还是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打造属于超声科的“品牌”,“绝大多数病人只有看了报告单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我们想让超声医生像全科医生一样,以团队的 形式走向前台。”

  C改变

  首个医生集团执照诞生,“试图改变目前医疗生态”

  而在一百多公里开外的深圳,最初“吃螃蟹”的两位多点执业医生又迈出了一步。

  2015年5月,珠江新城出现了广州第一批“私人医生工作室”,试图打造医生品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林锋的“林锋胃肠肿瘤医生工作室”及中山六院谢汝石副教授开办的“谢汝石医生工作室”就在其列。

  2016 年年初,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向两位医生发出邀请,希望“私人医生工作室”集团在深圳成立公司总部以及建立名医诊疗中心。3月8日,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 ———“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经批准正式诞生,公司董事长为林锋,谢汝石任CEO。对此,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评价:是医生多点执业的 一个有力突破口。

  谢汝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集团已与近300名医疗专家领衔的覆盖20多个临床学科的医生工作室完成签约,工作室多在广州,副主任医师占80%到90%。

  林锋认为,医生集团试图改变目前的医疗生态,“现在大家都说医生没有发言权,医生的收入都是偏低的,还有部分是灰色收入,我们要通过市场评判,去除灰色,让医生集团有谈价的权利。”

  而 当时被称为“岭南三剑客”的另一位医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子谦医生,在第一执业点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仍在他的“张子谦颈肩腰腿痛医生工作室” 多点执业。在工作室,病人被称为“客人”。目前,他一周会接待5-6名客人。在公立医院,他的挂号费是7块钱,由于候诊人数多,往往几分钟看完一个病人, 在工作室,诊金都是500元起,首诊时间都是在30分钟以上。他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由于工作室的医患沟通及治疗时间更宽裕,治疗内容也有差 别,就诊体验也更好,病人零投诉”。

  D瓶颈

  新规执行年半,仍有医生认为“敏感”

  医生多点执业的呼喊已持续多年。在2015年前,广东的多点执业已试点五六年之久。尽管当时已经有数千人申请,但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点执业。因为它大多是体制内不同公立医院之间的合作,互相坐诊而已。

  2015 年3月,广东开始执行多点执业新规,不用所在医院同意,只要报备就能去其他医院行医。知情人士称,多点执业的政策,是作为民营医院发展的配套政策存在,它 试图解决医师“执业权限”的问题,令医生私下“飞刀、走穴”阳光化。在“副高医生当主治用”的环境下,多点执业试图实现医疗资源合法有效流动、优化配置, 同时,也要实现医生的个人价值。当时,媒体将此称为“松绑”,一片“欢呼”。这种多点执业也被称作“一只脚探路,一只脚留在体制内以作退路”。

  记者从广东省卫计委了解到,目前省内还未对多点执业的人数做一个完整统计。根据深圳市卫计委的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25日,深圳市多点执业人数共计1851人,这与全市3.5万的注册执业医师相比,仍是很少的一部分。

  记者调查也发现,一年半时间已过,虽然不少人已迈步探索,但在业内,“玻璃门”却依旧存在。

  在谈及多点执业时,部分医院的领导及医生仍认为这是个“敏感”的话题。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记者了解到,本年度有效的多点执业医生只有三五个。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相关人士称:“可以肯定的是人数不多。”

  而在另一大型三甲医院,其医务科工作人员称,来医务科备案的多点执业的医生只有两位,“但有很多不愿意来的呢,不愿意让医院知道。”深圳市卫计委医政处副处长李林也说,多点执业的人数远不止登记的数目,有的医生并没有来备案。

  多点执业顾虑多,医生宁可“走穴”

  顾及第一执业点的感受,是部分医生“走出去”的阻力。“从情感上来说,医生都会有些顾虑,作为院长来说,不一定希望自己医院的医生,特别是有名的医生再去第二执业点。”苏伟在邀约公立医院的医生时,对此颇有体会。

  潘医生做决定之前,也考虑过一种可能性:第一执业点的医院可能通过各种措施阻碍医生多点执业,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个跟医院的理念有关,如果医院很担忧医生都跑了,可能设置限制条件,但这种方法对医院是反效果,为难不如支持来得有效。”

  和 睦家广州诊所医疗总监夏凯莉说,因多点执业存在瓶颈,和睦家采用的仍是合法的“会诊”形式。她分析,多点执业对于供职的医院来说,是“私活”。如果用正常 工作时间,会侵犯第一执业点的利益,如果用业余时间,会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还有隐形的,比如会不会被领导认为是一个不可委以重任的人?会不会丧失行政 上升通道?”

  有医生透露,很多同行宁可“走穴”,不选择公开执业,一方面,走穴可以“跑场子”,去更多的点。另一方面,也有医生不希望第一执业点的院长“难做”,“走穴的话,院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林锋则认为,要多点执业,一方面医生要有技术与能力,能得到病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医生也要搞清楚多点执业的定位,“究竟是要干什么,为多点执业而多点执业,绝大多数没有多大的意义,关键是能发挥你的价值,比如建立个人的品牌。”

  医院与医生该如何订立“契约”

  医院管理层也有自己的“苦恼”。一位医院管理层人士称,执业医生如若将部分原本的工作时间花在第二执业点,工资如何打折?院方在执行层面上也存在困境,“如果政府主管部门有具体指引,这一切更好处理。”

  “医院应该不要怕医生流失,但是医院和医生要建立一个协商机制。”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喜琢也如是说。

  张子谦也认为,可以参鉴香港的做法,在跟公立医院的劳动合同上明确规定,如果60%的时间在公立医院上班,薪酬也要打全职的六折,剩下的时间由医生自由支配。他也希望,政府部门出台指引,明确医院与医生各自的责权。

  《广 东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今年4月已在卫计委官网征求意见,记者了解到,这一办法近期或将出炉。但这一办法并没有对医生和医院的“契约 关系”进行细化。知情人士称,这一办法部分是沿用国家的“口径”,赋予医院自主权,如果太过统一反而不利于医院操作。

  对此,林锋认为,“契约关系”可以由医生来跟医院“谈”。但也有医生称,大牌医生可以谈,但并非所有其他的医师都有谈判的“资本”。

  深圳市的罗湖区人民医院则先行一步,制定了《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从多方面进行规范,其中规定,医师申请在正常工作日外出多点执业时,人力资源部将根据薪酬水平按执业天数扣除相应比例的一切福利待遇。

  E改革

  “去编制化”,深圳3万医生或打破铁饭碗

  深圳儿童医院李医生道出苦衷:目前的多点执业其实并没有使医生真正获得自由,医生始终附着于公立医疗体制的身份管理及其相应福利,无法摆脱“单位”的约束,是多点执业开展的最大阻力。“现在一名儿科医生要干4个人的活,我光门诊就看不过来。”

  “在目前的机制和体制下,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对任何一个公立医院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孙喜琢说。

  廖新波认为,解开医生单位人的枷锁,有两把钥匙,其中一把就是人事制度改革,使医生脱离人事关系。

  对 此,被称为中国改革试验田的深圳跃跃欲试。2015年6月,《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深圳的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 取消行政级别,改革后,深圳市公立医院将彻底打破医生的“铁饭碗”。未来3年内,深圳将有近3万医生与编制脱钩,成为“自由人”。

  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切断编制“后路”,医改这盘“大棋”才能走活。而从长远来看,去编制化应该能增加医生流动性,促进多点执业。

  深 圳市卫生计生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说,医生要实现多点执业有几个前提条件,即医院必须要管办分开,医生必须是自由人,以及必须要有多元化的办医体 系。“要想多点执业成为一种常态,必须规范多点执业管理系统,建立医师执业的自律制度和医生专业技术评价制度,用行业的机制、资历规范和约束体制,来保障 多点执业顺利运行。”

  统筹:阳广霞 柴华

  采写:南都记者阳广霞 陈铭 喻映雪 实习生徐娇洋 通讯员深卫信

  “松绑”之路

  ●2015年3月,广东开始执行多点执业新规,媒体将此称为“松绑”,一片“欢呼”。这种多点执业也被称作“一只脚探路,一只脚留在体制内以作退路”。

  ●2015年5月,珠江新城出现了广州第一批“私人医生工作室”。

  ●2016年3月8日,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经批准正式诞生,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评价:是医生多点执业的一个有力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