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省城大医院的普通外科教授,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9年如一日自驾车远赴清远基层医院义务坐诊帮带,他的车被当地同行戏称为“转诊专车”;一名儿童脑康复专家带动了一帮致力帮助残障孩子康复的义工团队,她的群体叫“爱心加油站”;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总是想着为女儿病区里的孩子们缝制康复用具做点好吃的,她的饭菜叫“姥姥小灶”;一个打小就跟着父母在病房穿梭业余时间陪患儿们康复训练的小伙,他最自豪的是被孩子们称为“蜘蛛侠哥哥”。这就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厉周、方素珍教授夫妇一家,和来自各地的患者、义工粉丝之间谱就的医患佳话……
9年帮带情缘和“金牌医托”
“厉教授,谢谢您!”“厉教授,你可要常来啊”,2016年6月22日下午,在清远清城区卫计局、清城区人民医院专门组织召开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厉周教授事迹座谈会”上,当地同行、患者和家属纷纷讲述着这个广州大医院来的医生的故事。响应省政府卫生帮扶的号召,珠江医院2008年与二级综合医院——清城区人民医院签订了一年半的对口帮带协议,厉周教授是帮扶队伍中的一员。2009年下半年,厉周教授按组织安排圆满完成了帮带任务,却并没有结束这一段“帮扶情缘”。 作为综合性教学大医院的一名科室副主任,厉教授身兼医教研多重繁重的工作任务,然而,每到周末,他却总是风雨无阻自驾车赶到清城医院,迎接他的是诊室外排队候诊的患者,还有病房中急待手术的当地病人。9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帮扶专家轮换走了,但厉周教授却一直坚持,他半月一次的门诊成了当地知名诊室,很多人宁愿排队也要等到他出诊。清城区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刘武介绍,在厉周教授多年的帮带指导下,该院陆续开展了标准甲状腺癌根治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腔内治疗、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胃癌根治术等新技术,填补了该院多项技术空白。“厉教授医术高超,和我们的关系亦师亦友。”说起厉周教授,刘武竖起大拇指:“他和我们一起查房、手术,看到我们做得不到位的会一遍遍不厌其烦教会我们为止。”
基层医院设备、技术跟省级大医院有较大差距,有的病人在基层医院做不了手术,有时只能往上级医院送。厉教授告诉大家:许多病人的病情刻不容缓,危急病情更无法舟车劳顿,许多人可能转诊路上就会出生命危险,无法转院的种种无奈常常耽误了治疗时机。这,也是他坚持这么多年来基层帮带的原因。他说:“偏远地区往往是一人得病,全家致贫,看个病真的不容易。我是农村出来的,最能体会这种难处,尽自己能力为大家做点事是应该的”!
9年来厉周教授往返广清两地近40000公里,诊疗当地病人7000多人次,主导大型手术400余台,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在帮带的同时,他还是当地同行和患者的“金牌导医”,偏远地区患者转诊往往找不到针对性的医院和医生,厉教授总是通过自己的资源,热心帮他们介绍联系广州相应的医院和医生,帮他们买药,成了当地患者求医问药的一条“绿色通道”,为省级大医院、基层医院多学科对接转诊搭建了桥梁。更多时候,为了帮当地困难患者省点钱,他的车成了患者转诊广州的专车,出诊返家时,他常常帮忙搭载需要转院的患者,带到广州送到联系好的医院。
清远市卫计局局长唐远强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厉周教授让我们本地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省级医院的专家医疗服务,大大减轻了病人远赴广州求医的成本,同时带动了我们基层医院外科技术的有效提升,堪称精准帮扶的典范!”
吉他弹唱“网红”和爱心义工团队
2017年春节过后,一段家属拍的病床边医生吉他弹唱视频,在各大媒体、网络转发,让厉周意外成为“网红”。而这个意外插曲,源于他的太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方素珍教授。
这个春节,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内,由于患有肿瘤影响了大脑情绪表达区域,大学生小叶术后二十多天了都不肯开口说话,家人焦急万分。他的主管医生找来了同学——普通外科副主任厉周、儿科脑康复专家方素珍夫妇会诊,方教授提出试试音乐疗法和感觉统合训练相结合的辅助疗法。2月9日,方素珍带着从美国带回来的专业感统刷子和医用振动棒,到病床旁擦刷小叶的皮肤和振动其四肢、背部、口唇周围,刺激他的关节、肌肉感觉,帮助康复。素有音乐特长的厉周带着吉他来到小伙床旁,为他自弹自唱起英文歌。“Edelweiss Edelweiss,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随着一曲声情并茂的《雪绒花》,令人惊喜的奇迹出现了,病床上的小叶由表情淡漠、意识朦胧到睁开双眼,嘴角慢慢有了微笑,突然开口跟着小声哼唱了起来,父母等家人喜出望外。厉周赶紧向小叶作了自我介绍,几遍下来,几番鼓励,小叶终于开口叫出了一个名字,就是“厉周”。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夫妻两个总是抽空约好赶到小叶病床边,一个弹唱一个帮助感统训练,小叶的状态越来越好,逐步恢复了语言功能,日前已康复出院。
这样的康复奇迹,在方素珍的职业生涯中见证了很多。作为儿童脑病康复专家,为帮助脑瘫、自闭症、脑发育不良等残障特殊儿童群体早日康复和慢慢融入社会,方素珍长期师从美国儿童康复专家Miriam,将美国一整套包含音乐、运动相关的康复理论率先引入到了广州,带领儿童康复团队强化最新业务技能,与治疗师、孩子一起在训练室摸爬滚打,切身观测每一个患儿的问题,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在努力为患儿提供专业临床治疗的同时,尽力用人文关怀、心理抚慰的方式默默无私地帮助这些特殊患儿和家长。夫妻俩为这些孩子提供义工服务16年,成为了医院远近闻名、众口皆碑的“公益之家”。他们还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带动特殊儿童家长,发动亲戚朋友和社会义工组织加入义工队伍,把小学生义工请进病房陪患儿训练,牵线义工上医院发放奶粉、送送玩具小礼品、为困难患儿筹款。同时牺牲了大量的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组织家长患儿们开展公园户外特训、“森林幼儿园”、游泳训练、操场球类等康复活动,牵头带他们精心编排舞台表演、六一文艺演出,组织义工每周两个晚上为病区孩子开设手工、美术等小课堂,教育家长把日常康复训练科目巧妙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调动了孩子主动康复的积极性,增强了家长长期坚持的信心,鼓励和引导家长和孩子们勇敢地融入社会。夫妻俩带领患儿、家长、治疗团队、义工两次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将特殊患儿及家长的真实成长故事带上了医院迎春晚会,节目大获成功。组织举办的特殊儿童六一文艺会演,更是吸引了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关注报道。
“最高龄义工”姥姥和“最帅义工”儿子
在方素珍、厉周夫妻俩发动的义工团队里,有两个铁杆粉丝和特殊成员,那就是方教授86岁的老母亲和21岁的儿子。老太太在家总是在这老花镜,多年来买来各种碎布头,手工缝制了几百个康复用沙包,部分分送给病区孩子们,部分放在科室治疗室使用。为了制作出不同重量和质地的沙包,她常常要女儿孙子在网上帮购买各种泡沫粒子填充物,出门时看到沙子、石粒也想着兜一包回来缝沙包。老人家心里老惦记着病区孩子,一听女儿下班回家讲起哪个哪个孩子困难,第二天总是早早起床上街为孩子买排骨、瘦肉、虾等,亲自下厨煲汤、包混沌、做煎饼,让女儿带到病房给孩子补充营养。有时遇到特别困难的孩子,更是主动提出由自己来负责孩子的加餐,让患儿和家长深深感受到了亲人般的体贴和温暖,病区孩子家长们亲切地称她为“姥姥小灶”。
夫妻俩21岁的儿子小厉是名大学生,钢琴游泳都一级棒,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经常业余时间到科室训练室为患儿们弹琴,鼓励特殊儿童学琴,配合治疗师训练,并积极参加妈妈的义工活动,为特殊儿童自编自演好看的蜘蛛侠节目,登台为孩子们的节目钢琴伴奏,一起去游泳池配合妈妈指导特殊儿童水中康复训练,或带领病区孩子们打蓝球,跟特殊儿童分享自己的健身体会,鼓励他们刻苦锻炼,强身健体。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厉周、方素珍伉俪一家以多年的身体力行践行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努力帮助雕塑着患者和特殊孩子新的人生。守望相助、感同身受的恻隐之心,在他人陷入困境时伸出的一双扶持热手,人性深处的爱与温暖,让他们成为了患者、家属和大家心中真正的“神雕侠侣”。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宣传处 胡琼珍 13724070686
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