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份责任,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人应彼此真诚相待。因为有了温馨的家,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有美丽。颜凯恒的家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有近百岁高龄的奶奶,有年逾七旬的父亲,还有懂事可爱的儿子。在他的家庭里,始终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等积级向上的氛围。颜凯恒也坚持百善孝为先原则来要求自己,并由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互相尊重,家人真诚相待

广告

  构建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和每个家庭成员奋斗的目标!夫妻两人在不同环境生长,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爱好,所以在一起生活难免会有不适应,会有摩擦,这就需要夫妻之间彼此多点宽容,多点谦让,多点谅解,做事多从对方角度考虑一下。在颜凯恒这个家庭里,夫妻之间互敬互爱。2005年底至2007年初,因工作需要,颜凯恒被组织安排参加省委“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组,在湛江廉江市石城镇荔枝坑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当丈夫长期在外工作期间,妻子杨静琼毫无怨言,挑起了照顾年幼的儿子以及家庭的重担。每当丈夫打来长途电话询问家里情况时,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事,照顾好自己,安心工作吧”。她用自己的努力,来减轻丈夫的压力,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用尊重体现了对丈夫的爱。

  二、身体力行,弘扬家庭美德

  1999年5月,颜凯恒的母亲被确诊患有额区脑膜瘤。手术后数天,母亲颅腔突然大出血,经多方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变成了“植物人”。

  刚开始时,全家人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大家总是对着无意识的母亲默默垂泪。然而,面对这样的不幸,整个家庭不能被厄运击倒。颜凯恒及家人抹干眼泪,毅然决定将住院的母亲接回家照顾,直到2011年1月母亲离世。

  “植物人”的生命延续通常必需他人的照护,进食等行为都得由他人协助才能完成。在母亲卧床的12年间,颜凯恒一家人挑起了照顾的重任。“植物人”最怕生褥疮,必须每隔一小时为病人翻身一次。每天都要给病人揉脚、擦身子。大家轮流值班,夜里怕睡过时间,专门在床头摆放了三个闹钟,每隔一小时就闹响一次。后来,儿女们怕年事已高的父亲照顾病人太累,买来了运动气垫代替人手来为母亲翻身,父亲终于可以不用时刻守在家里了。

  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无法自己进食,只能依靠插胃管鼻饲。家人每天都要购买一些新鲜的菜和肉,搅碎后煮成很稀的液体,用针筒给她输入胃部,以保证正常的营养供应。衣柜边,挂着一本本用过的旧挂历,上面密密麻麻地详细记录着每天给病人的翻身、进食、用药等情况。为了节省费用,颜凯恒家人还把家里的旧衣服做成吸尿给母亲使用,一叠叠的布垫,堆满了房间……。连家访的医务人员都对他们细致周到的照顾工作表示惊叹和赞赏。

  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大家总会将母亲抱上轮椅推到客厅里,一起看电视或欣赏音乐,以至于惊讶的邻居总是不敢相信这个家庭能以如此乐观的态度面对不幸。每当看到家人对自己不离不弃时,母亲虽不能言语,但眼里总是闪烁着幸福的泪光。

  家庭遭遇不幸,虽让人心生感慨,但颜凯恒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家庭奉献自己的力量,用家人的团结来应对不幸的遭遇。他们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为社会增添了正能量。《湛江日报》、《湛江晚报》、腾讯网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所为让世人明白:有一种爱,叫做不离不弃。

  三、回报社会,重视品德教育

  在教育孩子方面,颜凯恒夫妇要求孩子尊重老师、同学;在家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长;在公共场所,要孩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使孩子从小树立爱心和正义感。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儿子助人为乐的品德也渐渐显现,上中学后,他利用寒暑假到图书馆、音乐培训中心等场所做义工;牵头成立音乐社,组织同学参加校内外的义演活动;在汶川地震等灾难发生后,他把自己的零花钱和学习用品捐献给灾区的小朋友等。儿子的每一个爱心之举,夫妻二人都给予肯定和夸奖。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习做人的道理,使孩子明白一个人的孝心和品德最重要。全家人始终相信助人为乐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颜凯恒夫妻认为自己是世间最平凡的儿女,最简单的父母,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大家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携手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用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因为有爱,所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