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新楼房、宽阔的水泥路、绿油油的蔬菜基地……清远英德的锦田村,曾是省定的“贫困村”。12年,这个村进行了一次华丽蜕变。

  省党代表、锦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李春锋带领村民修道路、搞教育、建蔬菜基地的故事,成了当地的佳话。

  通了路又“通”教育

  李春锋是土生土长的锦田村人。在他的记忆中,锦田村曾被贫穷包围,泥泞的小路、泥砖房,以及村民无休止的水利、土地纷争。

  改革开放初期,李春锋南下广州打工,一开始他是只身前往,后来召了同村100多个兄弟们一起“闯荡”。

  回乡后,李春锋在2005年被村民推举为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虽无经验,但“要么不当,一当就决心做一番改变”。那年他35岁。

  李春锋上任做的第一件事是修路。但自筹部分的资金没有着落。这时,他想起了仍在外打拼的兄弟们。2006年初,他带队走访了村里人打工所在的佛山、顺德、番禺……一条4米宽,3.8公里的云锦公路最终建成,这是200多个村民自筹6万多元建起来的入村路。

  路通了,教育没有“通”。“2005年之前,我们村能考上英德市重点高中的学生,一个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穷,因为没有抓好教育。”2006年起,李春锋把村里的老党员、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村家长委员会,他要狠抓教育。

  2006年小升初前夕,李春锋跑到了村小学向五六年级学生开动员会,初升高,他又跑到了镇中学,组织起锦田村学生,“给他们讲课,一个个做鼓励工作。”锦田村的贫困学生不少,他为学生拉来了企业老板的“奖学金”,考上重点高中得200元,重点大学1500元,他也许下承诺,“只要考上了,一定给读。”

  鼓励、奖励终于有了成效。2007年,村里7个学生考上英德市高中,2008年有10多个。从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间,锦田村一共有70多个学生考上了大学。“现在他们中当了老师、公务员的都不少,我就知道,当初支持教育绝对没有错。”李春锋颇有成就感。

  建蔬菜基地,人均收入超两万元

  2009年的一件事再次触动了李春锋。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元,锦田村被划定为省的“贫困村”,“我们穷怕了。”

  锦田村有3000多亩耕地,过去大面积种植水稻,收益颇微。部分村民种植蔬菜,但销售渠道匮乏,并没有带来多少利润。

  李春锋想到了蔬菜种植产业化。他多次与帮扶单位、镇党委政府协商,2010年筹集130万元成立了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0年,适逢东莞市的一家蔬菜公司去邻村视察,李春锋抓住时机,把公司负责人也请到了锦田村来,不断推介。年底,公司与锦田村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起供港蔬菜基地。

  “以前种植一亩水稻的利润只有1000多,现在种蔬菜每亩至少有五六千元。”2015年下半年,锦田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两万元以上,增近9倍。

  脱贫经验飞到省外

  去年10月,李春锋被邀请前往北京参加由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等单位主办的“2016中国扶贫日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李春锋作为广东省唯一富裕村代表发言,并与贵州里勇村签下4年帮扶协议,把锦田村的经验复制到中国西部乡村。锦田村的路子走到了省外。

  年近五旬,李春锋的村书记当了12年了。村里大小事,他都会负责,妻子调侃他是“公家”的。

  近期又到选举时,是否还会连任?“我曾经跟村民说过,只要我当书记的一天,就要为当地老百姓办好事。只要村民愿意,我就会继续当下去。”

  此次胡春华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抓好县乡公路、村道巷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乡村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加快新农村建设。李春锋对此颇为振奋,他说,目前锦田村的4个村民小组的房子已整齐规划建成,“未来新农村建设会陆续覆盖12个村民小组,让锦田村再焕新面貌。”

  基层心声

  我曾经跟村民说过,只要我当书记的一天,就要为当地老百姓办好事。只要村民愿意,我就会继续当下去。

  ———省党代表、英德锦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李春锋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阳广霞